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变 与 不变的旋律

火白王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主席1942年2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其中引用一句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毛主席当时主要是针对整顿文风 讲这番话,强调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其实这个思想,有非常广泛的普适性,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变化之中,以变应变,以不变应万变,是一种人生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场所、面对不同的人和事,都应该有不同的相处之道,适者生存,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要增强应变能力,适应因变化而带来的新的挑战。人们最耳熟能详的案例,莫过于苏东坡先生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人生际遇,他以豁达、开朗、睿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智慧,随遇而安的适应能力,在不同心灵山岭上,吟唱出或激越或深邃的生命之歌,让后人叹为观止,心生景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随势而变,顺势而为。</b><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生之路,跋山涉水,高低浮沉,得失顺逆,虽有定数,却难预测。但总体趋势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与年龄和时运交织在一起,座标上的曲线起伏波折,必须顺势而为,而不是逆势而动。曾经刷到一个小视频,有位耄耋老者身着宽松的灰色休闲服,须发未有刻意修饰,孤独的坐在公园一隅的石凳上,身边放着袖诊播放器。随播放器音乐响起,老头儿有板有眼的唱着“在北京的金山上”,非常投入,旁若无人,肢体随音乐节拍微幅摆动,很清闲很放松很沉浸很享受,场景真实。而视频文字介绍,唱歌的老头儿是湖南原省委书记熊清泉,一下电到了我。我还半信半疑的把视频发给湖南政界友人求证,回复说确信无疑。曾经的封疆大吏,主政一方,人生巅峰。那时他唱着“前进,夺取胜利”激越的进行曲。退休后慢条斯理唱着抒情歌曲,怡情养性,安然自若。这个画面感能诠释深刻的意涵,高峰时攀越,老迈时淡然,水利万物,顺势而泽,为老书记击节。曾见否,有些人从岗位上退下来,常心怀失落,每有怨言,感叹“人走茶凉,世态炎凉。”退下来了,茶自然应该是凉了,这是不可逆之势,死抱住在位的优越感,没有“看菜吃饭”,没有随势而变顺势而为,不但为难了他人,自己又很闹心,不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开合有度,自我调节</b><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般情形下,人生处在顺境、高处,歌声容易嘹亮高亢。处在逆境、低处,歌声容易落寞苍凉。这并不奇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心随境转”。但人的适应性是可以调节的,“境由心生”。在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形塑下,有一些观念长期影响着人的言行举止,比如“有度”,做事情要掌握分寸,不过“度”。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强调自我调节。人生成就哪怕到了巅峰,唱歌的调门也要适当降低,调门太高,容易“满招损”。“人生得意须尽欢”作为诗歌,具有浪漫情怀。但在现实生活中,用一个“尽”字去挥霍,得意忘形往往要承受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甚至是得不偿失的。广州原市委书记万庆良年轻得志,在位时风头无两,不可一世。但很快就跌入牢笼,牢底坐穿,“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令人扼腕。相反,人生处于逆境时,却要把调门调高一些,稳住自己的“精气神”,防止颓废和一蹶不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在参与满清改良中失败,以自死召唤天下,人生低谷时却高歌革命之声,为国为民,永垂长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本真不变,坚守善良。</b><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生路上,要经过不同的山水,吟唱不同的歌谣,或高亢或低沉,“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随势顺变,适应环境,或曰“识时务者为俊杰”。应变是一种能力,应变能力也有强弱、高下之分。但无论怎样适应变化,唯有不变的是歌者的灵魂与节操,本真不变,坚守善良,赋予生命爱的旋律。“歌”之变,是对生命之山真诚的回应。在情感世界里,懂得“到哪个山唱哪个歌”的智慧,便是在守护情意之真髓的前提下,以最贴切的韵律向所爱之人与所处之境致以最高的敬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爱的群山中行走自如,让每一曲心歌都如清泉般注入心田,并非千篇一律的喧嚣,而是灵魂独一无二的回响。千万不要误读为“人生如戏,全靠演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哪个山唱哪个歌”饱含人生智慧,教人顺时势而变通。并非固守僵化模式,而应如行山涉水,在境遇变幻的群山中,学会唱响那首最契合此山此境的歌。若不顾“山”势之异,强以一腔之调应对万壑千山,其声必难随境入心。然而,在万变之中,不变的是那歌唱者的本真灵魂。此“歌”之变绝非丧失自我或虚情假意的伪装。情之真诚如青山常在,表达方式却如四季流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互联网)</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