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承海洋文明,“绳”结海丝文化丨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闽智‘船’奇”实践队赴浙江等地开展暑期三下

曰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厚植海洋强国信念,赓续中华航海文明,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闽智‘船’奇”实践队自2025年6月启动,于7月11日至7月20日,以“‘船’承海洋文明,‘绳’结海丝文化”为主题,赴江苏太仓、浙江嵊泗及黄龙、上海、福建厦门、山东青岛等地,开启了一场融“追寻足迹、历史溯源、非遗守护、文化科普与国际交流”于一体的实践活动,总公里数达5894公里。<br><br> 追寻领袖足迹,担当强国使命<br><br>实践队赴上海瞻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队员们在这里追寻建党初心、汲取奋进力量,勇于担起海洋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 探源“山海和声”,领略航海文明<br><br>今年是郑和七下西洋620周年,也是中国航海日设立第20周年。实践队于中国航海日之际来到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六百多年前,郑和船队从太仓扬帆,书写了世界航海史上的辉煌篇章。在太仓郑和公园,实践队员们站在按比例复原的巍峨宝船前,观察仿制古船上的每一处连接细节和缆绳系法,深挖提升福船船模制造技艺的技法。郑和纪念馆内,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七下西洋的壮举、和平友好的理念、开拓进取的精神,深深烙印在每位队员心中。 传承“中华绝技”,弘扬海岛非遗<br><br>渔绳结因船而生,“渔用绳索结编织技艺”是浙江省的一项省级非遗技艺,实践队成员分别前往黄龙岛渔俗馆、乡村博物馆,寻找在岛上仅剩的两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市级传承人刘永岳和县级传承人徐志利进行调研交流。队员们在两位老人的工作坊里领悟非遗匠心,通过口述及亲自系法学习,收集黄龙目前已有的上百种绳结系法,建立“海岛绳结基因库”,结合闽人智慧,记录濒危技艺,更深入、直观地了解该项技艺的制作工艺及传承现状。同时采访当地渔民,了解绳结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后共建社会实践基地,搭建关于绳结文化交流平台,共同守护这份来自大海的“活态”遗产。 一曲渔歌,满船风情。嵊泗渔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践队拜访了该项目国家传承人舒信虎,在工作室哼唱渔歌《东西南北风》,感受着舟山渔民敢拼敢闯的精神,与福建人爱拼会赢的精神内核隔海共鸣。同日,实践队还走访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马绍洪,在工作室参观其画作《海帅》,学习渔民画绘制的方法,感受自由豪放的非遗海洋文化,签署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br><br> 激活“海丝基因”,守护海洋文化<br><br>海洋文明的赓续,离不开代际传承的薪火相传。实践队面向祖国最东边岛屿菜园镇东海社区学生,开设“‘绳’秘世界,‘结’缘航海”海岛行系列海洋文化科普活动。通过实践队成员给当地孩童开展沉浸式的福船构造展演、绳结技艺传习、郑和七下西洋故事讲述、保卫祖国海域精神培养等活动,将千年航海智慧转化为生动的育人素材,一颗颗“向海图强”的种子已在祖国最东边悄然生根。<br><br> 实践队还面向港澳台学生开展的“福船匠心·海丝结缘”活动。队员们在现场讲解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这一国家级非遗的黑科技与海丝绳结的编织技巧,在一绕一缠、一拉一系间,感受着同根同源的海洋文化魅力。<br><br> 赓续“海洋文脉”,促进文明互鉴<br><br>这份“结”缘的魅力更跨越山海,吸引了来自巴基斯坦、缅甸、博茨瓦纳、喀麦隆、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的友人热情参与。来自喀麦隆的卡曼对寓意“平安归来”的“平安结”格外着迷,反复练习。小小的绳结成为了跨越国界、连接不同文明的文化信物,生动诠释了和平交流、文明互鉴的“海丝”精神。 早在6月,实践队的初步阶段性成果已亮相“中国欧洲职业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发展国际交流会议”,精美的古船模型与海丝绳结展品,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目光与赞叹,展开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生动践行着“保护好、传承好海洋文化这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的蓝色信念。<br><br> 这是实践队在省内连续多年实践调研,获全国示范性团队及多次省级荣誉后,第一次将“闽人智慧”走出去跨省交流的一次创新探索与交流。实践队以“船”为线索,带着郑和宝船“探索海洋、交流互鉴”的精神,循着620年前的起点,用绳结牵起古今中外海洋文化之链,将“水密隔舱”“绳结艺术”等闽人智慧传播各地,更“引进来”更多嵊泗渔歌等亟需传承的海岛非遗,实践队以脚步丈量海丝之路,用匠心守护非遗文化,让海洋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生。未来,实践队将继续以青年力量,把海洋文化与海丝文明系得更紧、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