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独流古镇 李雨生

哈拉合少雨生

<p class="ql-block"><b>  记忆中的独流古镇 李雨生</b></p> <p class="ql-block"><b>  在天津市静海区,隐匿着一座饱经岁月沧桑的独流古镇。它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其历史的扉页可追溯至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悠悠千年时光,赋予了它深邃而独特的韵味。彼时,它作为大运河沿岸的重要聚落,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同时它也是宋辽两国界河的驻防要塞,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b></p> <p class="ql-block"><b>  到了明永乐年间(1403 - 1424年),移民屯田的热潮与运河贸易的蓬勃发展,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土地,独流逐渐汇聚起人气,形成了热闹的集镇,并设立了独流东寨、北寨等军事行政机构,宛如一位英姿飒爽的卫士,守护着一方安宁。清朝中期,漕运的春风更是让独流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它如同一颗迅速崛起的商业之星,照亮了京津地区的商贸之路,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商贸重镇。“小天津卫”的美誉更是不胫而走,“先有独流镇,后有静海县”的说法在坊间代代相传,足见其在当地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我与独流古镇的缘分,要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说起。那时,我刚从呼铁局调到京浦线静海车站,与独流车站毗邻而居,且同属沧州车务段管辖。因工作之故,我偶尔会前往独流站,然而,每次都只是在车站匆匆停留,对独流镇的认知,也仅仅是浮光掠影般的浅薄印象,如同雾里看花,难以窥得全貌。</b></p> <p class="ql-block"><b>  1982年,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单位在静海车站给我分了房子,我们全家便搬到了静海,这一住,便是漫长的21年。在这片土地上,我渐渐融入其中,对独流镇的认知也如同拨云见日,逐渐变得深刻起来。1988年,一个偶然的契机,让我真正走进了独流镇的世界。那年,妻子不幸受风得了面瘫,我们辗转多家医院,然而除了扎针灸、烤电之外,难寻良策。就在我们为此忧心忡忡之时,有同事向我介绍说,独流镇有一位人称“苏一刀”的老人,他虽是个退休的火车司机,却有着祖传专治面瘫的绝技,据说治一个好一个。怀着满心的期待,我带着妻子来到独流镇寻找苏大夫。在苏大夫那里,他只是用小刀在妻子的嘴里轻轻剌了一刀,便告诉我每周来一次,几次之后便可痊愈。神奇的是,在苏大夫的妙手之下,妻子的面瘫真的逐渐好转了。</b></p> <p class="ql-block"><b>  看完病后,我和妻子便在独流镇里闲逛起来,也正是这次闲逛,让我对独流镇有了真切的感官认识。独流古镇很小,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小镇,宛如一位质朴的老者,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现代化气息浓厚的静海镇相比,它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却有着大运河的宁静与市井的繁华。这里既有农耕田园的返璞归真,让人仿佛能看到田间劳作的人们脸上洋溢着的质朴笑容,感受到那浓浓的乡土气息;又有历史积淀的厚重感,每一块石板路、每一座老房子,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独流镇,因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在此交汇为一条河,然后顺着南运河的河道向东北悠然流入海河而得名。在独流的南运河段,有一座始建于1936年的老木桥,它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横跨在运河之上。这座桥是南运河唯一的一座木桥,整座桥梁长31米,宽5米,没有使用一个铁钉,完全是榫卯结构,精致而巧妙,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它是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独流古镇历史的见证者。</b></p> <p class="ql-block"><b>  独流镇下辖二十多个行政村,诸如义和街、团结街、友好街、民生街等等。漫步在独流镇的木桥上,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脉搏,感受到历史的温度。闭上双眼,在想象的画卷中,似乎能看到往昔漕运的盛景,舟楫的帆樯点点,如同一群灵动的飞鸟,在运河上穿梭往来;能听到粗犷的船工号子声声,那声音仿佛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带着力量与希望,在空气中回荡。独流镇的周围是广袤的庄稼地,蓝天如幕,青草如茵,河水潺潺,红砖瓦房错落有致,成熟的庄稼在微风中摇曳,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组成了一幅恬静的烟火人间画卷,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独流古镇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宛如一首岁月的诗篇,每一个字符、每一行诗句,都等待着人们去细细品味、去深深感悟。</b></p> <p class="ql-block"><b>  说到独流古镇,就不得不提及那波澜壮阔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5月18日,直隶新城县白沟镇人张德成在独流镇建立义和团“坎”字团总坛口,号称“天下第一坛”,他振臂一呼,联合当地力量组建义和团,如同在黑暗中点燃了一把熊熊烈火。其团队在独流、杨柳青、天津西郊等地设坛十余处,总人数达1.4万人,成为义和团运动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他们怀着满腔的热血与爱国情怀,在天津紫竹林租界英勇地阻击八国联军,为保卫天津而浴血奋战。然而,1900年9月,在撤退至王口镇时,他们遭遇埋伏,张德成不幸身亡,义和团团队也因此解体。尽管这场运动以这样悲壮的方式落幕,但独流镇的义和团运动如同划破夜空的闪电,对当地反帝斗争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今独流镇胜利街老织物厂门口(原来是独流老君庙),那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便是对清末义和团运动的永恒纪念,它默默伫立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独流镇除了有着义和团运动的光辉历史,还是中国闻名遐迩的醋都。早在五百多年前的明嘉靖年间(1522 - 1566年),独流这片土地上就开启了酿醋的篇章。“春分酿酒拌醋”的诗句,宛如一个时光的使者,记载着当时独流地区酿醋的热闹场景。到了清康熙四年(1665年),由王家创办的“天立酱园”如同一个开拓者,开创了独流老醋的规模化生产之路。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年),独流老醋因成为宫廷贡品而声名远扬,与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并称中国三大名醋,其别具特色的酸香味道,仿若独流古镇散逸出的神秘香氛,穿越了漫漫历史的重重迷雾,萦绕在历史的味蕾间,让人们在品味中领略古镇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我先后带着妻子去独流看病三次,“苏一刀”果真名不虚传,妻子的面瘫奇迹般地好了。这神奇的治愈经历,无疑是我对独流镇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之一。后来,我家从静海搬回了市里,可命运似乎总爱牵系着我与独流的缘分。每次前往静海办事,途经独流,往昔的记忆与对古镇的情愫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感慨万千。</b></p> <p class="ql-block"><b>  独流小镇,宛如隐匿于辽阔平原间的一颗明珠,散发着温润而迷人的光芒。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恰似一部部古老的典籍,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与智慧;丰富的人文景观,则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描绘着往昔的繁华与故事。二者相互辉映,共同绘就了一幅如梦似幻的迷人画卷。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就像一位慈祥的老者,敞开温暖的胸怀,静静地等待着八方来客。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纷扰,尽情领略田园生活的惬意与宁静,让疲惫的心灵在这片净土中得到舒缓与放松,沉浸在那份久违的悠然与恬淡之中。</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7月20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