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七千里之二十一,——尕卡岭

浮光掠影——何任伟

6月6日,早餐后离开色达县城,向下一个目标——阿坝县县城进发,沿途在年龙乡、西穷寺、尕卡岭、壤塘县县城岗木达镇做短暂停留,并在岗木达镇吃午饭。 我们行驶在国色年路、国道G548线(班玛—色达公路)、阿(坝)两(河口)路上。 刚出县城路旁景点。 车行驶约半小时,发现路边蹲着一只秃鹫,放慢车速,拍下这只猛禽的身姿。 安逸四川 圣洁甘孜 福地色达。 色达县年龙乡,从此过桥(年龙桥),杜柯河对岸就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知钦乡,我们将在青海省班玛县知钦乡一侧行驶十几公里。 年龙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div> 日撒玛村是色达县年龙乡驻地,处于年龙乡与青海交界处,平均海拔 3800 米以上,是一个典型的高原牧区村。</div> 年龙乡位于色达县境东北部,距离县城59公里,辖区总面积75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720米,乡政府驻地海拔3650米。<br>  年龙乡境内存在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文物等文化资源,以格萨尔文化、石刻文化、皮革雕刻、寺庙乐谱、酥油花雕刻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全乡,以年龙寺为代表的不可移动文物声名远扬。 杜柯河。 推动转经筒。 塔林和转经筒。 西穷寺,海拔3587米,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上杜柯乡西穷村,距年龙乡27公里。西穷寺由达贡・旺旭绕旦于藏历第三绕迥年代末(1206~1286)始建,最初为噶举派寺院。1639 年被蒙古军队摧毁,1654 年重建。 乘车而来的喇嘛。 途经三郎寺。 进入壤塘县岗木达镇 壤塘县岗木达镇整洁的街道和藏族风情浓郁的建筑。 《红军长征在壤塘》雕塑,三面旗帜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尕卡岭是红军长征翻越过的重要关隘,为了纪念那段峥嵘岁月,这里树立了当年红军经过此地时与群众联欢场景的雕塑,让我们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辛和军民鱼水情。 今日走过了所有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路。 悬天净土·壤巴拉。“壤巴拉” 主要指的是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壤巴拉塘”,藏语意为 “财神居住的地方”,壤塘县也因此被称为 “壤巴拉”。 尕卡岭,海拔3920米。尕卡岭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境内的一座山峰,位于壤塘县尕多乡 G227(阿两路),是壤塘县境内一座海拔近 4000 米的山峰,也是阿两路的海拔最高点。 站在尕卡岭观景台上远眺,天边群山连绵起伏,眼前草场广阔,牛羊成群。一条大路伸向远方,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方便,也给交通运输和旅游提供了基础条件。 刷手机等待游客的马主人。 从这里下山,要经过一段被称为“九道拐”的长下坡。 从德阿大桥(此桥是德阳援建,其名称象征 “德阿一家亲” 帮扶深情厚谊的体现。)跨过阿曲河,便进入阿坝县县城。<div> 320公里的路程,行驶了8个多小时,18:50到达阿坝县县城,入住如家商务酒店。</div> 从色达经壤塘到阿坝县的公路,是大地写给天空的抒情诗。<br> 车轮碾过海拔四千多米的垭口时,车辆仿佛与云絮擦肩而过,从河谷到山顶,再下到平坝,雪山、河流、森林、草地、村寨、寺庙、经幡在车旁闪过。<br>  行至尕卡岭的九道拐,公路如链缠绕山肩,一侧是壁立的岩画,一侧是奔涌的则曲河,恍若穿行在时光的褶皱里。<br> 当阿坝的草原在视野里铺展成绿绒毯,才知道这条公路不是简单的路径,而是让心灵与秘境相遇的纽带,每一公里都藏着天地的馈赠与人文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