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末梢的自我净化

boom

基层是权力运行的 “最后一公里”,也是与群众联系最紧密的 “神经末梢”。权力末梢的清浊,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推动权力末梢实现自我净化,就是要让基层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杜绝 “微腐败”“乱作为”,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公平正义。<br>权力末梢虽 “小”,却关乎 “大” 民生。从低保审批、危房改造到集体资产分配、惠民资金发放,基层权力看似琐碎,却与群众的柴米油盐息息相关。一旦权力末梢出现 “污染”,比如一张虚报的补贴表、一次偏袒的调解、一笔挪用的专项资金,都会损害群众的信任感。因此,权力末梢的自我净化,不是可有可无的 “小事”,而是关乎基层治理根基的 “大事”。<br>实现权力末梢的自我净化,首先要扎紧制度的 “笼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针对基层权力运行的薄弱环节,细化议事决策、资金使用、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规范,让每项权力都有明确的边界和流程。比如,推行 “小微权力清单” 制度,把村级权力事项一一列明,让群众看得懂、能监督;建立 “村财乡管”“阳光公示” 机制,让每一笔开支都晒在阳光下,从源头堵住漏洞。<br>强化内外监督是权力末梢自我净化的重要推手。一方面,要激活基层党组织的监督功能,通过 “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偏差;另一方面,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设立举报平台、公开监督电话,让群众成为权力运行的 “监督员”。不少地方推广的 “村民评理说事点”“阳光问廉” 等做法,正是通过群众的 “火眼金睛”,让隐形的问题浮出水面,倒逼基层干部规范用权。<br>自我净化更需要基层干部筑牢思想防线。思想上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能行得正、走得稳。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廉政教育,用身边的案例敲警钟,让 “微腐败也是腐”“伸手必被捉” 的观念入脑入心。当基层干部从内心深处认同 “权为民所用”,主动抵制歪风邪气,权力末梢才能真正实现 “由内而外” 的净化。<br>权力末梢的自我净化,是一场持续的 “大扫除”。唯有制度约束不松懈、监督网络不松动、思想防线不松懈,才能让基层权力始终保持干净清爽,让群众在每一件小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