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自驾前往琅琊山,它是一座集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美篇第554篇)。

大明

<p class="ql-block">琅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是一座集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欧阳修《醉翁亭记》闻名于世‌。琅琊山景区,分布有醉翁亭、南天门、同乐园、野芳园、琅琊寺、深秀湖等核心景点。</p> <p class="ql-block">“琅琊”地名来源于山东琅邪邑,写作“琅邪”,琊是邪的俗字。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建议,远离北方政治漩涡中心南渡,曾在琅琊山中练兵,积蓄实力,随后移镇建邺(今南京),在西晋灭亡后,于晋太兴元年(318年)即帝位,史称东晋元帝。因为司马睿与琅琊山有这样一层不解之缘,在他当上皇帝后,其原先王号琅琊王的“琅琊”二字便给予了琅琊山。此石刻“琅琊山”三字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主任乔石题写。</p> <p class="ql-block">琅琊山野芳园是进入琅琊山风景区北大门的首个景点,取意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野芳发而幽香”而得名,始建于1985年,总面积约4200平方米。因其苏州园林风格的建筑与植被布局,当地人也称其为“盆景园”或“琅琊墨苑”。主要建筑有赏心斋、盆景长廊、玻璃温房、拥霞轩和晨曦堂等。该景区还辟有池沼,置有小桥、亭台、假山,植有桂花、枫树、紫荆、绣球等花木,整个布局聚散相间、疏密有度,园内四季飘香,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园内小桥、池沼、假山错落有致,植有桂花、枫树、紫荆等花木,四季景色各异,尤以春季玉兰盛开时吸引众多游客。</p> <p class="ql-block">“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因北宋文豪欧阳修所著《醉翁亭记》而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亭”,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也成就了滁州“醉美亭城”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醉翁亭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亭园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泉”。</p> <p class="ql-block">醉翁亭为中国传统的歇山式建筑,吻兽伏脊,亭角夸张地飞起,如鸟展翅。亭内可容十多人,南北框门设有格花和浮雕花卉,亭内有晚清时制作的八幅“八仙过海”浮雕。亭中新塑欧阳修立像。</p> <p class="ql-block">沿亭四周有木栏围护,以供观览山景。亭东的石壁前藤萝低垂,山花掩映,壁上有多处摩崖石刻,皆为记载醉翁亭的兴衰和对该亭的咏歌感叹,其一为南宋人篆书“醉翁亭”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醉翁亭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亭中新塑欧阳修立像。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圆底篆体“醉翁亭”三字。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别致,具有江南园林特色。1956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醉翁亭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亭西有一碑,镌有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全文,笔势雄放,人称“欧文苏字”,并为二绝。</p> <p class="ql-block">玄帝宫始建于明代,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保留了明清风格。作为醉翁亭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体现了历代对欧阳修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玄帝宫是醉翁亭建筑群中的最高台,位于琅琊山麓,登临可环视亭前群山,远眺林涛起伏。</p> <p class="ql-block">“二贤堂”为醉翁亭北面三间劈山而筑的瓦房,隐在绿树之中。占地约70平方米,上为小瓦结顶,十六柱三间通联,格门格窗。</p> <p class="ql-block">二贤堂建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滁人为纪念曾知滁州的王禹俑和欧阳修所建。堂内现有王禹、欧阳修塑像,欧阳修的《朋党论》和《醉翁亭记》木刻条屏等。</p> <p class="ql-block">“二贤堂”系当地人士为纪念滁州前后两任太守王禹偁和欧阳修所建。原堂已毁,现堂为建国后重建。堂内有二联,一曰:“谪往黄冈执周易焚香默坐岂消遣乎,贬来滁上辟丰山酌酒述文非独乐也”,二曰:“醒来欲少胸无累,醉后心闲梦亦清 ”。</p> <p class="ql-block">“宝宋斋”出醉翁亭往西有一小室,名曰宝宋斋,是专门收藏宋代珍宝的地方,斋内的石碑上镌刻着欧阳修《醉翁亭记》全文,字为苏东坡手书。此斋为明代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宝宋斋是明人为保护苏轼手书《醉翁亭记》而建。斋内有两块石碑,正反两面镌刻着苏东坡所书《醉翁亭记》全文。宝宋斋南面是一个面积较大的庭院,院内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台建筑。</p> <p class="ql-block">“冯公祠”是后人为纪念冯若愚建宝宋斋的善行,在宝宋斋附近建了一座冯公祠。冯公祠的楹联是:泉声如听醉翁操;海日已照琅琊山。</p> <p class="ql-block">“意在亭”宝宋斋再西就是意在亭,亭名是取自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句意而来,意在亭楹联:酒冽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p> <p class="ql-block">“影香亭”位于意在亭向西拾级而上池中的石礅上。影香亭上楹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一副摘句联。联出自宋代林逋(967年—1028年)《梅花》诗中的两句,上句写梅的姿态,下句写梅的清香。</p> <p class="ql-block">“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又称赏梅亭。在影香亭与古梅亭之间是一株据说为欧阳修亲手栽种的古梅。古人为赏梅在古梅北建有一亭,称古梅亭,为明代滁州判官张明道所建。</p> <p class="ql-block">“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又称赏梅亭。在影香亭与古梅亭之间是一株据说为欧阳修亲手栽种的古梅。古人为赏梅在古梅北建有一亭,称古梅亭,为明代滁州判官张明道所建。古梅高7米,离地面六七十厘米便开始分成四枝。四枝干粗70多厘米,苍颜多瘢。这株古梅花期不抢腊梅之先,也不与春梅争艳,独伴杏花开放,故名曰“杏梅”。</p> <p class="ql-block">古梅北有古梅亭,南面有影香亭,建于一方池上,原名见梅亭,后来有人在壁上题了“寒流疏影”、“翠积清香”两块碑刻,遂改为今名。</p> <p class="ql-block">“洗心亭”屹立在琅琊古道旁。洗心亭见南面的亭壁上嵌有一联:枕流漱石;游目骋寰。洗心,即悔过自新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让泉”位于醉翁亭前。离醉翁亭不远,有泉水从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汇入山溪。泉水,温度终年变化不大,保持在17℃—18℃,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让泉”二字碑刻。</p> <p class="ql-block">解醒阁原名醉翁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经多次修缮。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沈思孝任南京太仆寺卿时,将其更名为“解酲阁”,并撰写《解酲阁记》碑刻,借“醒醉”之辩暗讽时政。现存建筑为1983年重建,2013年拆除重建为双层木结构,更符合“阁”的建筑特征。 ‌</p> <p class="ql-block">醉翁亭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由欧阳修命名并撰写《醉翁亭记》而闻名,是中国四大名亭之首。该亭因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常在此宴饮创作而成,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成为千古名句。 ‌</p> <p class="ql-block">“醒心斋”为明代建筑,位于欧阳修纪念馆内,其名称源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的典故。该建筑为纪念欧阳修而建,现多用于展示其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p> <p class="ql-block">两者均为琅琊山风景区的核心景点,但醉翁亭以文学价值著称,醒心斋则侧重历史文化纪念。</p> <p class="ql-block">“传说典故”欧阳修被贬滁州,特别喜爱琅琊山的灵秀。公务之余常到山上玩赏,和黎民百姓同乐同游。孩童喜听他讲的故事,山民爱向他倾诉忧愁。和尚常邀他弹琴下棋,学子常向他请教平仄对偶。一天他同智仙和尚对弈,棋盘是一块巨大的石头。观战的人围了石头一圈,突然间都被大雨淋了个湿透。樵夫老舌快言快语,建议在此建个亭阁。</p> <p class="ql-block">智仙筹资快速建成,可惜一时名称没有。这天欧公在此应酬,自称“醉翁”颤颤悠悠。吩咐随从拿来“四宝”,“醉翁亭”匾一挥而就。尔后写下《醉翁亭记》,抄贴滁城六大门楼。恳请城民帮助修改,在行刻碑立于亭右。樵夫老舌赶来建言:“开头这山那山有点啰嗦”。“虽然写了不少山名,但仍有许多山头被丢”。欧公拿来大笔一划,开头一段全部删掉。添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大字,言简意赅山山都有。苏轼犹恐碑浅难以传世,特书新碑留于滁州。</p> <p class="ql-block">琅琊山叠翠亭作为醉翁亭景区的重要景点,其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景致在多个角度都展现出独特魅力。亭台六角飞檐设计精巧,木雕图案保留宋代遗风,与周围竹林形成“空翠湿人衣”的意境依山势而建,通过”峰回路转”的抄与醉翁亭、酿泉形成视线通廊。</p> <p class="ql-block">琅琊山同乐园‌是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景区的核心景点之一,位于醉翁亭西侧400米处,以展示欧阳修文化和历代书法家《醉翁亭记》碑刻为主题,兼具研学旅游与园林景观功能。</p> <p class="ql-block">同乐园地处琅琊山醉翁亭古建筑群西侧,与让泉、影香亭等古迹形成文化轴线。其名源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能同其乐”的文学理念,体现“与民同乐”的人文精神。‌‌</p> <p class="ql-block">仿宋风格的欧阳公馆(欧阳修纪念馆)为两层楼阁,馆名由郭沫若题写。‌‌‌‌一层展示欧阳修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政治思想,辅以实物与文献。二楼专题陈列历代书法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涵盖苏轼、赵孟頫、祝枝山等名家真迹,书体包括真、草、隶、篆。‌‌</p> <p class="ql-block">‌同乐园东园以江南园林风格为主,保留采石场遗留的断岩峭壁改造为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同乐园景观设计西北隅设知鱼台景观,池中锦鲤与碑刻形成动静相宜的游览体验,暗含庄子哲学意象分东西两院,以亭廊相连,东院为欧阳修纪念馆,西院为名人参观展示厅。</p> <p class="ql-block">“峰回路转”该成语原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峰回路转,指琅琊山山势迂回曲折,道路随山势蜿蜒转折。欧阳修原文描绘了从酿泉到醉翁亭的路径:“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现琅琊山景区内仍保留“峰回路转”景点,位于醉翁亭与深秀湖交界处,为一处关隘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深秀湖是琅琊山景区内的一处标志性景点,因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蔚然而深秀”得名,三面环山,湖水清澈,四季潺潺,兼具自然与人文之美。</p> <p class="ql-block">湖面建有九曲桥,桥墩为青石砌筑,桥面采用水泥预制件,融合现代与古建筑风格,桥上湖心亭覆金黄琉璃瓦,六角装饰琉璃禽篱,湖侧设三间六架梁木水榭,供游人休憩。湖水源自琅琊溪,下游连通余家洼水库,春夏时节清凉宜人,是避暑纳凉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作为琅琊山“八名胜境”之一,深秀湖与醉翁亭、琅琊寺等古迹相邻,形成人文与自然交融的景观带。湖名直接取自欧阳修名篇,周边亭台轩的设计也呼应了宋代文人雅趣。</p> <p class="ql-block">琅琊寺峰峦密郁泉声上,楼殿参差树色中。”</p> <p class="ql-block">琅琊寺位于安徽省滁州,是我国东南名刹,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唐代宗赐名“宝应寺”,宋代易名“开化禅寺”。</p> <p class="ql-block">琅琊寺,后因山名相沿,习称“琅琊寺”。琅琊寺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潺潺泉水绕寺而过,亭楼阁错落有,正如宋人诗云:“踏石披云一径通,翠微环合见禅宫(图为琅琊寺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琅琊山无梁殿,正式名称为“玉皇殿”,是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山腰的道教建筑遗存,与琅琊寺毗邻,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56平方米。作为琅琊山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其历史可追溯至后周显德年间,现存主体为明代早期重建,全殿采用砖石砌筑,无一根木梁,内部14根砖柱支撑,结构类似西方教堂的拱券形式,兼具中西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以砖石仿木构,门额浮雕龙、凤、狮等图案,屋脊为二龙戏珠造型,殿内拱券结构技术精湛,被誉为“规制巍然,为诸殿冠”。是安徽省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砖石拱券建筑,2019年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融合体现了元明时期砖石技艺的提升,并带有西方建筑影响,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琅琊寺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0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与僧人法琛创建,唐代宗李豫赐名“宝应寺”,寺院历经宋、明、清多次重修与更名,宋代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更名为“开化禅寺”,明代嘉靖年间定名“琅琊寺”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民国五年(1916年)重建,高12米,供奉释迦牟尼及十八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与布局:南北风格融合:寺门采用北方皇家园林的红墙拱门,寺内如明月观、藏经楼等则为江南古典园林风格,鹅颈椅、漏窗等元素独具韵味。</p> <p class="ql-block">寺前后复有明月池、观音泉、琅琊溪;山巅有日观亭,寺后有雪鸿洞、归元洞诸胜迹,皆于此者相辉映。宋仁宗时,且在山中建御书阁,藏四朝御书,以艺祖立功发迹之所故也。……环寺多摩崖书,皆名人游者所题,自宋皇祐、淳熙、乾道以来有之。”</p> <p class="ql-block">“天门登道”由深秀湖景区延伸出的西线步道,设置观景平台3处,配备休憩石凳与应急呼叫装置。台阶总数较二九径多出727级,坡度最大达45度。</p> <p class="ql-block">“登山路径”自琅琊古寺大雄宝殿后侧起始,途经摩崖石刻群与古树名木保护区。2025年实测步行耗时约25分钟。</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作为琅琊山东南端最高峰,占据滁州城区与长江之间的地理要冲,形成"滁之诸峰,林壑尤美"的观景视角。峰顶平台面积约800平方米,由花岗岩基岩构成,四周悬崖落差达80米。</p> <p class="ql-block">“碧霞宫”在琅琊山南天门景区内,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为纪念碧霞元君所建。碧霞宫历史悠久,明清年间经历了多次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今的规模。琅琊山南天门霞宫主殿内供奉失仙圣母碧霞元君民间精泰碧霞元君主要是认为她能分清世间善恶麻佑九州苍生。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对碧霞元君的信仰最虔诚。中国民间俗有:北有碧霞元洋南有海神妈祖,她们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位女神。</p> <p class="ql-block">碧霞无君神通广大,能够保佑百姓安康,而且对农耕经商、婚姻、孕产等都有保护作用。碧霞元君时常化身成子孙娘娘和眼光娘娘,恩赐民间多子多福、子孙绵延;令众生消除眼疾,明是非、辨善恶,有开智明慧的法力。千百年来,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成为民众心中的慈母圣母!皖东民间对于碧霞元君的信仰历史悠久,其中以滁州市琅琊山南天门碧霞宫最为有名,规模最大,信众最多。</p> <p class="ql-block">“琅琊阁”是兼具历史底蕴与文学想象力的标志性建筑,其存在形态可分为现实原型与艺术创作两个,现位于安徽滁州琅琊山风景区内,原名“会峰阁”,始建于明代,2015年因电视剧《琅琊榜》热播更名为琅琊阁。</p> <p class="ql-block">”琅琊阁”原名会峰亭、会峰阁,始建于明朝,是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的最高建筑物。阁高24米,分上下五层,从四面观看,高低形状各不相同。从东面观看,它有三层;从南面观看,它有四层;从西面观看,它有五层,每层呈六面八角,都采用古典建筑的飞檐翘角式样,阁顶用黄色琉璃瓦覆盖,雕梁画柱,古朴大方。</p> <p class="ql-block">琅琊阁上24个翼角都装有铜铃,山风拂处,金声四起。</p> <p class="ql-block">每当晴空丽日,登阁远眺,西北群山逶迤,匍匐脚下;东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南部长江如带,浩渺东去。</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琅琊山风景区内,海拔310米,是该山脉的制高点。“中秋赏月”因海拔优势与特殊地理方位,成为滁州传统赏月胜地。</p> <p class="ql-block">琅琊山南天门非遗广场是景区内重要的文化展示区域。非遗广场周边可欣赏云海景观,登顶琅琊阁还能俯瞰滁州全景,体验“环滁皆山也”的壮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建筑高24米,采用六面八角形制,每层飞檐</p><p class="ql-block">翘角悬挂铜铃,晴日可眺望长江与滁州城区,</p><p class="ql-block">雨后常现”山市蜃楼”奇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