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4 ‍北魏都城山西大同 ‍2025.7 ‍

严继昌

<p class="ql-block"> 山西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都城、辽金陪都,素有“北方锁钥”“中国煤都”之称。这座千年古城融合了边塞雄风与佛教文化,既有壮阔的自然奇观,又有灿烂的人文遗产。 </p><p class="ql-block"> 大同人文胜迹和自然景观很多,有云冈石窟、悬空寺、华严寺、大同古城墙等人文胜迹。有恒山、火山群、土林等自然奇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乱世奇花云冈石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雕刻在石头上的千年史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61年3月4日,云冈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p><p class="ql-block"> "刻石成佛,千年一瞬。”云冈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一部镌刻在崖壁上的文明对话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20窟(露天大佛)</b></p><p class="ql-block"> 云冈标志性造像,高13.7米的释迦牟尼坐佛,因前壁坍塌成为露天佛像。 面相丰圆,双耳垂肩,袈裟右袒,展现典型的北魏早期造像风格。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5窟(大佛窟)</b></p><p class="ql-block"> 中心塔柱式结构,主佛高17米,为云冈最高佛像,四壁满雕佛龛与飞天。 窟门两侧的“二佛对坐”像,象征北魏孝文帝与冯太后共治天下。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6窟(释迦佛传窟)</b></p><p class="ql-block"> 云冈“故事性最强”的洞窟,四壁雕刻33幅连环画式佛传故事,展现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道的一生。 中心塔柱上层立佛被誉为“云冈最美佛像”。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9-13窟(五华洞)</b></p><p class="ql-block"> 晚期石窟代表,色彩绚丽,浮雕精美。</p> <p class="ql-block">第9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10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11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12窟“音乐窟”:内雕刻数十尊手持乐器的飞天,堪称“中国古代交响乐团”。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13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千年梵宫悬空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绝壁上的千年梵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西悬空寺,原叫“玄空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东南4公里恒山磁窑峡(亦称金龙峡)翠屏峰西侧,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群。以下是对悬空寺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历代皆有修缮。金、元时期,南楼、北楼及悬空栈桥已大致形成现今的空间格局。中华民国时期的悬空寺与如今所见基本一致,且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修建。</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最高处的三教殿原离地面90米,因历年河床淤积,现仅剩58米),文物建筑物面积472平方米,寺前平台面积726平方米,占地面积约921平方米,文物保护区总占地面积约8.83公顷。</p><p class="ql-block"> 寺院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呈南北走向多层次的横向布局,总体布局为“一院二楼”。南端为一座悬空寺院,北边为两座悬空飞楼。其中悬空寺院包括了大雄宝殿、太乙殿、关帝殿、钟楼、鼓楼、送子观音殿、伽蓝殿等;南楼有纯阳宫、三官殿和雷音殿;北楼有三教殿、四佛殿、三圣殿。</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是中国现存较早、保存较为完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为恒山十八景中的第一胜景。悬空寺被唐代大诗人李白赞为“壮观”,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惊叹为“天下巨观”。</p><p class="ql-block"> 2010年,悬空寺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p><p class="ql-block"> “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秋。”悬空寺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孤例,更是一首凝固在绝壁上的千年诗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悬空寺中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十大悬空寺中大同独占两席,除了恒山悬空寺外,还有一个广陵圣泉悬空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皇家寺院华严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辽金皇家寺院的千年瑰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下寺坡街459号,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建筑依东西轴线布局,寺内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总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整体分为上下两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除两座主殿为辽金时期建筑外,其余皆为清朝时期重建。华严寺集中了辽金建筑、小木作天宫楼阁、彩塑、壁画等各类文物,均居同类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国建筑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的文化价值很高,它是民族融合见证:汉地禅宗与契丹信仰结合,建筑兼具唐风豪迈与辽金雄浑。 艺术有三绝:辽代彩塑、天宫壁藏、金代碑刻,浓缩了10—12世纪佛教艺术精华。 </p><p class="ql-block"> “一寺藏辽金,千年阅华严。”华严寺不仅是信仰的载体,更是一部立体的辽金文化史书,每一寸木石都在诉说那个马背民族与中原文明碰撞出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大同古城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雄镇边塞的明代军事史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大同城墙位于大同市中心区域,是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大同城筑邑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时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增筑而成。主城门设四座,东南西北分别为和阳门、永泰门、清远门、武定门,为保证交通便利,每个主门分设两个小门,城门共计十二座,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墙不仅是用砖石写就的军事教科书,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融合的永恒见证。当暮鼓声起,灯火勾勒出垛口的轮廓,仿佛仍能听见五百年前戍边将士的金戈铁马之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法华寺</b></p><p class="ql-block"> 法华寺位于大同市古城内,是一座融合汉传与藏传佛教特色的免费开放文物景区,以其覆钵式琉璃喇嘛塔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建筑风格著称。</p><p class="ql-block"> 法华寺始建于元末明初,因塔内曾发现《妙法莲华经》而得名。寺院坐落于大同市平城区和阳街北侧,属古城地下文物保护区核心范围,2016年被列为山西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同市政府启动修复工程,依《法华经》仪轨重建,形成四进院落布局,占地57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华寺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城市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代王府</b></p><p class="ql-block"> 大同代王府是明代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府邸,代王府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辽金西京国子监改建而成,作为代王朱桂的藩王府邸,历时4年竣工。其建筑规模宏大,以南京明故宫为蓝本,严格遵循“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明代王府规制,先后历经11位代王,直至明末毁于战火。‌‌</p><p class="ql-block"> 复建后的代王府中轴线区域占地5.6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棂星门、裕门、承运殿(王府正殿)、存心殿、长春宫等,共44座建筑,展现了明代亲王府的等级礼制。‌‌史料记载,代王府原南北长656米,东西宽264米,占地17万平方米,远超清代恭亲王府,是明代规模最大的藩王府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代王府一进景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代王府二进景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代王府三进景观</p> <p class="ql-block">代王府四进景观</p> <p class="ql-block">代王府五进景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代王府六进景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牌楼</b></p><p class="ql-block"> 四牌楼位于大同市旧城中心,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的建筑。四牌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大将军徐达受命修筑大同城,为壮军威、颂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这座建筑。建筑为木构,四个牌坊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牌坊均有三个门,即正中的正门和两边的旁门。牌坊高三丈余,正门上有五朵斗拱,旁门上各有四朵斗拱,顶为悬山顶,覆瓦。每个牌坊都有四根通天柱,均为朱红色,顶上覆黄色琉璃。正门的枋额上有清代大同书法家王德馨书写的街名,“和阳街”、“清远街”、“武定街”、“永泰街”,均为黄底黑字,欧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九龙壁</b></p><p class="ql-block"> 大同九龙壁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琉璃九龙壁,位于大同市城区东街南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为代王府前的照壁。其长45.5米、高8米,由426块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体分须弥座、壁身、壁顶三部分,以黄、绿、蓝、紫、黑、白等色琉璃构建。 ‌</p><p class="ql-block"> 九龙壁以九条高浮雕巨龙为核心,姿态各异,穿梭于云海波涛间。底部须弥座雕刻麒麟、狮子等瑞兽,中部为九条巨龙,上部为仿木结构琉璃斗拱和龙吻。壁前设34米长的倒影池,形成独特的“倒影龙壁”景观。</p><p class="ql-block"> 我国共有三个九龙壁:大同九龙壁是最早、最大的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中的九龙壁是唯一双面九龙壁。还有一座九龙壁在北京故宫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千姿百态的大同土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 大同土林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杜庄乡杜庄村,处在桑干河畔大同盆地的边缘。景区面积2700亩,土林分布范围东西约一公里、南北长约三公里。</p><p class="ql-block"> 大同土林的形成是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构造运动活跃使得地表土层不稳定,附近河流的水常年反复冲刷,再加上沙尘暴和狂风的侵袭,以及土层风化、盐碱析出等过程,一条条细细的土沟逐渐变宽,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土林地貌。土壤中形成的钙化层,也就是当地人口中的“石板”,其叠压对土林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 土林造型奇特:土林内的土台、土柱、土崖、土岭等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或孤悬、或阵列、或婀娜、或苍劲,有的像犬牙交错壁立千仞的天界地缘,有的像连绵不断的远古长城,有的像独居单处的隐士,有的像三五成群古堡森严,精致细腻,栩栩如生,宛如一尊尊天然雕塑,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p class="ql-block"> 土林色彩丰富:土壤中蕴含的钙、铁等元素与日光交互辉映,形成了土林无与伦比的彩色映像。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土林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时而金光闪闪,时而红若火焰,时而黛如深渊,时而白如霜田,色彩明快,层次丰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同市长耿彦波功不可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