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随团参赛游记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路 过 三 苏 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提起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林语堂《苏东坡传》)</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们知道的所有古代诗人中,苏东坡也许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了,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不假思索地会吟诵他的几首诗或词,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正如英国剧作家威亷.沙士比亚的那句名言:</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b><span style="font-size:22px;">借此喻,我们每个人眼中当有一个苏东坡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苏东坡,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和刻画。人生如梦,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词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少,跨越古今,那么,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呢?</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b><span style="font-size:22px;">迄今为止,我所了解到的苏东坡皆是书本上得来,就像人们所说的:总感觉东坡先生的一生总是在被贬谪和在被贬谪的路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甲辰年初夏时节,随所在的重庆长风合唱团赴蜀地之雅安碧峰峡景区参加“多情的土地. 川渝合唱交流展演”活动,路过“三苏祠”,有幸顺道拜谒,从而加深了对苏氏一门三杰的了解,了却心中之夙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短促,去来匆匆,唯有度过的这段时光,记忆犹新。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苏祠留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 2019年年末,同为四川眉山人的我们合唱团声乐指导兼指挥的冯斌老师,率队参加眉山东坡大舞台“歌唱祖国. 新年音乐会”,那次活动因笔者生病没有参加,甚为遗憾,歌友们发回的在眉山活动图片、视频,令人称羡,今次如愿前往,实乃一幸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月13日,天大晴,当日清晨7:00前,早早来到集结点,因与我团同车的另一合唱团几位成员的迟到,出发延误了1个多小时,这个点出城开始堵车,紧赶慢赶,午后1:00时,总算到了眉山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途中,触景生情浅吟</span><b style="font-size:22px;">《清平乐. 碧峰峡亮剑》词一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风轻云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车慢心似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初夏妖妍歌作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憧憬三苏叠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青翠杨柳如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苦练胜算在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何处山峰亮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碧峰顶上争功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午后,车行三苏祠间,导游小郑介绍眉山和三苏祠:“一会儿咱们就到眉山了,眉山旧时称眉州,四川省辖地级市,北接省会成都市,南连乐山市,东临内江、自贡市,西接雅安市,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面积714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90余万。眉山紧依峨嵋,滨临岷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一座山川壮丽,人文荟萃,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眉山又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苏东坡是眉山最响亮的名片,他赞誉眉山的家乡水色“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实为眉山自然之美的点晴之笔。眉山素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美誉,唐宋八大家中,眉山苏氏父子三人独占三席。两宋年间,眉山考取的进士886人,“八百进士”,让这座文化之地散发岀最耀眼的光辉......。导游很能打动人的一席话,令我对即将亲历的三苏祠充满期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生机盎然的苏氏园林</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停车场,顶着骄阳,穿过一条营商气息浓厚的,商铺密集的仿古建筑商业街,一座白色围墙的古朴宅院横亘眼前,宅院门楣上从右至左镌刻着的“三蘇祠”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格外耀眼,蓝天白云映衬下的三苏祠,今天迎来了咱们这一大群以歌唱为乐事的人,歌友们涌至宅门前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步入三苏祠的一刹那,顿觉外面营商的喧嚣声戛然而止,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踱步至一碑刻前,看那镌刻的三苏祠简介:三苏祠位于眉山市城西纱毂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上模拟重建,经历年添修扩建,现占地百余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园林,也是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 A A 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数百年过去了,这座园林依然古朴典雅,生机盎然,充满诱人的书香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林间青石铺就的蜿蜒小路,走近庞大的古宅院落,见一进进古色古香的庭院,错落有致,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翘角飞檐 ,小桥流水,长廊连连,花红柳绿,青池浮莲,竹影婆娑,万木葱茏。徜徉在这诗意盎然的境地,令人心旷神怡,犹如走进了无尽诗意的世界,“杨柳堆烟情难抑”一时间竟产生时空转换的穿越感,仿佛依稀可见近千年前苏氏一门之身影,似可听见苏氏家人萦绕在庭院间交谈的乡音和频频传来苏氏父子三人吟诗诵词的声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端坐于飨殿内的宋文公苏洵塑像 摄影 苏仿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端坐于飨殿内的宋文忠公苏轼塑像 摄影 苏仿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端坐于飨殿内的宋文定公苏辙塑像 摄影 苏仿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琳琅满目的史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苏氏园林一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庭院深深,心灵竟似与苏氏一门神交已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当年就是从苏家老宅院里走岀来而名扬天下的,可那时的苏轼却并不叫苏东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庭院内满目的史料里,我觅见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经历了怎样的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翻开苏轼的人生篇章:宋仁宗景𧙗三年(公元1037)1月8月,苏轼出生于此。苏轼的家庭是个典型的小康之家、耕读之家,父亲苏洵虽然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官,但他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家里有丰富的藏书。苏洵一共有三男三女6个子女,苏轼和苏辙的前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但他们都不幸早逝,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兄弟二人,日后竟成为苏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什么苏轼兄弟在文化与政治领域会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呢!看过史料,我明白了这全在于家庭教育。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除了严格监督学业,苏洵对两个儿子的人生教育也很到位。他曾专门写了《名二子说》一文,从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名字说起,告诫他们做人的道理:</span><b style="font-size:22px;">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中的“辐”指车轮中连接轴心与轮圈的直木。“盖”指车盖。“轸”指车厢底后部的横木。“轼”指车厢前端供扶手的横木。“辙”指车轮碾过的痕迹,也指道路。这篇短文先是说:对一辆车来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都有各自的用途,只有车轼,好像没什么实际的用途。但是如果去掉车轼,也就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车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苏洵是想告诫苏轼:我之所以给你取名为轼,就是提醒你,才华横溢必然导致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必然会招致嫉恨、暗算,希望你在今后要收敛锋芒,而应该像车轼一样,虽然身处车子的显要位置,却很善于掩饰、保护自己,这就是无用之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对于苏辙,苏洵是想告诫他:行车必有车辙,而大家说起车子的功劳,不会想到车辙,如果有了翻车之祸,马毙之灾,罪责也算不到车辙的头上,车辙很妥当地处于祸福之间,我知道你将来一定能够避免祸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苏轼、苏辙兄弟日后的经历,真真切切地印证了苏洵老爸的这篇文章中的担心。苏轼一生之所以麻烦、风波不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个性真挚坦率,面对问题,面对矛盾,只要心中有不同的想法、观点,都恨不能一气全说出来。他的诗文创作更是口无遮拦,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不善于掩饰自己,结果麻烦一个接一个,但这似乎也正是他可爱的地方,也是我们大家喜欢他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母所生之苏辙与他的哥哥相比就要稳健得多,冷静得多,个性也比较平和深沉,含蓄不露,所以他一生虽然也历经风波,但终归以七十多岁的年寿平安度过晚年。不过在我们心里,苏辙似乎就少了许多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𣁽力,就不像他的哥哥苏轼那么可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的言传身教,一方面使苏轼兄弟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他们不拘礼教、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对苏轼兄弟的成长也至关重要。程氏夫人出身官宦之家,文化素养深厚,个性仁慈而果断,她对苏轼的人格教育,值得我们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宋氏. 苏轼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苏轼10来岁的时候,程氏夫人给他读《后汉书. 范滂传》中的故事,范滂是东汉时代的著名政治家,他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结果遭到奸臣陷害,被判处极刑。上刑场前他与母亲诀别说:“母亲,我对不起您,今后只有靠弟弟尽孝心了,我就要跟随父亲在九泉之下,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只求您舍弃难以割断的恩情,不要增加悲伤。”他母亲深明大义,对他说:“你今天能够与忠义之臣齐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长寿富贵,岂能双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真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想象看,苏轼听完这个故事会有怎样的反应?当时.十岁左右的苏轼站起身来,激动地说:“母亲,倘若我也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很平静地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什么叫人格教育?什么叫道德教育?什么叫潜移默化?什么叫以身作则?为什么苏轼一辈子疾恶如仇、光明磊落、爱憎分明、百折不回?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仰慕苏轼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人格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夫人个性果敢坚毅而又仁慈善良,苏轼家里的庭院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显得生机勃勃,引来许多鸟雀都来此栖息、筑巢。苏轼和小伙伴们看到这么多小鸟来家里,可高兴啦!可是程夫人却担心小孩子不懂事,会弄伤鸟雀,伤及幼雏,于是“下令”严禁小朋友捕鸟!如此一来,来这里安家筑巢的鸟雀自然越来越多,苏轼和小伙伴们常常围在鸟窝边逗弄、喂食可爱的小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夫人这种刚柔相济的个性,对苏轼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近千年来,人们之所以热爱、敬仰苏轼的人格,之所以喜欢诵读他的文学作品,不就是因为这些作品表现出了苏轼那宽厚、仁慈、博大的精神世界吗?苏轼这种思想个性的形成,与他的母亲程氏显然有着直接的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人曰,“学而优则仕”,苏轼兄弟十年寒窗苦读,最终就是为了要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三月,苏轼平生第一次离开生活了二十年的故乡眉州,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苏轼最大的一个幸运就是他父亲带着他考试那一年遇上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是这场考试的主考官,当时空虚造作的文风泛滥,欧阳修改变了科举考试的方法,就是你心里有什么?你就写什么,用一种自然的笔触表达自己的心声,这天地的际遇就让苏轼给赶上了。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扑,立论深邃的文章而拍案叫好,打算把此考生取为第一名,但当时北宋的科举考试试卷是糊名的,欧阳修觉得能把文章写得这么精彩的,估计会是自己的学生曾巩,为避嫌就给了个第二名。后拆去糊名的纸片,才知这考生不是曾巩而是苏轼。欧阳修说我经常读他的文章冒汗,三十年后,没有人知道我欧阳修了,但是三十年后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苏轼),苏轼这个人将名垂千古,我的这个位置应该让给他。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也对自己的皇后说:“我又为我们的儿子找到了两位宰相之才,一为苏轼、一为苏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举成名,天下皆知。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轼二十岁高中进士,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苏轼年纪轻轻就平步青云,但苏轼不是神,不是圣人,他个人身上有一种年轻气盛,才华外露,说话特别的直,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的特点。后来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变法,司马光等人就维持旧法,苏轼并不是不希望变法,而是不喜欢新法里的某些条款,他认为新法似乎有些操之过急,他就明说明着反对这些条款,这一下得罪了不少支持新法的人。于是在官场上就没有那么得意了,他就自请外放,我不在京城待了,就去了杭州作了二把手。但是支持这些新法的人,还是没有放过他,就在他的书信里诗词里找事,说他有一些话对皇上大不敬,其实根本没有这回事。他们这是在硬找茬,在这些人的不懈努力下,苏轼终于因“乌台诗案”被关进了大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小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竹林倩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乌台诗案是北宋历史上最有名的文字狱案。公元1079年腊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入狱。北宋御史台(乌台)的黑狱从此成为苏轼的精神炼獄。我们都知道墙倒众人推的道理,苏轼的这起案件也是一样,他一进大獄,很多人就开始踩他,找他的毛病,他进入大獄,心里特别的绝望,还好他的弟弟苏辙,愿用一身的官职,保他哥哥一条命,当时王安石、皇太后、欧阳修等人也是极力向神宗皇帝求情,最终算是保住了一条命。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在被关押了130天后,苏轼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路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一世纪那个康慨接纳苏轼的黄州,是一片萧索之地,连接荒凉黄州与外界的是一条古老的驿道,黄州虽远,毕竟给了他一个喘息的机会,让他慢慢适应眼前的黑暗。苏轼一路风尘,踉踉跄跄地到了黄州。贬官黄州,对苏轼的打击是很大的,原来是众人捧,众人追的大文豪,顺风顺水,哪有这样的遭遇,现在却突然变成了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地方小官。别说俸禄薪水了,就连住的地方也没有,定慧寺的方丈把一间尘封已久的小屋借给了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惊魂未定的苏轼整天闭门不出寺庙,无所事事,在写给朋友的书信中说,自从被贬到黄州,平生亲友,没有人写来一封信,即使我写了信给他们也收不到任何回复,一些朋友们也慢慢疏远了他,这种巨大的落差感,如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感同身受。深夜,梦醒时分,在彻骨的孤寂中,他写下了那首</span><b style="font-size:22px;">《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漂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b><span style="font-size:22px;">可以想像苏轼当时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他有一种思无所归,无家可归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苏氏园林掠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夜晚,站在江边,望着那滔滔的江水,先生在想什么?定慧的那个小院里的海棠树下,望着星空的时候,他在思索着什么?他一定在思索着这个问题:我怎么搞到这个地方来了?这是为什么?他要回答这个问题,因此,他开始寻找道家和佛家的这个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定慧院不远,有一座安国寺,住在定慧院的日子里,苏轼能清楚听到安国寺传来的晨钟暮鼓。于是,苏轼走进了安国寺,此后每隔一两天,他就会去安国寺静坐参禅,他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深刻的观望与反省:面对逆境,他变得更加坦然,没有那么焦虑了,没那么着急了,他变得更加镇定,他试着去吸收,而不是让环境吞噬了自己,他一点点地摆脱了内心的困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被贬黄州,其物质生活遇到三大难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难,花销问题。苏轼任职的副团练只是个空头官衔,他的身份,本质上是由黄州官府代为看管的犯官,按照朝庭的规定,除了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之外,没有正常的俸禄薪水。其间,弟弟苏辙想法将哥哥家眷送至黄州,这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的花销就成了大问题。苏轼做了二十多年官,俸禄到手,随到随花,所蓄并不多。精打细算的花,手头的现钱也只能支撑一年多。但苏轼就是苏轼,他说到钱用光的时候再做筹划,不需要提前发愁,聪明潇洒的人,从来不给自己提前预支烦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难,住房问题。按照朝庭规定,苏轼这样的犯官无权享受官府提供的住宅 ,开始的时候,一家二十多口人住在江边一个废弃了的官府驿站--临皋亭。这个地方不仅潮湿闷热,而且拥挤不堪,来了朋友更是无法安排。后来,苏轼在种地的东坡园中选址修建了五间泥瓦农舍。农舍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建成,苏轼在厅堂四壁涂白如雪,起居坐卧,四面环顾,俱为雪景,故而美其名曰“雪堂”。雪堂不仅解决了家庭住房的困难,从此也成为苏轼在黄州精神生活的重要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难,吃饭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第一个问题的直接后果,没有足够的钱当然就没有足够的口粮,怎么办?所幸苏轼有一个叫马梦得的老朋友,当苏轼以戴罪之身被贬黄州,马梦得竟然千里迢迢赶来与苏轼同甘共苦(从宋朝到现今,假如说苏东坡的粉丝有成千上万,这个马梦得当是第一个头号粉丝)。马梦得感慨苏轼缺衣少食,出面帮助他从州郡徐君猷那里,申请下来的五十亩废弃的布满荆棘瓦砾的原军营地,交与苏轼无偿耕种,苏轼潇洒的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打,自己动手,开荒种地。苏轼非常钦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常常在诗词中以乐天自比。白居易被贬忠州刺史时,曾作《步东坡》诗,诗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这块五十亩的贫地正好位于黄州城东门外,于是苏轼干脆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苏东坡这个名号就是这么来的,这个名号透着一股潇洒劲儿,居士的本意是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徒,但“东坡居士”这个称谓显然超越了本意的内涵,拥有更丰富的魅力--黄州的苏轼,是个平凡的、养家糊口的劳动者,是个善于在劳动中寻找审美趣味的文人,也是个勇于在苦难中摆脱心灵枷锁的哲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1082年,这一年苏轼47岁了,尽管乌台诗案已过去三年了,可是阴影仍然笼罩在他的头顶,终日不散,依然沉浸在惶惶不安中,这一年寒时节,心情忧郁的苏轼写了一幅字叫做《寒食帖》,凄风苦雨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令人没有想到,寒食节仅仅过后三天,苏轼与友人在山中的竹林处,突然遇到了一场阵雨,正是在这场突入其来的阵雨中,友人们纷纷躲去避雨,苏轼却兴致大发,呤出了那首著名的《定风波》</span><b style="font-size:22px;">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b><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每每看这首词,感受都不一样,以前纯粹觉得,苏东坡超脱、豁达,今天看来,反而有不同的感觉。贬谪黄州对苏东坡的人生意义,从一个北宋开国百年的文坛顶流,到一个被人犬鸡一样的驱赶,关在一个暗无天日的黑牢里,审问折磨130天的阶下之囚,再到一个寒冷的冬天,从京城一步步放逐到黄州,在那个犄角旮旯的地方,成为一个没有俸禄,没有正经事做的闲人,名声没有了,官职没有了,政治理想没有了,人生在一刹那,失去了意义。很多人说喜欢苏东坡的豁达,说你把我贬了,但挡不住我快乐!试问怎么可能呢!我们所有看到他快活的背后,其实是他一点一滴重建的生活。他在黄州的安国寺里,焚香默坐,沐浴尘垢,深自省察,这个时候,拯救他的是佛、是道,回归身体和心灵,回归他那什么也不是的平凡的日子,苏东坡在黄州城东门外的一片高坡之上,成为了一个农民,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个时候,他觉得生活可爱了起来,因为有耕耘便有收获。即便吃得很糙,他也能找到美食研究的乐趣,他创造了用小红豆和大麦调在一起用米汤泡的“新式二红饭”,他创造了用小火少水慢炖,软烂香糯的东坡肉。他发现人生最重要的不过就是吃顿饱饭,睡个好觉。被美食唤醒了幸福感的苏东坡,在写下《定风波》的日子里,苏轼的心情豁然开朗,他在自己种地的地方建了一栋房子,取名雪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此以后这里就变成了苏东坡与好朋友相聚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田野上最动人的时刻,苏东坡一家忙着抢收麦子,在这片曾经瓦砾密布的荒野之上,他迎来了第一个麦穗金黄的季节。苏东坡这三个字,近千年以来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感动,是从黄州开始的,因此黄州可称为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过程,便是他完成了对自己生命的救赎的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州的苏轼,在后人的眼中雅俗共赏,赢得了农夫与士大夫的共同赞许,而东坡也成为苏轼在黄州的第一个重要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苏氏园林掠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却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在这座远离政治中心东京的江边小城里,苏轼一方面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闭塞的环境反而成就了伟大的心灵,黄州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州附近的赤壁成了他常去的地方,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苏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上的赤壁,胸中的豪迈与坦荡,展露无遗,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东坡、雪堂、赤壁是苏轼在黄州的三个精神象征:东坡代表苏轼自耕自给的务实精神,雪堂代表苏轼勤奋著述的思想境界,而赤壁则代表他超逸洒脱的文学风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元丰五年(1082)七月到十月,苏轼在黄州赤壁的三次歌咏,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它代表着47岁的苏东坡,已经走向成熟与圆融的人生境界。与前、后《赤壁赋》相比,《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似乎更加著名,也具有广泛的民间影响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后《赤壁赋》是宋代文坛上最杰出辞赋之一。它继承了汉大赋主、客对答的传统形式,又吸取了散文的爽朗气度和诗歌的抒情意味,堪称两篇优美绝伦的散文诗,是中国文学发展长河中两颗璀璨夺目的明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念奴娇. 赤壁怀古》,可以说是苏轼豪放词的巅峰之作。是一声宏伟的叹息,一个壮阔的悲哀,一次飞越历史的翺翔。无论是惊心动魄的美丽,还是潇洒多情的感伤,都是一种深情的执着、深情的眷恋、深情的向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在黄州度过了四年零两个月后,再度被朝廷启用。东山再起的苏轼,除了在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方面有了极大改善之外,在京城过得并不比在黄州轻松、愉快,以他这种率真执着的做人原则、实事求是的办事方针、一吐为快的言行方式,只会更自己惹来越来越多的麻烦事儿,他的处境也将会越来越困难。后来的苏东坡虽曾几度被朝廷启用,也先后被贬谪惠州、儋州。</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b><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1101年,64岁的苏东坡被赦免从海南北归,途经润州(今江苏镇江)金山龙游寺之际,看到了好友、著名画家李公麟所绘的东坡像,心生感慨,作下的此生最后一首《自题金山画像》诗。诗人以枯木喻指历经沧桑的心境,暗含对政治浮沉的淡然;以漂泊无依的自况,呼应其多次被贬谪的生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将贬谪之地(黄州、惠州、儋州)视为人生的重要“功业”,既含自嘲,亦显旷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初来此地,游弋于这方天地,感受这番美景,心中十分的惬意,虽然此行时间短暂,却颇有收获。当我踱步于庭院一角的一间专卖书屋,从众多的书籍中,挑选了一本大家都熟知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先生所著的《康震讲苏东坡》的书,随意翻看,当看到第一章《少年成名》首页讲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岀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们沉醉流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时,不禁喜形于色,毫不犹豫的买下此书,当时想更多的了解苏东坡,将这次路过三苏祠所见所闻,好好的充实自己,写就一篇心得,以飨众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岀三苏祠,去往碧峰峡的车行途中, 捧读还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新书,细细的品味着书中描述的苏东坡生平轶事,苏氏一门三杰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7/20完稿,感谢苏仿苏学 长提供相关照片!谢谢关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