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想系统了解,请先点击以下链接阅读(</b><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ux7qt2"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别廷芳老家三任校长的往事(1)沈文杰--两迁两建学校都与民团有关</a><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和</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vpqmhm"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别廷芳老家三任校长的往事(2)黄奎元--地下党在民团司令部任副官</a><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1941年秋,地下党员黄奎元不再任阳城联保主任兼高小校长,接任者叫沈文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文昌和前前任沈文杰系远门堂兄弟,也是阳城后营人。生于1911年11月,1934年毕业于天宁寺宛西乡村师范,毕业后正好赶上阳城初小重办,在初小任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沈文昌老俩口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时逢信阳师范为躲避战乱迁到内乡县师岗镇,1937年--1939年沈文昌又到信阳师范继续深造,毕业后回乡教学,这就有了任阳城联保主任兼高小校长的机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当年信阳师范学校在内乡县师岗镇建的中西合壁式校舍。图为不同角度不同季节拍摄的。</b></p> <p class="ql-block">沈文昌接任后,千方百计动员阳城后营富户杜元宵牵头成立校董基金会,杜元宵任会长,其他杜元照、杜元柱、杜元运、杜元会、杜元成、杜槐堂、沈志仁、沈同敬八人为会员,他们拿来的资金有一人经手放利息。利息的收入解决教师的工资。学校的办公费是教育科拔放,学生上学只拿课本费,学费从未出过一分。使得家庭困难的学生,都有机会上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文昌有此动议,与他也是困难学生有关,当年别廷芳动员有钱人资助有潜力的困难学生上学,沈文昌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文昌任阳城高小校长期间,大批知识分子为躲避日寇战乱而流落宛西,阳城高小就有了高水平师资的保障。当年阳城还有幼稚园,这也许是西峡最早的幼儿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小教师胡益民有两个老婆,大婆王佩芳教幼稚园,小婆丁慧芳既教幼稚园、也教三、四年级,丁慧芳制作许多玩具供幼儿们使用,通过玩具寓教于乐,开发幼儿智力的方法在那年代优为可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城高小的童子军在教官高秀敏教导下,各项技能过硬,在内乡县举行的童子军大露营比赛中,获得内乡县第一名,轰动全县。自此,阳城高小知名度就更高了。教师的选择余地也大多了。校长沈文昌每学期写聘书聘请教师,上学年教学的老师未必下期还留任,这让老师们都有危机感,教学时就更卖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年开学和结束,校董事长杜元霄宴请教师们到家中一叙。其实杜元霄也只有50亩土地。是个小富户而已。但能牵头集资建立助学金,确是少有的明白人,但明白人也有糊涂之时,解放后被认定为通匪而被镇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文昌任校长期间,正是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时期。阳城高小因其在内乡县的名望很高,吸引了一些地下党员、进步中青年教师到阳城任教。地下党马鸿烈和进步教师向高年级学生传播进步思想,教学生唱救亡歌曲,如《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流亡三部曲》。阳城高小因大量外地人的加入,给学校及地方带来了新思想、新风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住鹿邑县沦陷区的教师傅重傅在教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时,想起自己的遭遇,边教边哭,学生们在下面边唱边哭,这种教育,燃起了学生愤怒的火焰,在学生的心灵中播种下了抗日救国的种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阳城高小前院前排十间房子的后墙上书写着三米见方的“抗战必胜,建国必成”标语,苍劲有力,振奋人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长还干着联保主任,也就要解决许多乡村实际问题。沈文昌同姓叔伯,每年趁犁地时,一点一点侵占邻家的土地,邻家找联保主任告状,沈文昌调查后确有此事,处罚了叔伯;还是一沈姓人竟然把别人的儿媳给卖了,人家告状,联保主任也要主持公道;还有一村民偷别人的老婆,他也要处罚。这就引起被处罚人的不满,尤其是两位姓沈的,认为沈家人不帮沈家人,三人就联合把沈文昌告到内乡县。国民党内乡县政府把沈文昌抓了,这引起阳城百姓的不平,400多人到内乡县城上访保沈文昌,二个月后沈校长回到了家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事例说明,别廷芳死后,宛西乡村的自治力明显下降,别人眼中的“村不闭户,路不遗失”世风日下。也印证了传说中刘顾三时代统治力衰弱是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事也让内乡县国民政府抓住了机会,借机把沈文昌调丹水高小任校长,另派国民党区党部委员李元峰接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城是别廷芳、刘顾三的老巢,也是地方民团的大本营,国民党内乡党部一直水泼不进、针扎不透,借此机会换了个党部委员进入,也算是在民团的地盘上掺沙子、插楔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3年沈文昌调到丹水高小后的某个暑假,去洛阳参加校长培训,时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鲁荡平到会讲话说:你们这些校长今后都是国民党党员,沈文昌这一群校长就算入党了。多年后,把沈文昌当成国民党员批斗,他认为很委屈,既没写过申请,也没举行过宣誓,更没党员证,就是教育厅长一句话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荡平这人和南阳还算有渊源,1939年5月,根据河南全省教育界代表建议,为新野、唐河抗战胜利修建纪念碑。1940年3月,纪念碑揭碑仪式在河南南阳武侯祠举行。该碑的正面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新唐抗战胜利纪念碑”。 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致词,国民党高级将领孙连仲和汤恩伯亲自到会,时任中央监察委员、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鲁荡平为纪念碑揭幕。1942年,鲁荡平又在卧龙书院旧址上建造“教战亭”。此人还是刘少奇的表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南阳卧龙岗耸立的《新唐抗战纪念碑》。碑为三米高的汉白玉方尖碑,碑文正面为草书“新唐抗战胜利纪念碑”九个大字。正面右侧刻:“河南全省教育界为孙总司令连仲、汤总司令恩伯敬立”。正面左侧刻“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三月,三原于右任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沈文昌的校长职务,再次遭到国民党内乡县政府撤换,接任者叫张玄烈,沈文昌成为丹水区文化干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之后,民团团长别瑞久4次邀请沈文昌当他的副官秘书,但沈文昌已无从政之意,去意已决,1947年开始跑到兰州、西安、上海、武汉、开封、信阳做生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文昌的生意做的很是了得,贩中药材、贩羊皮、也贩鸦片,这期间还买了一辆“铁锚”牌自行车,这在解放前不亚于今天买一辆汽车吧?在阳城很是扎眼。当年他买的“铁锚”也不知是天津生产还是上海生产,如果是天津生产,就是飞鸽自行车的前身,如果是上海生产,就是永久自行车的前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文昌在1948年剿匪后,又跑出去做生意。还在上海买了两间门面准备开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漯河有个大烟鬼烟瘾复发,吸食大烟被政府发现,顺藤摸瓜发现鸦片来自沈文昌在漯河的仓库,追捕行动立马展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刻的沈文昌正带着一袋子人民币,准备从荥阳到上海开店,追捕他的人把他摁在黄包车上,他把随身携带的袋子踢给黄包车夫,说这是你的了,黄包车夫一家伙成了亿元户,原来这袋子里装有1亿多元第一版人民币(一版人民币与现行人民币是10000:1)。人家这外财发的既突然也刺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押回原籍的沈文昌因当伪联保主任、国民党员被判8年,发配信阳确山劳改。在劳改场,有文化、有组织能力、也有经济头脑的他很受领导欣赏,干着辅导劳改犯文化以及学习科学技术的活,并熟练地掌握了红薯高剪芽(苗)技术。因表现好而提前释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家乡的沈文昌,因会红薯高剪芽技术,被社员们高接远送。还在阳城召开过现场会,推广红薯高剪芽技术。此项技术引起县里的重视,计划在县礼堂召开全县培训会,会前考虑到沈文昌是个劳改释放犯不宜公开讲解,就安排一个人按照他写的讲稿上台上读。此后阳城后营大队选拨了一批经沈文昌培训的骨干,赴全县各乡镇指导红薯高剪芽技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城后营村的葡萄、辣椒、西红柿种植都是沈文昌引进的,在农村是个很受欢迎的老头。1979年1月1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宣布对地主、富农分子及其子女摘帽并恢复社员身份。西峡县丹水、阳城、田关三乡镇摘帽大会在阳城后营村举行,沈文昌做为可塑人才,成为第一批摘帽对像,在摘帽会上,他做为地富分子的代表发言。当过校长的他口才是一顶一的棒,当年的发言,让人们多年后还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摘帽后的1980年4月,沈文昌病故,结束传奇的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