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白少年时期游历,是其人生重要经历,对他的性格、才华和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具体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年成长与启蒙</p><p class="ql-block">李白一般被认为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五岁能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展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他在江油生活到24岁,当地灵秀清幽的环境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十几岁就创作了《初月》《雨后望月》等诗,描绘故乡美景。例如,“一条江练横”生动展现月夜盘江的壮阔 ,“古岫披云毳”呈现远望大匡山等山峰被薄雾笼罩的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求学问道与思想塑造</p><p class="ql-block">从师学习:蜀地尚武的风气影响下,李白自幼有成为“游侠”的志向。他听闻山中隐士赵蕤博学多才,便投到其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希望实现“辅弼社稷”的理想。在大匡山,李白开启了长达数年的隐逸生活,还跟随空灵法师学剑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思想融合:这一阶段李白接触道家思想,与道士交往密切,同时深受侠客思想熏陶,养成了豪放洒脱、快意恩仇的性格,以及对自由和理想的不懈追求 ,这些特质贯穿他的一生,也在他日后的诗歌中多有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期游历与崭露头角</p><p class="ql-block">游历周边:青年时,李白在江油临近郡县如剑阁、梓州等地游学 。他十八岁前往戴天大匡山隐居,在此读书十年,期间不仅学习剑术、纵横术,还结交侠客 ,如他在《留别广陵诸公》中回忆“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展现了当时意气风发的少年形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才华初显:十岁时,李白随父亲到文风楼赴晚宴,宾客听闻他善吟诗,便出题考他,他以文风楼为题吟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自然朴素却字字惊人,展现了非凡的诗歌才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白少年时期的游历和学习,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塑造了独特的性格与志趣,为他日后“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更广阔天地中施展抱负,创作大量不朽诗篇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游历路线与经历</p><p class="ql-block"> 初出三峡,抵达江陵:李白出三峡后,到达江陵,在这里他拜访了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对李白极为赞赏,称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此次会面,让李白更加坚定了对道家思想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他的眼界。</p><p class="ql-block"> 游历江南,览胜抒怀:离开江陵后,李白先后游历了洞庭湖、岳阳楼、黄鹤楼等诸多名胜古迹。在洞庭湖,他目睹了“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壮丽景色;在黄鹤楼,本欲题诗的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这些游历经历,让李白接触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写下了《望庐山瀑布》等诸多经典诗篇。</p><p class="ql-block"> 辗转吴越,广交好友:李白辗转来到吴越之地,这里的秀丽山水和繁荣的文化氛围让他流连忘返。他在会稽山凭吊了晋代的风流名士,在天姥山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情壮志。同时,他广交天下好友,与当地的文人墨客、豪侠之士频繁交往,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社交圈子,提升了自己的声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