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大中</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29206</p><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诚谢)</p> <p class="ql-block"> 《上甘岭》这部影片,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底摄制完成的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典影片。影片以严肃的题材,真实的故事,艺术的构思,描写了一支敢打硬仗的英雄连队,在连长张忠发带领下,坚持坑道斗争,克服断水断粮的生存困难,把敌人紧紧钉在阵地前,最后投入大反攻,把红旗插上五圣山顶峰,胜利地完成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p><p class="ql-block"> 影片拍摄距今已有七十多年,依然经久不衰,激励着广大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鼓舞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权,不甘屈辱,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2022年,影片荣获“新时代国际电影节 . 金扬花奖”。</p> <p class="ql-block"> 《上甘岭》影片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和观众的喜爱,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p><p class="ql-block"> 一是题材的厚重。 </p><p class="ql-block"> 1953年10月,板门店停战签字之后,作为影片的编导之一林杉随第三届祖国慰问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在参观“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三周年”展览时,他被其中“上甘岭战役规模与作战情况”内容所吸引、所感动。后来,影片编导沙蒙和林杉在朝鲜采访志愿军战斗英雄二百多天,收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在掌握素材的基础上,他们确定了这部树立国威、弘扬英雄主义的历史性题材。</p> <p></p> <p class="ql-block"> 二是精心的构思。</p><p class="ql-block"> 影片在构思过程中,强调了几点关注。首先,关注影片运行的节奏感,做到了张弛有度,动静结合。把志愿军的英雄主义与乐观精神融合起来。一方面是紧张的坑道口战斗,前仆后继;一方面是轻松的气氛,唱歌、吹笛子、讲故事,鼓舞士气。其次,关注影片的主旋律和思想内核。在情节发展的每个关口,重点把军队思想与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在坑道斗争中,针对指战员的情绪变化,七连孟指导员与八连张连长决定成立战时党支部,以党员(包括团员)的骨干带头作用振奋全体战斗员的精神状态。再次,以细节作铺垫,烘托志愿军上下级之间、战士之间的关心爱护、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如:师长送给八连连长张忠发一只苹果,他舍不得自己吃,转送给七连孟指导员,孟指导员接过苹果只是闻了一下,又转送给旁边的重伤员,重伤员又把苹果转送给战斗员,说打仗的同志更需要。最后张连长把苹果切成片分给大家。再如喝水的细节,最初由每人一口、一小口到拒绝再喝,孟指导员就是几天拒绝喝水而牺牲。以上的精心构思,丰富了主题,充实了内核,提升了主旋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是人物的塑造。</p><p class="ql-block"> 一部影片的关键之处,在于对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上甘岭》影片人物塑造之所以成功,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影片人物大都有志愿军战斗英雄原型。如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是张计发,通信员杨德才的原型是黄继光,卫生员王兰的原型是王清珍。其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大无畏的英雄气质又有普通人的寻常情感,既有掷地有声的英雄誓言又有足智多谋的坚决行动。从而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如八连连长张忠发在接管七连阵地时的台词:“八连没打过败仗,七连交给我们的阵地不能在八连手中丢掉!”他组织战士并亲自带头,端掉敌人碉堡、扫射头顶上的敌人、攻占五圣山主峰。正如一排长陈德厚所说的:“打败仗不是我们的传统。”通信员杨德才在大反攻受阻的情况下,挺身而出,视死如归,举起爆破筒冲向敌堡的时刻,高声喊道:“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当红旗插上主峰的时候,也正是英雄们实现誓言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是动人的插曲。</p><p class="ql-block"> 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大多都是影视作品里的插曲。这说明音乐是影片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上甘岭》影片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郭兰英演唱的插曲《我的祖国》,也是影片的主题曲,为刻画人物气质,营造影片气氛,凸显志愿军气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影片配合歌曲出现的祖国大好河山的画面,焕发了指战员们热恋家乡、热爱和平、坚决打击侵略者、捍卫祖国每一寸土地的崇高精神。在影片问世之前这首歌曲就传遍全国。</p> <p class="ql-block"> 五是编导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一部严肃的军事片,也必然是一部真实的军史片。它要敬畏历史的真实,尊重故事的真实,崇尚人物形象的真实。一句话,真实,是影片的生命。那种违背历史事实,虚构故事情节,扭曲英雄形象,割裂作品主题的烂片,是对广大观众的亵渎,是编导者从艺事业的最大失败。</p><p class="ql-block"> 1956年版的经典影片《上甘岭》,最大的成功,就是崇高的思想境界,严肃的创作态度,对艺术的完美追求,对演员的严格遴选,对质量的严格把关。首先,影片的大多数演员都是行伍出身,扮演八连长的高保成是部队团级干部,扮演一排长的刘磊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就连扮演三班战士毛四海的白英宽也是复员军人。当白英宽感到畏难时,编导就鼓励他:“你当过兵,你就演你自己。”事实证明,白英宽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塑造。其次,编导强调演员的气质要靠近角色的气质。缺少气质的演员,营造不出剧情的气氛,带不来应该有的气场,更张扬不出来全剧的气势。再次,聘请志愿军战斗英雄赵毛臣担当影片的军事顾问。这就避免了因不懂军事常识而出现的失误。最后一点是实地拍摄。这样会给观众以亲临其境的真实感觉。</p> <p class="ql-block"> 看完影片,许多志愿军英雄人物还在脑海中萦绕,许多场景、情节令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正是优秀的编导、优秀的剧本、优秀的演员、优秀的插曲,以及优秀的摄影、音响、灯光、服装、道具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才创造出来跨世纪的经典影片—— 一部英雄的史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