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同窗好友关卓今</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潘杰</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沉稳而友爱,笃志且朴实,这就是同窗好友<b>关卓今</b>给我留下的印象。老关是我高中的同学,因都习武且都练形意拳而走的较近,<b>关卓今</b>78年考入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后为中国科学院博士,是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在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研究方面颇有建树,首先提出了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绿色环境系统”先进的生态规划理论和生态设计技术模式,其首创的“下凹式绿地”系统理论和技术方法等科研成果在全国被推广应用。</p><p class="ql-block"> <b>关卓今</b>性情沉稳,待人友善,上学时就喜欢对不清楚的问题和别人探讨,喜钻研、善思考、笃性强。高考前在二十四中烧锅炉,一边烧锅炉,一边复习备考,大锅炉每间隔几分钟需加一次煤,他就是把这几分钟的间隔利用起来,认真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内蒙古大学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据说二十四中一位姓杨的老师带着他的弟子,特意到锅炉房去参观,用老关刻苦求知的精神来激励他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87年关卓今完成了内蒙古大学植物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学业,正赶上外母娘家修建院落,从小就对改善环境有执念的他可算是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了,院落中所有的屋顶都被他设计成了集雨器,一下雨,这些雨水便被收集起来,加以利用。若干年后,在二道沙河要找他外母娘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那就是只要看谁家的树又高大又茂盛,那准没错是他家。</p><p class="ql-block"> 事业有成的他,对包一中的老师们非常的崇敬,平时言语不多,只要一提起那些教过我们的老师就会神采奕奕,言之滔滔。当初的那一棵棵幼苗终成大器,与包一中的这片沃土,及在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的园丁们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 今写此文,仅愿为母校包一中壮丽的百年历史画卷中添上一笔亮丽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衷心地祝愿母校包一中复兴荣光,续写华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于2025年6月</p> <p class="ql-block"> 关卓今,1956年生,博士,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1970——1975年。包头市第一中学是我中学时代学习的园地。班主任是王岫芝、崔杰和杨毅。</p><p class="ql-block"> 母校,我对包一中有着深厚的感情,承载着我人生最难舍的记忆。她的百年华诞也勾起我无限的思绪。五六十年代儿时在那里玩耍,中学时光又有幸在那里读书。这里的场景和变化让我难忘,然而老师们的哺育更使我终身受益。</p><p class="ql-block"> 我的成长离不开包一中老师哺育。我因病休学一年多,来到这个70级一班他们初一已经快要结束。王岫芝老师是我来到这所学校见到的第一位老师,是班主任,她如同家长一样,对学生孜孜不倦地启蒙,她爱憎分明,教我们做事,也教我们做人,也使得安心地度过了初中,她的学识也让我们在进入拼搏的赛道时有了依靠;崔杰老师、杨毅老师如同父兄,从不姑息我们在生活成长中和学习方法习惯中的错误,警钟长鸣。董廷老师展示的化学的趣味让我从未忘记,他不仅有美妙的语音魅力吸引我们把我们带到这个陌生的知识领地,而且也用化学知识的趣味感受让我们在这个领地快速成长。刘树三老师展现的数学的趣味让我们享受着数学内在的游戏般的魅力,也激发着我们不服就干的进取精神,做题也有“反潮流精神”。物理胡邵亮老师展现的科学态度然我难忘,那时我才感到,知识有其内在的科学逻辑,真正的物理学规律是内在的、普遍的,而不是小孩子那些好玩的游戏,他的教诲让我感到我在知识认知上开始了成长。从来没见过像化学老师任崇俞那样强调的逻辑思想,那时候我才感到自己严重地缺少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处理科学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语文石金良、陈志良老师认真不苟的态度和知识的渊博,使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浅薄以及有巨大的空间等待我们去努力学习。俄语刘老师梁彩云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让我从一字不会到喜爱它的书写、喜欢它的发音、模仿着在生活中的应用,想着什么时候去真正地使用。以及调动起来的同学们的配合,等等,都深刻地影响了我,塑造了我,也让我们在学习中快速地进步起来。有人说,学习是最苦的,而我们却有着与他们不同的学习感受,学校实际上是愉悦的、兴奋的,是脱离愚昧从懵懂走向清晰、从无知向有知进发,是认识世界、认识自然心扉的开敞,是人生通透的洞开,是我们灵魂的滋养和慰藉;它不是苦的,而是能“甘愿坐冷板凳”发展和升华的泉源。这就是在这所学校、我的母校,别处难以获得的真谛,他们共同谱写了母校的文化,使得母校的底蕴越来越为深厚!</p><p class="ql-block"> 愿母校包一中的教育底蕴发扬光大,为一代代新人成长永远的幸福田园!</p> 我于1982年内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1987年生态学硕士毕业,在高校曾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重点研究了城市生态雨水利用, 1998—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期间继续完善了城市生态雨水利用的研究,提出了城市绿色环境系统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技术模式和应用方法,为现代城市雨水利用的主要发展趋势模式。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参与了“中德合作北京市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重大项目的研究、负责做了“北京市城区地面硬化的标准与控制指标研究”、北京奥运公园雨水利用总体规划等项目。2003—2005年,参加了北京市科委的重大科研项目“密云水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研究”,负责完成了“密云水库库滨带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研究”课题。2005年被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邀请,为衡水湖湿地保护利用平衡发展战略制定作了调查,提出了湿地一体化综合管理方案。同期被对方邀请资助参加了由联合国大学和联合国人与生物圈在加拿大举办的国际研讨会。2002—2007年间,在参加中德合作“官厅水库水质改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研究了人工湿地初步设计、水华治理技术等,提出了水华发生的生态空间概念和生态割草工艺。并被邀请为官厅水库管理处等单位作了技术讲座。2007—2009年负责做了“北京市洪旱指标及预警减灾研究”课题,专家认为该成果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较大的突破。作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世行北京水环境治理项目(BEPⅡ-BWC1)”的高级生态咨询专家,研究了北京市湿地。2010—2011年,作为副主编,编撰了《官厅水库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研究》一书。对“密云水库流域来水量变化趋势”的研究得出有重要价值的参数和入库水量趋势模型。参与了“国家水专项”“龙道河生态治理技术综合集成示范工程”,研究了“河道适应性管理”。2012年,对“官厅水库水质修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运行8年的10项生态护岸工程技术类型做了调查和详细分析;重点研究了“人工湿地中植物对溶解氧的影响”,提出对湿地植物根系释放氧气观点——“植物根区法”理论的质疑和有待深入研究的观点。2013/4—2016.11,《北京水务》期刊有关雨水利用等审稿专家。一直以来,从未间断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并结合与碳汇规划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更进一步提高现代城市建设的理论技术水平。 2016年退休。在多年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人们关心的恐龙灭绝的奥秘,提出了恐龙灭绝的直接原因——大气氧气降低的重要论断;参与了对“包头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评审;为包头师范学院做“海绵城市建设”学术讲座;以及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森林相结合将产生巨大生态碳汇潜力”的建议。<br> 总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贡献为:首先提出了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绿色环境系统”先进的生态规划理论和生态设计技术模式,也就是现在我国这项工作中普遍使用的“下凹式绿地”系统理论和技术方法;提出水分在植物蒸腾作用中为植物提供氧气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得出植物根系不能主动向周边释放氧气的论断;经长期的积累研究,对人们长期关心的“恐龙灭绝的奥秘”的命题,研究给出了大气氧气降低是导致恐龙灭绝的直接原因的重要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