千灯古镇,一座千灯馆是很有地名特色的。此馆位于南大街116号。<div>千灯馆的建筑,以前是李宅,因清初李祖庆由进士登仕而称为“祖庆堂”,已有300多年历史。</div><div>这门厅即为宅之墙门。千灯的李氏,明清两朝屡屡中举,在朝为官,故有高高的门槛、厚厚的墙门。</div> 墙门口的一对青石门当,古朴典雅,刻有荷花麒麟双狮高浮雕图案,寓意“福禄双全”之意。 走过门厅到一个天井。这里有一个花型门洞隔开了天井的左右,左边的小院里还有一口古井。 接着就是千灯馆的第一个展厅。这里从前是李宅的轿厅。展厅内展出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约10000~7000年前)至战国、秦、汉诸代的灯具。 千灯古镇素有“金千灯”之誉。2006年,在北京古灯收藏家殷小林夫妇支持下,千灯古镇辟李宅为“千灯草堂”,展陈原始社会到近代的各种灯具1133盏。 原始天然石灯。<br>这是灯具发展史上最古老的灯具种类之一,产生于距今7000-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石灯以动物油为燃料,以苔藓式植物纤维为灯捻,点燃即可照明。 展厅介绍有这类石灯的古代使用方法分析图。石灯下配一个支架,加上灯盏上的火苗,如同甲骨文中的“主”(左下图)。研究认为远古时期灯具的名称即为“主”,也看出象形文字的产生。 <p class="ql-block">大约一万年前,人类从熊熊的篝火中取出一颗像星星一样的火种,点燃了自己发明的灯。从那个时候起,灯火就陪伴着我们的祖先度过无数个弥漫着凄风苦雨的夜晚,从原始走到今天,从野蛮步入了文明。</p> <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蛋壳黑陶睡鸭灯。</p><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出现在公元前2500-2000年,这个蛋壳陶应该是山东出土文物。</p> 早期的灯具虽然简陋,光线微弱。但它对于我们,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跨出了长达数百万年的“蒙昧时期”。 战国-三系长流石灯。 汉-灰陶抱九子佣灯。<div>古人很早就有“多子多福”的思想,这个汉代的陶制灯具,柱上有母亲怀抱着九个儿子的造型,说明至少在汉朝这种思想已经很普遍。</div> 汉代-青铜有执柄螭龙足豆形灯。 汉-灰陶胡人佣灯。<div>此灯记载了在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外族入侵者发生过的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战争。此佣为胡人形象,是外族的战俘,看他怒目圆睁,虽沦为灯奴,似乎还心有不甘。</div><div>此类题材的汉灯较为常见,记录了两千年前的一段历史。</div><div>诗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胡寨勇士曾戎马,</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兵败被俘丢盔甲。</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沦为灯奴遭凌辱,</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怒目圆睁浸泪花。</b></font></div> 汉代-青铜龙首柄行灯。行灯——行走时照路或寻物之用。<div>此灯是皇家所用灯树上的一支,龙头造型清瘦、劲健,极其有神,似乎一振便可冲天而去。灯虽不大,气象不小。</div> 三国-石猴顶灯。<div>顶灯下是一只小猴,像个调皮的学生被老师罚顶灯碗,而眼里闪着狡黠的目光,似乎心有不甘。灯具的雕刻有汉代遗风,亦有向北魏造像接近的萌动。</div> 展厅一侧的展柜,各种古代灯具琳琅满目。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轿厅里,靠后面的两侧墙上挂着一副对联“灯火虽如豆,照世却辉煌”。这是千灯草堂主人殷小林所书。</p> 接着到第二展厅。这个厅在原李宅的宅第建筑上,称为新厅,因为是在宅第主轴线上的轿厅北侧加出来的一间。<div>这里展出的是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各个朝代的灯具。</div> 新厅为千灯馆的第二展厅。走进厅内,迎面的一道木板壁,上方有匾额“光传百代”,此出自中国书协理事卜希旸之手。并有一副楹联“伏读三言时旹醒,坐拥千灯夜夜明”,出自北京书协刘瑞祯之手。旹,古文,同“时”。 唐代-西域石雕妇人顶灯。<div>唐朝妇人以胖为美。这个顶灯的妇人造型就有唐代美人的特色。从面容上看出是穆斯林女性作为石雕,不仅有唐代风格,更有西方文化表现人物美的特征。是东西方文华交融的结晶。</div> 唐代-老鼠偷油灯。<div>有首童谣唱着“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吱、吱,叫奶奶……”唐代已经有老鼠偷油灯,说明这童谣至少在唐代已经流传。</div> 唐代-红陶力士顶灯。<div>唐代,灯具中更多地融入了佛教文化,这盏灯是金刚力士头顶莲花灯。金刚在佛教中是护法神,是佛祖的奴仆。此灯具包含的意义是弘扬佛法、显示佛法的威力。</div> <p class="ql-block">宋代-蟹壳青四系四捻灯。</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构思巧妙的抽象“动物灯”。它不仅有螃蟹的形状,釉色也直接选用了“蟹壳青”色。这盏灯有四个系,可悬挂起来,在需要时,可同时点亮四根灯捻,亮度可想而知。</p> 宋代-绿釉高柱双盏莲花灯。<div>这是北宋早期的制品,仍然带有唐代某些灯具的遗风,如这中腰缠玉带,以及灯盏下生出几片莲叶的形式,都是唐代很时兴的。</div> 宋代-青釉人物举荷叶灯。 宋代-白瓷万世长明灯,属磁州窑系列。宋代人陪葬用,象征着有光明陪伴,是家人最后的祝福。 形式各异琳琅满目的唐宋时期灯具。 <p class="ql-block">离开新厅(第二展厅),进入南面(中轴线)的小天井,这里左边就是轿厅(第一展厅)的后门,左边有照壁。照壁南侧有门楼进入下一个厅堂区域。</p> 照壁上的砖雕图案。砖雕有点新,可能是当代补上的。 通过门楼再到一个较大些的天井,这里就是李宅的正厅前。 天井的一侧有一块石碑“李宅 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公布的。 正厅即李宅的祖庆堂。不过因为辟为“千灯馆”,堂上挂着的匾额为“千灯草堂”。并有一副楹联“千灯传薪火光照神州五千载,万民歌昇平风飘律吕九万里”,为千灯草堂主人殷小林所书。中堂位置是一篇南北朝江淹的《灯赋》。 匾额“千灯草堂”,出自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士澍之手。 正厅为第三展厅,展出辽、金、西夏,以及元、明时期的灯具。 辽代-三彩狮子烛台。此烛台从其表面施釉看出,与其它有色的陶瓷器一样,精致不及宋代。但它在气势和天趣方面超越宋朝。 辽代-绿釉覆碗座承盘凸轮柱灯。 西夏-黑釉高柱灯台。<div>这是西夏时党项人的灯具。它去掉了浑身上下所有的雕饰,只剩下满身的力量,透着浓浓的雄强之气。看似简单的造型,为众多雕塑家所赞叹。</div> 明代-三彩有侍者的狮子驮灯。 明代-三彩力士顶灯。 明代-锡制喇叭口圈足高柱承盘台灯。 众多的明三彩灯具,大小造型各异,五彩缤纷。 厅内千灯草堂主人殷小林的诗作书法。 祖庆堂后面,隔着一个宽敞的天井,是原来李宅的堂楼,当年是家族的起居之处。江南大户人家的宅第,一般都有这样的楼屋。 走进堂楼的底层,迎面是六扇落地带玻璃门,上方有匾额“智慧灯”,出自中国书协何永泽之手。<div>堂楼的一层(第四展厅)展出清代灯具,二层(第五展厅)展出清代及部分民国灯具。</div> 一层的展厅。看得出地面的地砖还是以前宅第的原物。 灯具历史进展到清代,明显的造型变化丰富、材料多样,令人目不暇接。 清代-木制扇形座如意柄漆金狮子滚绣球灯。 清代-五花八门的铜质灯具。 清代-五彩缤纷的瓷质灯盏。 清代-各色釉变灯具。 清代-各式烛台。到清代,烧油的灯具与点蜡烛的烛台,功能已经明确分开。 堂楼二层的展厅也很宽敞。 展厅中间位置楼梯间前有一道木板壁,这里挂着草堂主人殷小林的书法。 殷小林,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土木建筑高级工程师、中国著名的古灯收藏家。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收藏古灯,北京郊区的“千灯草堂”是他为自己心爱的古灯拓就的灯窝窝,江苏昆山千灯镇的“千灯馆”是他自己的古灯博物馆,目前这个博物馆是中国最大规模的古灯博物馆。 清代-酱釉高足承盘双耳组合台灯。 清代-各式灯具。 清代-各式灯具。 造型奇特的清代灯具。 民国-各式灯具。 民国-各式灯具。 <p class="ql-block">最后的一个展厅是第六展厅,称为鸳鸯厅。</p><p class="ql-block">此厅为苏式独有的轩式建筑,位置在堂楼之南。此建筑室内左右对称前后分阴阳,地砖、窗棂、雕花均有区别,故有雅称为“鸳鸯厅”。</p> 这个展厅中,展出“省油灯”、“新疆灯”、藏族及部分西南少数民族灯具、“鸦片烟灯”、“外国油灯”,以及部分民国灯具。<div>室内有匾额“千灯竞华”,出自北京书法家季永康之手。并有楹联“灯藏千盏蕴华章纷呈异彩,光覆万家成瑞象共享太平”,出自中国书协王振躬之手。</div> 新疆灯具,左起:黄釉耳柄长流瓷灯、黑陶灯台(汉以前)、绿釉靴子灯。 民国-各式灯具。 外国的各式油灯,其中有埃及、尼泊尔、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多为清代时期。 这些外国灯具,有德国、新西兰、津巴布韦、日本等国。 鸳鸯厅的外面(东面),是李宅的花园。 <p class="ql-block">花园的南侧有一座半边亭,上有亭名“凝辉”,是殷小林所题。亭柱上有楹联“和风丽日摇竹影,暮雨寒灯照芭蕉”。亭子所题也离不开“灯”。</p> 灯具“延长”了白天,“缩短”了黑夜。人们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灯下,人们或劳作或嬉戏,或写字或画画,逐渐有了自己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就在这如豆的灯光下,产生了无数五光十色、熠熠生辉的灿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