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黎讲叙秘密电台与生死时刻

三闲杂谭

<p class="ql-block">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因此有不少国际友人先后来到中国,参与或声援中国革命。这些人中,<b style="color:rgb(237, 35, 8);">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加拿大的白求恩,美国的史沫特莱和埃德加·斯诺,英国的乔治·何克,印度的柯棣华。</b></p> <p class="ql-block">在他们中间,也包含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内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来到中国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新西兰人</b>,他们主要在中国的华北及西北工作,包括记者及作家詹姆士·贝特兰,护士及传教士凯瑟琳·霍尔,记者及作家艾丽丝·威尔金森等,而其中<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最为著名的当属路易·艾黎。</b></p><p class="ql-block">艾黎1927年4月21日抵达上海,在工部局消防处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成为孤岛,1938年艾黎辞去工部局职务,<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全力投身“工合”运动</b>。1938年至1942年,使各地工合组织发展到1500个,援助20多万失业者和难民。此外,还<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创办培黎学校</b>,提出“为中国的黎明培养人才”的宗旨,倡导“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学理念,为中国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p> <p class="ql-block">一九三六年,美国记者<b style="color:rgb(237, 35, 8);">埃德加·斯诺</b>来到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延安。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后,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写下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行漫记》)</span>。</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该书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中译本在上海出版,让国际上更多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真正形象。</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史料披露,当年向延安方面传递斯诺希望前去采访想法的,正是这位新西兰友人、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b>。是他在上海愚园路这条弄堂的寓所顶楼阁楼里,用秘密电台向延安发出了密电。</p> <p class="ql-block">上海愚园路1315弄4号,建于1912年,英式开间楼房。国际主义战士新西兰人路易.艾黎1932-1937年曾在此居住。这里曾是党的地下工作者碰头地点和避难所,上海地下党曾在他的顶楼架设过秘密电台。</p> <p class="ql-block">近日在读《艾黎自传》了解到了一段隐秘的往事。这里我用故事形式与大家分享</p> 隐秘电波下的生死时刻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的上海,乌云笼罩着这座繁华都市,白色恐怖肆意蔓延。在城市的一隅,<b style="color:rgb(237, 35, 8);">路易·艾黎</b>的住所看似平静,实则暗藏着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甘普霖(英共党员),这位上海电力公司的电气工程师</b>,平日里穿着整洁的工装穿梭在公司的各个角落,严谨地执行着技术职务。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着另一重秘密身份——地下工作者。在艾黎住所底层,他的那间小工房,车床和各类工具整齐摆放,这里不仅是他日常钻研技术的地方,更是地下工作的“秘密基地”。常常有人神色匆匆地送来手枪等武器,拜托他修理,甘普霖总是利用在公司工作的空隙,小心翼翼地完成这些特殊任务。他凭借着精湛的技术本领和非凡的创造能力,一次又一次为革命事业解决难题。</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当时,红军正在国内各地进行长征,建立可靠的通讯联系迫在眉睫。</span>于是,一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落在了艾黎和甘普霖等人的肩上——在住所里设置地下电台,与长征中的红军保持通讯。甘普霖精心规划,将发报机安装在了顶楼的房间里(<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共产国际中国组秘密电台</b>)。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他凭借着高超的电工技术,<b style="color:rgb(237, 35, 8);">巧妙地不通过电表,直接从干线上接电源</b>,还制定了严格的夜间收发报时间。尽管他们深知电台必须经常迁移才能避免被敌人侦测出位置,但在这个临时据点,电台还是稳定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传递重要情报发挥了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日,艾黎和朋友们正悠闲地在走廊上喝茶聊天,享受着难得的宁静时光。突然,一阵嘈杂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平静。透过窗户,他们看到一个由巡捕、包探和一位上海电力公司工程师组成的检查小组,正在挨家挨户地排查输电线漏电问题。艾黎心中一紧,目光与甘普霖对视,两人都意识到了潜在的危险——顶楼的发报机还连接着电源,而检查组已经快查到家门口了!</p><p class="ql-block">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根本来不及拔掉发报机的电线。无奈之下,他们强装镇定,继续坐在原地等待。检查组进入屋内后,先是仔细查看了厨房和地下室,随后又来到冰箱前检查。令人心跳加速的是,他们真的在冰箱处发现了漏电。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那位来自电力公司的工程师朋友,不动声色地提高音量喊道:<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冰箱漏电!冰箱漏电!”</b>这句话仿佛是一颗定心丸,让艾黎等人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p><p class="ql-block"> 艾黎立刻反应过来,热情地将检查组从底层的厨房请到餐室,拿出珍藏的美酒,笑容满面地给每个人斟上酒,不停地寒暄道歉,感谢他们帮忙找出问题。在觥筹交错间,检查组的注意力渐渐被转移,他们在艾黎热情的招待下,放松了警惕,很快便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当天夜里,月色朦胧,艾黎、甘普霖和其他同志小心翼翼地将无线电设备拆卸、打包,<b style="color:rgb(237, 35, 8);">趁着夜色的掩护,秘密运往法租界事先精心物色好的一套高层房间。</b>在那里,地下电台将继续肩负使命,传递着关乎革命成败的重要信息,而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也成为了他们革命生涯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p> 小视频:艾黎故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荣誉与评价:</b>新中国成立后,艾黎居住北京从事写作。1982年艾黎被授予“北京市荣誉市民”称号和新西兰“英国女王社会服务勋章”,1985年被甘肃省政府授予“荣誉公民”称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7年12月26日,艾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岁。</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邓小平</b>称赞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战士、老同志、老朋友”,并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艾黎自传by兰州城市学院路易·艾黎研究中心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6.12</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