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石微型诗品鉴(49):遗忘才是真正的告别——车走直线《故土》品鉴

车走直线

<h3>遗忘才是真正的告别<br>——车走直线《故土》品鉴<br>文/寒山石<br><br>《故土》<br>诗/车走直线<br><br>最不缺的就是土<br>堆起来的父亲坟头<br>却越来越小<br><br>最寻常的事物中往往蕴含着最丰富的情感,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敏感捕捉的诗心。这首微型诗就从普普通通的“土”切入,运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写得一波三折,充满情感张力,且启人深思。<br>故土是珍贵的,充满无限生命力的,它是我们血液中不可或缺的“根”与“源”、“情”与“念”,承载着无数的记忆和浓厚的情感,而令诗人足以自豪的正是,广袤无垠的故土,“最不缺的就是土”。“土”这一最充裕、最丰富的却又最普通的、无处不在的,甚至让我们习以为常的象征性元素,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是关于我们与故园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纽带。<br>而诗人笔锋突转,从宏阔的场景转到直接聚焦“堆起来的父亲坟头”,这才是诗人最关注的“故土”的“土”。这一具体聚焦,暗含农耕文明中“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更抒发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让那习以为常充满了沉重感。紧接着又是一折,“却越来越小”,通过故土广阔无边(“不缺土”)与坟头“越来越小”的强烈对比,让人不禁感受到一种无法挽回的悲伤和无奈。同时,也暗喻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对失去亲人的接受与释怀,往昔清晰的记忆日渐消解、模糊,直至个体痕迹的完全湮灭与彻底被遗忘。 <br>当然,这首诗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浩瀚的宇宙中,生命总是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绚烂。我们在有限的时光里生存与成长、探索与追求、创造与奉献、爱与被爱,却始终无法回避一个终极命题——死亡。人活着是暂时的,而死亡是必然的;被怀念是暂时的,而被忘却是必然的。诗人通过“不缺土—堆起坟头—越来越小”的萎缩链条,完成了三重转化:土地作为生存根基的实在性,转化为生命消失的必然性,最终升华为记忆淡褪的哲理性。生命弥足珍贵,却又不过是过眼云烟;死亡教会我们珍惜生命,而遗忘才是真正的告别。我们应该感恩故土,珍惜生命,也应该坦然面对生命的消逝和记忆的淡出。<br>或许,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这也意味着在现代社会急剧变迁的城市化进程和世代更替中,乡土记忆必然性的逐渐消解。尽管令人频频回首、难以割舍,但毕竟是社会的进步。好在,还有文字,成为承载农耕文明和乡土记忆的容器与载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