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景点篇七:一眼千年,千年屹立不倒的应县木塔

竹林信步chenjunyuan

<p class="ql-block">  世界上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构塔式建筑;世界三大奇塔之一;“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这些赞美之词都是称赞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与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周身,蓝天白云,花团锦簇。</p><p class="ql-block"> 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p><p class="ql-block">全塔自地面至塔尖总高67.31米</p><p class="ql-block">这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p><p class="ql-block">全木结构八角形楼阁式塔。</p><p class="ql-block">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p><p class="ql-block">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木塔不易保存要么毁于火灾,要么塌于地震,要么为人摧毁应县木塔却在经历40多次地震200多次炮弹袭击和常年大风后还稳稳走了966年。</p><p class="ql-block">梁思成深情地说“好到令人叫绝,好到半天喘不上气。”全塔用了3000吨木材每一根柱子承重110吨且没有用一根钉子建到65多米高相当于现在二十三层高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塔身主体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田和尚奉敕募建。</p><p class="ql-block">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期间断断续续的修造近140年,也可以算是辽兴宗倡建的重要工程了。</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 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代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人文积淀,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工”;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p> <p class="ql-block">  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中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中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塔内供奉着为全世界佛教界尊崇的圣物佛牙舍利,它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还有一处所在,可以让我们体会木构的高度,我想只有晋北的这座塔了。</p><p class="ql-block">因为有了它,我们才知道木建筑也可以直插云霄,也可以创造建筑传奇。</p><p class="ql-block">它原本可以与其他同时代的建筑一样,走入历史,归回大地的怀抱,但它偏偏要在这晋北大地硬气的站着。</p><p class="ql-block">即使同伴都消失在了历史的更迭之中,即使这中华大地上只留下了它一座孤品,即使站的歪扭,即使时间已经过了将近一千年。</p><p class="ql-block">它还是挺直了腰杆,来到了我们面前,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多少辉煌。</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全貌↓</p> <p class="ql-block">  再续千年?在九百余年的历史中,木塔共经历了40多次地震。1920年代的军阀混战中,木塔曾身中200多发炮弹,木塔身上仍留存着许多弹孔痕迹,但这些,对木塔而言并非致命伤。1930年代,地方乡绅由于宝塔不够“玲珑”,将木塔二到五层的夹泥墙以及原本起到支撑作用的木斜撑拆除了,极大影响了其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也毁坏了原本的古壁画。梁思成称“木塔遭受了最大的厄运”。仅仅过了十几年后,塔身已可以看出歪向东北,其中第二层的歪斜最为严重。自1970年代开始,保护人员便不断进行着木塔的局部加固工程。</p> <p class="ql-block">  第五层?是第九层!</p><p class="ql-block">你以为我在第五层,其实我在第九层啊。站在塔下看,往上数,其实能看到木塔只有五层,但是只要走进去,再抬头这么一瞧,嘿!您猜怎么着?其实有九层。</p><p class="ql-block">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整个塔身是由屋盖和交替的五级明层和四级暗层组成的,属于多层叠合的殿堂式木构架结构。这五级明层加上四级暗层,总共就是九层。</p><p class="ql-block">其实设置暗层是为了让整个塔身更加牢固,明层和暗层采用相同的结构方式,都是由柱架和铺作层构成的。明层由木柱和阑额、普拍枋通过榫卯连接构成半刚性框架;暗层采用大量斜撑,增强了层间抗侧倾的刚度。</p> <p class="ql-block">  释迦塔剖面结构图:↓</p> <p class="ql-block">悬挂在木塔最醒目位置的巨大牌匾是金代遗物,上面保留的维修题记是用以判定木塔建造年代的最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匾额-都是我的勋章</p><p class="ql-block">其实从远处看就能看到,木塔塔身上匾额特别多,几乎每层都有,有记载的一共有五十四面,现存五十三面,还挂在塔身上的有四十八面,其中有三面相当有名。</p><p class="ql-block">释迦塔匾额</p><p class="ql-block">最有名的莫过于“释迦塔”牌匾,就在第三层檐下,是它证明了应县木塔的真姓名和出生年月。“释迦塔”三个字是金代昭信校尉、书法家王瓛(huan)所题。</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匾额上有密密麻麻的小字题记</p><p class="ql-block">制匾时间为金明昌五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标准的颜体,可以说是书法精品。释迦塔三字两边,还有236字的题记,分六次做成,记述了历次修塔的历史,是珍贵的史料。</p><p class="ql-block">题文中有“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虽然对于建塔时间,学界还颇有争议,但一般都采用大辽清宁二年。</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要特别说一下建塔缘由,一种说法是田和尚奉敕募建,还有一种说法则是辽兴宗的皇后萧挞里为其父祈福,倡议修建,为礼佛之用,特命修建。</p><p class="ql-block">“天下奇观”匾额</p><p class="ql-block">第四层的“天下奇观”匾,也很有名,但不是因为书法成就有多么高而有名,是因为题写匾额的人很有名,那就是明正德皇帝——朱厚照。</p><p class="ql-block">1517年,正德十二年,鞑靼小王子侵犯阳和(今山西阳高),进军应州,被朱厚照生生打了回去。第二年,朱厚照登塔宴赏群臣,题写了这幅“天下奇观”匾额。</p><p class="ql-block">“峻极神工”匾</p><p class="ql-block">第五层檐下的这块牌匾来头就更大了,是明成祖朱棣御笔。不过,现在的匾是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重装的。</p><p class="ql-block">公元1423年,木塔迎来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这一年他第五次御驾亲征,率军北伐,他出师宣化,打击南侵的鞑靼和瓦剌部,大获全胜。朱棣登上木塔,亲笔题下了“峻极神工”四字。</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坐落于山西省应县县城西北隅佛宫寺院内。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应县木塔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最高大的佛塔。木塔在1985年作为旅游景区对外开放,是国家AAAA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周边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造像-辽代遗风</p><p class="ql-block">辽代佛教遗物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建于这个时期的应县木塔无论是从建筑、雕塑、绘画还是书法、石刻等方面,无不体现出其独特而精湛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内部现在还有彩塑共计三十四尊。其中各层佛像十二尊,菩萨十二尊,力士八尊,菩萨奴两尊。另还有菩萨坐骑狮、象、马、大鹏金翅鸟等各种神兽。</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像正面↓</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辽代的佛像,与我们在其他地方见到的佛祖不太相同。仔细看,佛祖的鼻子下面长有绿色的胡须,耳朵上戴有长耳环,这正是辽代男子的特征。佛祖到了大辽也要入乡随俗,长绿胡子,戴耳环啊!佛像的胸口有一块是后补的,其实佛像肚子里藏有宝贝,可惜在动乱年代被毁掉了,要是当时宝贝还没有被发现就好了……</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像后面↓</p><p class="ql-block">一般寺中的佛像,我们很难看到背面,而这尊像没有背光,背面完全没有遮挡,全部露了出来,这是非常难得的。背面可以看出袈裟的褶皱,都是精雕细刻的。佛祖下面的莲花座,以及上面的彩绘,都非常精美。但是里面是不让拍照的,这两边照片都是在塔门外拍的。里面墙上还有很多佛像彩绘,有辽代的,也有明代后补的,只能自己现场去看哈~</p> <p class="ql-block">壁画。</p> <p class="ql-block">男供养人画像</p> <p class="ql-block">女供养人画像</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一层女供养人兴宗皇后萧挞里画像。</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一层男供养人大丞相萧孝穆画像。↓</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一层塑像须弥座束腰处的雕塑盘龙。</p> <p class="ql-block">总体来讲,木塔的斗栱回应着内外两套秩序,内部秩序主要决定着整体建筑的实用性,而外部秩序则塑造了塔的造型艺术的完整性。</p> <p class="ql-block">虽然木塔现在上不去了,但外面有展览照片,可以看到上面几层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主尊释迦牟尼佛像结跏趺坐在中央八角莲台上,过去六佛依顺时针方向图绘在内壁,与绕行礼拜的方向一致。尽管经过后代修补和重粧,佛像造型的种种细节依然显示出辽代佛教艺术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主尊佛像左右是两尊胁侍菩萨,文殊、普贤两位上首菩萨在其前方分别坐于狮子和白象驮伏的莲座上。四臂文殊和阿閦佛手印等不合常规的造型特征令这组造像的身份判定产生疑问。</p> <p class="ql-block">第三层:八角形木质佛坛上,四尊主佛各朝一面而坐。每尊佛都是螺发肉髻,穿通肩袈裟,决定佛像身份的,主要是手印和佛座下方鸟兽的差异。这些特征及其方位,符合密教金刚界曼荼罗布局。</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骑狮文殊、骑象普贤与毗卢遮那佛的组合,是中唐以后开始流传的华严三圣形象,再辅以声闻弟子和童男童女(已失),这组造像以简练而准确的方式呈现了《华严经》中大庄严重阁法会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第五层:八尊菩萨围绕在以密教手印示现的毗卢遮那佛周围构成曼荼罗,虽然菩萨头手皆为毁后重塑,但莲座和躯干大体完整,保留了具有典型辽代中晚期特征的服饰细节,如云肩和明光铠的外衣组合。</p> <p class="ql-block">佛牙舍利。(放大了若干倍)</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结构剖面图详解。</p> <p class="ql-block">顶层覆以八角攒尖屋顶,最顶为铁制塔刹,高9.91米。刹顶有八道铁索与各屋角相连,防止塔刹被大风吹倒。</p> <p class="ql-block">  最好的春天就是现在,一抹绿色、一缕花香,樱花烂漫温柔,微醺春风清净,春暖花开希望纷飞的季节。</p><p class="ql-block">木塔春辉↓</p> <p class="ql-block">“直登顶层,扶栏俯瞰,全城在望,城北一片平原,桑干逶迤;城南为翠微、雁门诸山,长城及雁门关所在,气象至为雄伟。”</p> <p class="ql-block">  总之,应县木塔是一座充满传奇之美的千年古建。它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卓越智慧,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和历史文化资料。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山西应县,一定不要错过这座堪称奇迹的木塔!</p> <p class="ql-block">视频来源于新华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