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图 吴叔平</p> <p class="ql-block"> 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浙闽两省结合部,毗邻两省三地(宁德、温州、丽水)八县市,瓯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形成"九山半水半分田"和"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地貌格局。全县海拔千米以上山峰779座,最高峰为大漈上山头,海拔1689米。</p> <p class="ql-block"> 行摄景宁三日,除记录乡间尚存的畲族文化符号与淳朴民风,镜头还收获了自然与人文并蓄的“三高”之美。</p> <p class="ql-block"> 01 高山村落之美</p><p class="ql-block"> 畲族村落大多分布于环山乡道的山坡与峡谷中。此番行摄途中入住的大漈村海拔1050米,住民宿三楼,清晨推窗,晨雾缥缈于远处群山凹的黑瓦白墙村落间…驻足些许,旭日透红扇状晨雾,如梦如幻……</p> <p class="ql-block"> 高山村落之美,不在近观在远摄。老友以无人机摄江南第一梯田村“小佐村”全貌,收“云外小佐”全景之美;而笔者自信“风景在路上”,车行环山道时始终驻目群山间的村落位置与光影变化,于是有了“高山村落之美”的镜头感叹。</p> <p class="ql-block"> 当然,“风景在路上”,首先得有景宁高山畲族村落之风景。</p> <p class="ql-block"> 02 高山古镇之美</p><p class="ql-block"> 就镜头感觉言,高山古镇自有平原古镇没有的“仙气”,尤其是此番行宿的大均古镇。</p> <p class="ql-block"> 大均古镇地处瓯江上游支流小溪的溪谷地带,始建于唐朝,距今已上千年历史。镇名取自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之;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论述。全乡畲族人口占比33%,是景宁畲族人口占比最多的乡镇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古镇如今被称为活着的畲族博物馆。主要古迹有——</p><p class="ql-block"> •大均古街:又名镇龙街,长宽约300米与3.5米,街面以大小块石分别成行铺筑,形似琵琶弦。古街基本保持了旧时形制,两边有明清风格的老宅、卵石垒就的矮墙、工艺考究的砖雕门楼等,展示着大均“耕读”成风的古老文化。 </p> <p class="ql-block"> 清晨光影里,大均古街是行摄绝佳处……收机于街边民居早餐时,又收获日常生活场景作品一幅。</p> <p class="ql-block"> •浮伞祠: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代、民国四度修缮。供奉马仙娘娘。相传唐代马氏事姑至孝,曾在此以伞代舟渡河,被后人奉为“马孝仙”。 </p> <p class="ql-block"> •均川桥:又称成美桥,创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因水患屡建屡毁,现存建筑为晚清“景宁七子”大均人李瑞阳倡建,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p> <p class="ql-block"> 03 高山禅寺之美</p><p class="ql-block"> 时思寺位于大漈山半山间,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明宣德元年(1426年)改院为寺。清代重修,增建三清殿,成为佛道合一的宗教建筑。</p> <p class="ql-block"> 时思寺既有宋代建筑遗风,又受福建地方建筑之影响,构造与形制独特,是浙江元明建筑体系中一组独立的类型,寺中还留有不少元代原构件与阴刻题记,对研究古建筑形制演变和区域风格具重要价值。又因其起源与当地望族梅氏宗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体现了深厚的家族孝德传统,对研究民俗、宗教文化具一定价值。</p> <p class="ql-block"> 然遗憾的是,寺内无佛、无僧、无香火,煞是清净。</p> <p class="ql-block"> 而让人驻足、注目,用笔写生、用相机手机留影的,是寺门前那株千年古树柳杉王——</p> <p class="ql-block"> 柳杉王生长在时思寺门前东侧斜坡上,树龄达1500多年,胸径4.47米,胸围13.4米,原高47米,被雷击削去大半截后现高28米。其主干苍劲依旧,绿意盈盈;根部有一形似门户的树洞,可摆一容10余人共餐的大圆桌;外圈需11位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围住。2001年秋,其被浙江省林业局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柳杉树,题名“柳杉王”。</p> <p class="ql-block"> 无佛、无僧、无香火的高山古寺,自有其不同一般的令人敬仰处!</p><p class="ql-block"> 记于2025年盛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