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哈达铺

李长在

<p class="ql-block">自驾出游,我喜欢走国道、省道,不喜欢走高速。走高速,往往与美景失之交臂;走国道、省道,却常有意外之喜。</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4人,沿212国道,准备上高速去天水。在即将拐弯时,路边地名指示牌上“哈达铺”3个字映入眼帘。我心里一阵惊喜,莫非是红军来过的哈达铺吗?一定要去看看!我们当即扭转车头,直奔哈达铺而去。</p><p class="ql-block">哈达铺是甘肃省宕昌县辖下的一个普通小镇,像这样的小镇全国成千上万。哈达铺又地处偏僻,本来籍籍无闻。只因当年红军长征时曾在此歇脚,顿时名扬天下,声震四海。</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哈达铺红军街,只见路两边家家户户悬挂着党旗、国旗、红军旗,街头飘扬着以红军命名的店招,店铺里陈列着“红军点心”、“红军凉粉”、“红军草鞋”,街巷里里播放着《十送红军》等红军歌曲,一群群的少男少女穿着当年红军的军装漫步街头。恍惚间,仿佛红军并没有离开,他们还在哈达铺。大街上到处飘扬着红军的气息。</p><p class="ql-block">90年前的一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经过一年的艰难跋涉,冒着枪林弹雨,突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红军官兵们个个破衣烂衫,面黄肌瘦,人困马乏。中央红军出发时有八万人,现在只剩下八千余人。下一步走向何方,长征的落脚点到底在哪里,当时并无明确的答案。</p><p class="ql-block">据说毛主席来到哈达铺,第一件事就是找报纸。他看到路边有一个邮政代办所,不禁喜出望外。这是一位姓王的陕西商人经营的商铺,主营杂货日用品,代办邮政业务,也代人订报纸。在这个邮政所里,毛主席买了几份报纸。就是从国民党报纸的字里行间,找到了红军行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红军街,要寻找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这家邮政代办所。远远地就看见一家商铺门口安放着一只绿色邮筒,墙头上飘扬着一面八一军旗,门前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标识碑。走进大门,屋内布置清洁素雅,保持着当年的原貌。特别是柜台上摆放着复印的《大公报》特别醒目,发行时间是“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每份两块钱。我毫不犹豫地买了1份,作为此行的纪念。</p><p class="ql-block">当年,毛主席匆匆忙忙来到刚分配的住处,迫不及待地打开刚买的报纸,《大公报》上一则消息,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完全赤化者有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陕北军事形势转变,刘志丹徐海东有合股势”。原来,陕北有我们的红军队伍,并且开创了革命根据地。毛主席顿时为之一振,大受鼓舞。</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张闻天当即召集周恩来、王稼祥、博古、彭德怀等开会,通报从报纸上发现的新情况。经过研究,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到陕北去,找刘志丹。</p><p class="ql-block">我们追随当年毛主席的足迹,来到毛主席当年的住处—“义和昌”药铺。药铺由三间北房和十一间南面临街铺面组成。北房中间正厅是当时中共中央办公室,左间住着毛泽东主席,右间住着张闻天总书记。一张简单的单人床,一张茶几,两把椅子,茶几上放着一盏马灯,一部电话,这就是主席、总书记房间的标配。就在这样一个简陋的房子里,做出了到陕北去的决策,决定了红军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国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大政方针决定以后,毛主席、张闻天决定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地点就在关帝庙。关帝庙共有三进,两个院落。两个院子里,坐满了红军干部,大街上也被当地群众拥挤得水泄不通。</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会场,毛主席那响亮、坚定、幽默、风趣的湖南口音在耳边响起:“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详细信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同志们,我们目前只有8千多人,人是少了一点,但少有少的好处,目标小作战灵活性大,人少,更不用悲观,我们现在比1929年初红四军下井冈山时的人还多哩,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八百里路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抗日的前进阵地。”顿时,掌声响起,欢声雷动。</p><p class="ql-block">出了关帝庙右转,不过200来米,来到同善社。同善社是一个四合院,当年是哈达铺商会的所在地。周恩来率领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就住在这个院子里。正房楼下左边房间,是周恩来的卧室,右室和正厅,住着通信和警卫战士。党中央的决策,通过这个简朴的“中军帐”,转化成全军的统一行动。</p><p class="ql-block">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院子里的一组雕像,周恩来和一个手提药箱的老者亲切握手,两人都面带笑容。这组雕塑记录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周恩来长征路上积劳成疾,再加上缺医少药,一直带病行走,身体非常虚弱。哈达铺盛产中草药,当地有一位老中医名叫畅通。在他的精心医治下,周恩来病情大为好转。周恩来和邓颍超上门致谢,并把医药费送上。畅老先生执意不收。周恩来只好把长期跟随自己的一只铜勺送给他作为留念。畅老先生并不知道这位病号是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办公厅派人到哈达铺回访,才知道当年他救治的病号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总理。</p><p class="ql-block">有一位大嫂在街上摆摊卖药材,我们买了几斤黄芪。我问她,畅家还有后人吗?大嫂说有啊,他的孙子叫畅光辉,今年也50多岁了,在县人民医院,专治肠胃病,是有名的专家呢。大嫂很热情,还把畅光辉的电话号码转发给我。只可惜急着赶路,没机会去拜访他了。</p><p class="ql-block">出了同善社,有一家杂货铺,门口坐着一位老人,精瘦,一脸慈祥,抽着烟,看着路上行人。我走上前去,问声老人家高寿啊?老人说,82了。不等我再问,他就打开了话匣子。红军纪律严明啊,听上一辈人说,当年他们就睡在房檐下,大街上,不入民宅。公买公卖,不欺负老百姓。“一个红军战士到我家买药,他身上没有钱,就把一把刺刀送给了我们”。我说,这把刺刀要放好啊,这可是个宝贝。他说,哪儿啊,早就让博物馆收走了,就开了一张证书。</p><p class="ql-block">老人家很健谈,他接着说,红军长征,走了一年,没吃过一顿饱饭。来到哈达铺,每人发了一块银元,放开肚子吃,连吃三天,天天有肉。我听了心里一阵阵酸楚。几万名红军牺牲在长征途中,没有等到吃肉这一天。我们天天吃香喝辣,出有车,食有鱼,三杯小酒下肚,还不时喊天怨地。同志们,想想红军吧!</p><p class="ql-block">哈达铺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将士们在这里吃上了饱饭,穿上了新衣,精神焕发、满怀信心地走向陕北,走向全中国。哈达铺不会忘记红军,人民军队也不会忘记哈达铺。如果有人问我,从哈达铺回来有什么感想,这就是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