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书架上摆着一本《民国范儿》,作者是郑蓝牛。封面上三个穿着传统服饰的人物剪影,与模糊的城市背景交织在一起,整体色调偏暖,让人不自觉地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氛围。书名和作者名用大字和小字标注,简洁却引人注目,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风骨与情怀。</p> <p class="ql-block">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一段被重新唤醒的记忆。民国,一个离我们最近却又最被误读的时代,被艺术家陈丹青赋予了“民国范儿”的称号。他将这种范儿归结为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一种美学。但这种解读,是否真的贴近历史的本相?</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对民国的印象大多来自学校和社会教育,那是一个被简化为黑暗、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但陈丹青所推崇的“民国范儿”,恰恰是被长期隐没的那一部分。它像一本泛黄的老相册,唤起人们对过往的某种情感投射。然而,这种“范儿”是否真的能代表整个民国?它是否真的具备改变历史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所谓的“民国范儿”更多是知识阶层的自我陶醉。它确实有高度,有风骨,有文化气质,但缺乏广度,没有群众基础。那个时代的中国,四万万同胞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他们要的是饭吃,不是风雅。所谓的范儿,在他们眼中不过是空中楼阁。</p> <p class="ql-block">我们再放眼国际,看看“民国范儿”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胡适、宋美龄,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具“范儿”的人物。胡适的亲美背景、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的演讲,确实打动了不少人。但美国人之所以接受他们,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战略价值。一旦战争结束,利益不再,所谓的“范儿”便失去了光环。</p>
<p class="ql-block">陈丹青说美国人因为周恩来的“民国范儿”而认同中国,这让我难以认同。1950年代,周恩来曾被杜勒斯冷眼相待;1960年代,《时代周刊》甚至将他画成凶神恶煞。到了19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是因为美国需要中国来平衡苏联。所谓“范儿”,不过是利益驱动下的表象罢了。</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困惑的是,陈丹青将汪精卫刺杀摄政王的行为也归为“民国范儿”。可那明明是民国建立之前的事。难道“范儿”可以随意延伸、随意美化吗?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民国也不是一个可以随意贴标签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我合上书,窗外的阳光洒在书页上,仿佛也在提醒我:民国,是一个复杂的时代,它有风骨,也有苦难;有风雅,也有血泪。我们不必神化它,也不必贬低它。它就在那里,等着我们以更理性、更真实的眼光去面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