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7年香港回归后,驻港部队的训练与战备逐步走上正轨,开始肩负起守护这片土地的防务重任。1998年3月,按照驻军要求,刘镇武司令员决定下基层蹲点一个月,他选择了我们驻港航空兵团。彼时的香港,三月天气时阴时晴,偶尔还会飘来一阵阵雨,潮湿闷热的气候裹着军营的每一个角落,而正是在这样的时节,一场围绕训练短板的攻坚悄然拉开序幕。</p><p class="ql-block"> 团机关和领导对这次蹲点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司令员的重点是抓地面训练——这恰恰是我们航空兵团的软肋。作为以飞行训练为核心的单位,共同科目尤其是队列训练一直是薄弱环节,司令员此番前来,便是要以共同科目为主线、以地面训练为突破口,啃下这块“硬骨头”。推动全团空地训练全面发展,作为训练参谋地面训练本来就是本职工作,这副担子自然落到了我肩上,也让我顺理成章地与司令员打上了交道。</p> <p class="ql-block">那段日子,清晨的起床号总是格外嘹亮,将我们从梦中唤醒。一二一的整齐步伐、震彻营区的番号声,伴着我们走向训练场。刘司令员总站在场地中央,他身材不高,身板挺直,威武端庄,目光威严如炬,注视着部队的一举一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按照司令员“先从机关入手,再以点带面”的思路,机关队列由我带队。每天,部队列队后跑步带入训练场,整队、清点人数、向司令员报告、下达课目,训练便正式拉开。记得他给我的第一个课题是“口令分类和使用方法”。起初,我照搬队列条令,机械地列举出三种口令,讲解生硬,既没抓住要点,训练方法也简单。训练中途,司令员严肃地批评道:“胡参谋准备不充分,讲课不生动,没把握重点。部队带回,明天早上再来。”</p> <p class="ql-block">挨批的那一刻,心里从紧张慢慢沉到坦然——确实是自己准备不足。驻军上下都知道,司令员带兵训练以条令条例为准绳,严苛至极,尤其对细节抠得极细,是出了名的“条令通”。听他作报告更是一种享受,全程脱稿却逻辑缜密、主线清晰,让人打心底里敬佩。这份敬佩,也化作了我改进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晚,我连夜备课、写教案,反复练习口令的发音,掌握音色音节的变化。好在我从桂林陆军学院毕业,三年里日复一日的口令训练,让我的口令里有着他熟悉的军人底色。我深知,队列训练中“三分口令七分动作”,指挥员的口令直接影响训练效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当部队再次喊着番号进入训练场时,我已胸有成竹。讲解口令类型时,我结合实际示范发音部位和音色音节运用方法,力求通俗易懂。40分钟的早操,在紧凑高效的节奏中顺利结束,这一次,我看到了司令员眼中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机关过关后,全团地面训练迅速铺开。一个月后,考核验收在4月的一个上午如期而至。司令员坐在考核评判席中央,四人组成的考核组里,我是第一个报告成绩的。每一排战士做完动作,我必须在5秒内用干练的军语报告成绩、指出问题,不能有丝毫拖沓。那时我真切感觉到,我们在考核部队,而司令员在“考核”我们。好在凭借充分的准备和稳定的心态,我们都顺利通过了他的“严格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次训练与考核,让我在司令员心中留下了印象。4月下旬,他的蹲点即将结束。一次午饭后,我鼓起勇气请求合影,司令员欣然应允。镜头定格的瞬间,我看着这位既威严又亲切的老首长,心中明白,他不仅是我们驻港官兵敬重的领导,更像一位关爱我们的兄长。</p> <p class="ql-block">那段日子,潮湿的空气里浸着汗水的味道,严苛的批评中藏着期许的温度。刘镇武司令员用他的严谨与担当,不仅帮我们补上了训练短板,更在我们心中刻下了军人应有的模样——那是对条令的敬畏,对细节的执着,更是对使命的忠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