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午游白马寺~</p><p class="ql-block">白马寺位于洛阳以东十二公里处,始建于公元六十八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首座寺院。东汉时期,汉明帝因为梦见自西方而来的金人,派遣大臣郎中蔡愔、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佛求经。在这一行人回来时,求得了很多经书,用白马驮回,还请回了两位佛教高僧竺法兰大师与舍摩腾来中国传法,为纪念白马驮经入中土,也为了给两位大师安身之处,汉明帝特许在洛阳城西的雍门外三里处建寺,取名白马寺。</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建立之后,佛教在中国开始蓬勃发展,并且在中国的影响下逐渐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白马寺也因此成为众多国家佛教文化的祖庭与释源。</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佛殿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山门即寺院的大门。为牌坊式拱券三门洞,中门洞高3.08米,宽2.35米,深3.60米,两侧门洞较小。正面镶嵌“白马寺”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p><p class="ql-block">“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p> <p class="ql-block">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石马1.8米,长2.2米,头戴辔络,身置鞍鞯,性情温顺,雕工精细,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钟鼓楼分别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钟鼓楼同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底部长宽各7.3米,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p> <p class="ql-block">护国佑民殿位于天王殿北面,殿内悬挂有“护国佑民”牌匾,彰显其宗教与社会功能,承载着祈福国家安定、民众安康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并多次修葺,为高台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长19.6米),进深三间(宽13.25米)。殿顶正脊砖雕“佛光普照”“法轮常转”八字,彰显其宗教地位。</p><p class="ql-block">殿内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高2.4米),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作说法印,胸前饰“卍”字符,象征吉祥万德。两侧胁侍为文殊菩萨(持经卷)与普贤菩萨(持如意),合称“释迦三尊”或“华严三圣”,体现大乘佛教“智行合一”的教义。</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后供奉的观音菩萨,“慈航普渡”指观音菩萨以慈悲为舟,普度众生脱离苦海,凸显其救赎与智慧并重的信仰内核。 </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22.8米,宽14.2米。殿前有一月台,是白马寺内最大的殿宇。</span>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为高台悬山式建筑,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韦力天将泥塑像等。</p> <p class="ql-block">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为硬山式建筑。该殿面阔3间、进深2间,供奉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组成的"西方三圣"造像。</p><p class="ql-block">殿内主尊阿弥陀佛立像高3.5米,头戴宝冠,身着通肩袈裟,右手下垂作接引状。左侧观世音菩萨持净瓶,右侧大势至菩萨持莲茎,三尊造像共同构成净土宗核心信仰的"西方三圣"体系。造像组合体现了"接引往生"的教义内涵,阿弥陀佛手势象征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这种配置在汉传佛寺中较为常见,但白马寺接引殿因保存完好,成为研究清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实例。</p> <p class="ql-block">清凉台在白马寺的最后部,是一座砖砌的高台,东西长42.80米,南北宽32.40米,高约6米,雄浑古朴,蔚为壮观;毗卢阁,高耸竖立于清凉台上,是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长17.03米,宽11.7米,高约15.5米,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内供毗卢佛、文殊、普贤二菩萨。</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被称为“狮窟”源于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据史料记载,这一称谓并非指具体供奉某位神佛,而是对中国最早一批高僧群体的尊称。东汉时期,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开创汉传佛教先河,此后历代高僧云集于此研习佛法,以“狮”(喻佛法威严)喻指僧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释源陈展馆:陈展馆通过文献和艺术作品呈现寺庙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 展陈内容丰富,是了解白马寺历史与佛教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第一寺,白马寺在各朝各代都是独具影响力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p> <p class="ql-block">一九九零年,为了彰显作为中国佛教第一寺的重要地位,洛阳政府根据明朝时期的规模与布局,对白马寺再一次进行了重修与扩建。白马寺的重修,也引起了多国佛教组织的关注,泰国、印度、缅甸等佛教大国为了加深各国之间佛教文化的交流,也出资在白马寺建造了多个不同风格的佛院殿堂,使得白马寺成为全世界唯一一座拥有多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p> <p class="ql-block">止语茶舍~</p><p class="ql-block">茶舍外,一片青翠的竹林环绕,四季常绿,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一入茶舍,便见几级台阶下行,阶下桌上一两把粗陶提梁大壶静静伫立,靠墙的消毒柜中则是同色系的粗瓷小碗。这就是茶舍的茶壶与茶碗了。若口渴,可自取茶碗,自斟茶水,可在此自饮自斟,体味禅茶一味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齐云禅院~</p> <p class="ql-block">齐云塔院,位于洛阳白马寺山门外东南200米处,有“东白马寺”之称,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齐云塔~</p><p class="ql-block">据说,初建时塔九层,为木塔。“珠宫幽邃,遥瞻丈六之光;窣堵凌云,依稀尺五之上。”发岩丘峙,号曰齐云。”寺成之后,多有毁建。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木塔再遭劫火,寺与浮图俱废,唯留遗址。</p><p class="ql-block">1175年,彦公大士重建砖塔十三层,高一百六十余尺。今之齐云塔,即为此次所修。塔为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塔身上下十三层,通高53米,塔内中空,有踏窝可攀登而上。</p> <p class="ql-block">顺时针转绕,</p><p class="ql-block">称念:南无宝幢如来</p><p class="ql-block">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此圆形土丘为狄仁杰墓,墓前存碑石两方,较大的石方上书“有唐忠臣狄梁公墓”8字,重立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p> <p class="ql-block">根据碑文记载,宋代龙图阁大学士、留守范致虚为狄仁杰墓刻石并建祠;到了元代,安抚使完颜纲赋诗咏之,明代金养晦见后,“慨然以悲”,又作诗两首相和;虞廷玺是河南知府,辗转得知此事,也和诗一首,并于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刻碑纪念。</p> <p class="ql-block">下午游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龙门旧称伊阙,因其两岸大山巍峨如帝王阙门,中有河水流过。龙门地势优势明显,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伊阙之战就发生于此(战国时期,秦国经商鞅变法崛起,欲进入中原需打败占据陕西洛河与函谷关等地的魏、韩两国。秦国实力雄厚,秦军在龙门大破魏韩二十四万联军,白起因伊阙之战一战成名)。后来隋炀帝杨广迁都洛阳,因其皇宫正对着伊阙,便称此地为龙门,伊阙从此改名为龙门 。</p> <p class="ql-block">龙门桥是仿赵州桥所建,“龙门”二字为陈毅元帅题写。</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伊水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p> <p class="ql-block">石窟起源于古代印度,随佛教东传进入中国。在中国发展出祈福窟、朝拜窟、追福祭祀窟、禅窟四种洞窟形式。</p><p class="ql-block">中国石窟开凿始于北魏,鲜卑人因对佛教痴迷且有凿洞供佛传统,在大同开凿云冈石窟,后孝文帝迁都洛阳又在龙门开凿石窟。龙门石窟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长、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艺术宝库,享有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美誉。其在唐代武则天时期达到巅峰,当时大量洞窟在此期间开凿,呈现出美妙的佛国幻境。</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主要分布在伊河两岸的东山和西山的峭壁上,西山的石窟保存相对完整,我们游览核心在西山石窟。</p> <p class="ql-block">禹王池:其因池底有泉眼形成天然水池,为纪念大禹劈山治水而修建的温泉池。池中有一块巨石,有两种说法,一是相传为大禹开凿龙门时所用工具;二是唐朝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从九江运来的太湖石,且白居易为此石作诗《太湖石》讲述其来历样子。宋代欧阳修在《游龙门诗》中也专门写过这块巨石,可见此地在古代颇受文人雅客喜爱 。</p> <p class="ql-block">潜溪寺是西山石窟中的第一大窟,创建年代不详,相传曾是唐朝宰相里藩的别墅,因为石窟里可以听到溪水流动的声音,却不能看到溪水,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潜溪寺是唐高宗初年开凿的马蹄形窟,高九点二七米,深六点七二米,供奉七尊佛像,主位是阿弥陀佛,弟子迦业与阿难侍奉在旁,洞窟两旁是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和两位护法。天王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他们属于西方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这些佛像都是唐朝的造像,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佛像的颈部有个三道纹,这叫唐节纹,是唐代佛龛造像的典型特征。唐朝时期的佛像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观察这些佛像佛的面容丰满,与其说是佛,不如说是一位美丽丰满的唐朝女子,裸露出的手臂肌肉的线条和皮肤的张力都表现了出来,身上还穿着轻薄的衣服,身体的线条。若隐若现是一种观赏西方人体雕塑的感觉,写实性非常强。</p><p class="ql-block">关于潜溪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太上老君曾在龙门石窟练丹,不小心将炼好的三颗金丹遗落在石缝中,后来三颗金丹长成了三朵娇艳欲滴的牡丹花,据说在十步开外,能看到火球在燃烧,因此得名火炼金丹。</p><p class="ql-block">后来潜溪寺的和尚发现后,将牡丹移植到寺内种植,可能是伤到了花根,从此开出的花不再出现火光,这些牡丹花培育出了很多后代,逐渐推广开来。人们将这种牡丹花叫做潜溪妃。宋代欧阳修在《洛阳牡丹图》中也曾记载。</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左旁弟子迦叶头部被盗。</p> <p class="ql-block">陈抟碑又叫陈抟十字娟碑,因碑主人陈抟极为传奇而闻名。陈抟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传奇人物,唐末人,聪明但科举不中,后游山玩水,得高人指点,先后隐居武当山、华山云台观,享年一百一十八岁,被称为陈抟老祖。陈抟碑有两块,一横版在华山,一竖版,石碑上十个字“开张天暗马,其意人中龙”,赞颂道家始祖老子。此外,还有传说称陈抟晚年隐居华山,算出赵匡胤经过,化身道士与其下棋,赵匡胤输后卖华山换银子,写下字句,陈抟得赵匡胤一句赞语后白日飞升 。</p> <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p><p class="ql-block">宾阳洞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明确记载开窟缘由、过程及用工等内容的皇家石窟工程。据《魏书》记载,宾阳洞是景明初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其父母孝文帝元宏和文昭皇太后所开凿的功德窟。永平时,中尹刘腾又为宣武帝开凿石窟一所,合为三所,分别是现在的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合称宾阳三洞。工程始于景明元年(500年),终于正光四年(523年),历时24年,用工802366个,后因宫廷内乱而未全部竣工,仅完成了居中的宾阳中洞,南北洞主体造像至唐朝初年完成。</p> <p class="ql-block">宾阳北洞有五尊佛像,正中主像阿弥陀佛的剪刀手手势出名,该手势在佛教中是手印,但因缺大拇指无法知晓完整样子 。</p> <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是以孝文帝为原型开凿的~</p><p class="ql-block">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深度达十二米,高度为九点三米,宽度是十点九米。这座洞窟的开凿耗时长达二十四年,它无疑是一座极具艺术魅力、拥有鲜明美学风格的佛窟圣殿。洞窟门道顶部雕刻着两朵莲花,上层墙壁上各有三朵浮雕。上层是轻盈飞舞的飞天,中层是端庄肃穆的菩萨,下层则是威风凛凛的护法神王。周侧地势起伏,南面是大梵天。穹顶莲花绽放,周围是翩翩起舞、演绎佛法的天人。</p><p class="ql-block">在佛像四周,是手托果盘的天人,置身其中,仿佛踏入了佛国仙境,只见祥云满天,梵音袅袅,飞天仙子翩翩起舞。宾阳中洞的主位供奉着北魏时期常见的三世佛,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因此这一时期的造像呈现出秀骨清像的特征,释迦牟尼佛脖梗细长,体态修长,其长相是典型的鲜卑人模样。不过,在穿着方面,却并非典型的鲜卑风格。这主要是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利于北魏政权的稳固统治,</span>鲜卑人逐渐推行汉化政策,与汉族的矛盾也随之逐渐减少。</p><p class="ql-block">正因如此,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佛教造像大多身着宽袖大袍,这与北魏开凿的另一座石窟——云冈石窟有着显著区别。这种独特的风格也被称作中原风格。</p><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分布着四层精美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第二层包含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是最为著名的帝后礼佛图;第四层则是神王浮雕像。这四层浮雕层次分明,神韵十足。尤其是帝后礼佛图,生动地向世人展示了北魏皇室礼佛的盛大场景,尽显对佛教的尊崇与肃穆。</p><p class="ql-block">令人惋惜的是,这两幅珍贵的浮雕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被非法运往美国。其中,皇帝礼佛图现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皇后礼佛图则藏于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宾阳南洞开凿于北魏,至唐朝完成,富有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北魏时以文昭皇后为原型开凿的,因宣武帝去世,孝明帝年幼,胡氏临朝,主持宾阳三洞工程的刘腾参与宫廷政变,北魏战乱,工程停工。</p><p class="ql-block">唐朝时李唐王室盛行造像,李泰为给生母做功德并争宠争皇位,在南洞基础上重新开凿,原造像改为双眼皮变为长孙皇后造型,造像皆为唐朝完成。但最终李治登皇位,李泰被贬失去经济支持,工匠收尾敷衍,佛像耳朵一大一小。洞中有约350个佛像,有唐太宗之女等造像,贞观题迹达27处,是全国单一洞窟内贞观题迹最多的洞窟 。</p> <p class="ql-block">敬善寺是唐朝皇室直接开窟造像的重要洞窟之一,是唐太宗的妃子韦氏所造的功德窟。因洞内刻有宣德朗守记室参军李孝伦撰写的《敬善寺石像铭》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敬善寺石窟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刻于四壁的浮雕“一佛五十菩萨图”。围绕主佛,53尊思维菩萨坐在同一根而数十茎的莲花上,姿态万千。它是佛教净土宗“西方净土变”最古老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洞窟的阿弥陀佛造像的头部颜色较深,与身体其他部位似乎不太一样。专家介绍,目前窟内阿弥陀佛佛首并非唐代所雕刻,而是1958年龙门石窟研究院的专家用水泥补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佛首(高39厘米)于20世纪上半叶被盗凿后流失海外,目前被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我们从照片上看这尊阿弥陀佛造像原来的佛首,面部丰满圆润,长眉细目,唇部饱满。彰显初唐造像技术的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敬善寺外力士像~</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龛是以三佛为主题、有七尊造像,未来佛弥勒佛居中,颠覆“释迦摩尼”佛居中的传统,这种布局是武则天时期独有的佛像组合形式,目的是突出弥勒佛的神圣权威性。强调弥勒佛权威原因在于当时弥勒信仰盛行,信众认为信奉弥勒佛可免除轮回、建成佛国净土、证得阿摩尼等。</p><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龛未完工是因武则天晚年张柬之政变,唐中宗登基使其停工。还有洞窟中弥勒佛身形修长,而常见的大肚弥勒佛形象在五代之后才出现,唐末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契此”和尚被认为是弥勒佛化身,此后寺庙中弥勒佛形象便成了大肚弥勒佛 。</p> <p class="ql-block">锣鼓泉名字源于用物体堵住泉孔时,泉水在孔洞内翻滚发出敲锣打鼓般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珍珠泉得名是因水底涌出的小气泡串在一起形似珍珠。</p> <p class="ql-block">牡丹石,其底色为黑,石体有白或绿的晶状体如牡丹,是天然形成的稀缺奇石,距今三至四亿年,产自龙门石窟东十余公里牡丹山下的偃师市寇殿镇万安山中,形成于十五亿年前地壳运动,质地细腻、硬度六至七度,极具观赏性与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梅花玉,又叫汝阳玉,原产地洛阳汝阳县上天镇,是我国特有玉种,曾被汉光武帝誉为“国宝”,因玉石上有天然梅花图案得名,是由火山岩浆冷凝形成,开采利用早,商周时代开始、东汉鼎盛,价值依梅花情况分三个品级 。</p> <p class="ql-block">双窟开凿于唐高宗时期,对应“两圣临朝”的政治背景。由北洞(八仙洞)和南洞(千佛洞窟)组成,门外有三尊佛教护法力士金刚像。双窟布局独特,北窟以释迦牟尼为主的三世佛,南窟以弥勒佛为主的千佛造型。</p> <p class="ql-block">北窟主尊释迦摩尼佛,两侧侍立弟子、菩萨。</p> <p class="ql-block">南洞主尊弥勒佛,两壁密布千尊小佛小龛,传说弥勒佛是未来佛,唐代流行信奉弥勒佛,期望其早日主宰世界,这一信仰与武则天企图契合,她借此宣扬自己是弥勒佛转世,以名正言顺接替唐高宗成为大唐主宰 。</p> <p class="ql-block">唐代万佛洞石窟: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其顶部是莲花型凿井,因窟内“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间窑神表内道场智韵禅师一万五千尊像刊”题迹得名,建造于唐高宗李治永隆元年,监宫是宫中二品女官大监窑神表和内道场比丘尼真智禅师,表明唐朝女性地位较高。主位阿弥陀佛呈无畏印,背后是火焰纹,还有五十二朵莲花上的五十菩萨像。洞窟墙壁刻有一万五千余尊小佛,展现西方极乐世界场景,即“万佛朝宗”。</p> <p class="ql-block">在石窟外侧是两尊力士造像,本来还有两尊护法狮子,也在1930年被盗,现保存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洞窟外南石壁有许州仪凤寺比丘尼造的精美观世音菩萨佛龛,被誉为“龙门石窟最美菩萨”造像,头部微微向右倾斜,身子呈S型曲线,右手轻搭拂尘于肩上,左手拎着玉净瓶,其轻松自在姿态被游客戏称为“八小时以外下班回家的菩萨”。<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形象获梅兰芳赞赏并用于《洛神赋》表演 。</span></p> <p class="ql-block"> 造像原图~</p> <p class="ql-block">对比图~看到被破坏的样子,心情久久不能平静!</p> <p class="ql-block">惠简洞建成于咸亨四年,由法海寺僧人惠简为唐高宗和武则天所修。会简是卢舍那佛的简教僧,洞中主尊弥勒佛形似卢舍那佛,外形丰满圆润、神情和蔼慈祥,极具女性魅力,惠简洞也因此被称为小奉先寺。</p><p class="ql-block">左侧阿难年轻俊秀,右侧迦叶头部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老龙洞:老龙洞是唯一由天然溶洞开凿而成的,建造时间从唐太宗贞观年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由由唐代老百姓合资开凿,洞内的每一龛代表每一个家庭,大小不一的洞龛对应古代不同的家庭关系和贫富差距。</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这个石窟的洞顶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径达到3米多的浮雕大莲花。洞内的造像是一佛二弟子的立像。</p><p class="ql-block">但是可惜的二弟子:迦叶和阿难的头部都被盗了,现在被保存在法国吉美博物馆。在石窟南面的石壁,整齐的排列了几层小佛像,这是龙门最小的佛像,只有2厘米高。</p> <p class="ql-block">同时,在石窟室外的门楣上,还装饰有火焰纹,左上方还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的:“伊阙”。</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此窟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为了开凿卢舍那大佛,武则天捐出了自己一年的脂粉钱。虽然两万贯对于这项工程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过有了皇后做示范王宫,贵族们自然趋之若鹜,资金的充裕,让卢舍那大佛这样巨大的工程,仅用了三年零一个月就圆满竣工。</p><p class="ql-block">在大唐帝国的皇后武则天的扶持下,卢舍那大佛落成剪彩,佛像总高十七点一四米,头高四米,耳长一点九米,眼睛灵活而含蓄,嘴角微微上笑,给人一种庄严典雅,宁静肃穆之感。</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的意思是指智慧广大、光明普照,伫立在大佛脚下,无论身处哪个角度,时时都感觉正在被他智慧的目光笼罩着。</p> <p class="ql-block">大佛的左侧为弟子迦叶,像高十点三米。虽然形体已经严重残破,但这位老僧严谨持重,饱经风霜的神态依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弟子阿南身披袈裟,侍立在大佛右侧,脸庞丰满,眉清目秀,文静温顺中,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清高之美。在迦叶、阿南像旁的外侧,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两尊菩萨像均高十三点二五米,头戴莲花宝冠,挂链状璎珞,体态丰腴,其端庄矜持的表情和含蓄高雅的神韵,犹如雍容华贵的唐代贵族妇女。</p> <p class="ql-block">大行普贤菩萨:慈悲的践行者;</p><p class="ql-block">阿难尊者:青春与虔诚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迦叶尊者:智慧与沧桑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大智文殊菩萨:智慧的具象化</p> <p class="ql-block">南方增长天王:佛法的守护者,</p><p class="ql-block">足踏夜叉寓意邪不压正。</p> <p class="ql-block">力士是佛教的护法。</p><p class="ql-block">大唐帝国在选拔人才时,有一项重要的条件,就是体貌丰美。这一点,在奉先寺的力士身上有很好的体现。中国古人认为,力量的来源是气,而气的存在,就是通过强调脖子和腹部的肌肉来表现的,魁梧彪悍的力士脖子很夸张的扭转着,显得比头还粗。</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所谓的燕相,像燕子一样头小脖子粗,表示气的贯通。</p> <p class="ql-block">这十一尊造像各自独立而又浑然一体,不仅代表了中国石窟造像艺术的最高峰,而且雕塑家们大大的突破了宗教禁忌,将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穿越千年,还能够清晰的感受到那个对世界影响深远的王朝大唐帝国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是龙门的第一座石窟,这里就是龙门开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孝文帝为了给他的祖母冯太后做功德,才开凿了古阳洞。龙门有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这个洞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是利用天然的溶洞扩建而成的,主佛是释迦牟尼。在龙门有许多的题记碑刻,到了清朝中期,人们从2800多件碑刻中,精选出了20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这些都是魏碑的精品,被视为国宝。</p> <p class="ql-block">像这样肢体残缺不全的佛像随处可见,有的被砍掉头,有的被剁掉手等等,看着让人无比心痛。</p> <p class="ql-block">佛像残缺的肢体无不在提醒每一位国人铭记那不堪回首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希望有朝一日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文物都能回家,回到祖国的怀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