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参观隋炀帝陵遗址公园

大鹏展翅飞

<p class="ql-block">题解:</p><p class="ql-block"> 选自隋炀帝《泛龙舟》诗。全文为</p><p class="ql-block"> 舳舻千里泛归舟,</p><p class="ql-block"> 言旋旧镇下扬州。</p><p class="ql-block"> 借问扬州在何处,</p><p class="ql-block"> 淮南江北海西头。</p><p class="ql-block"> 六辔聊停御百丈,</p><p class="ql-block"> 暂罢开山歌棹讴。</p><p class="ql-block"> 讵似江东掌间地, </p><p class="ql-block"> 独自称言鉴里游。</p><p class="ql-block"> 舳舻(zhú lú),船头和船尾的并称。多泛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p><p class="ql-block"> 全诗反映了隋炀帝对扬州的眷恋和奢华生活。</p> <p class="ql-block">  扬州隋炀帝陵遗址公园,是近年来扬州重点打造的以隋炀帝与萧后合葬墓为核心,集遗址保护、考古展示、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文旅地标。</p> <p class="ql-block">  隋炀帝陵的考古历程充满戏剧性。2013年,扬州市西湖镇曹庄一房地产工地意外发现两座隋末唐初砖室墓,出土的隋炀帝墓志、十三环蹀躞金玉带等400余件文物,经专家论证确认为隋炀帝与萧后终葬之地,这一发现获评“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p class="ql-block"> 此前,清代学者阮元于嘉庆年间在扬州槐泗镇考证并修复的“隋炀帝陵”,因2013年的考古成果被重新定性为“历史纪念性遗迹”,现为省级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  帝陵遗址区是遗址公园主要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帝陵遗址建筑人称“落地的皇冠”。外观借鉴隋唐帝陵“覆斗”型制与庑殿顶设计,铝板瓦竖直排列形成“水波纹”和“鱼鳞砌”意象,寓意隋炀帝与扬州的水缘。建筑顶部13个小窗经精密计算,在冬至、夏至及隋炀帝忌日时,阳光会直射墓室,形成“天垂象,见吉凶”的仪式感。</p><p class="ql-block"> 建筑前面(南侧)的镜鉴池长49米、宽14米,寓意隋炀帝享年49岁、在位14年;绿坡与水池构成“山间流水”意境。</p> <p class="ql-block">  进入帝陵遗址建筑内部,穹顶星宿图以紫微星为中心,对应下方隋炀帝墓室,体现“帝王之星”的象征意义;墓葬结构的“腰鼓形墓室”与“冬至阳光投射”设计,展现隋唐时期的天文智慧与墓葬宇宙观。隋炀帝墓室的右侧是萧后墓室。</p> <p class="ql-block">  隋炀帝杨广死于封建王朝更迭时期,其安葬的信息虽见诸于文献记载,但一直存有极大的争议,伴随着不同的传说,终葬之地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扬州曹庄隋炀帝陵的考古发现,终于揭开了历史的真相,其考古成果受到中外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 “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隋炀帝偏爱扬州,寄情扬州,最终崩于扬州、葬于扬州,是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代帝王。</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陵遗址建筑内名为《铲·释》的考古历程及成果展,旨在从一个侧面反映隋炀帝的真实人生,让观众在欣赏这批珍贵文物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品读隋炀帝与隋朝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  图片展共分三个单元:</p><p class="ql-block"> 第一单元,陵墓惊现。</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单元,陵园勘探。</p> <p class="ql-block">  第三单元,帝陵发掘。</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单元,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  在萧后墓北部展柜,游客可通过放大镜近距离观察隋炀帝的两颗牙齿,结合图文了解牙齿DNA检测如何辅助墓主身份确认。</p> <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墓出土两颗牙齿,属于同一个体,一颗为右侧上颌第三臼齿,一颗为右侧下颌第二臼齿。根据牙齿磨耗判断个体齿龄为50岁左右,与隋炀帝被弑杀时的年龄相符。</p> <p class="ql-block">  隋炀帝陵博物馆位于隋炀帝陵遗址公园西北侧,与帝陵遗址相互呼应,共同构成公园主体建筑。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3800多平方米,建筑总高度近16米。</p> <p class="ql-block">  馆内空间设计注重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通过合理布局展陈空间,使游客能够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隋代历史的厚重与隋炀帝陵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顶部天花呈运河造型,蜿蜒的“河道”内星光点点,地面上全息投影映射出奔腾的运河,历史的星空和流动的运河在这里交织辉映,寓意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绩以及扬州与运河的紧密联系。</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一层通史展厅的墙面,采用波浪形铝板构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波纹展墙,</span>暗合扬州“水城”特质。展墙上的投影动态呈现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衰,突出扬州作为隋唐漕运枢纽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隋炀帝陵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与实物分为两大核心板块,通过文物实证、场景复原、科技互动三位一体的方式,系统呈现隋代历史脉络与帝陵考古价值。</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板块是“千秋大业——隋代历史展”。通过图片、模型、3D影像等,形象生动地系统梳理其隋炀帝跌宕一生,展示其在位时政治与制度创新、经济与工程成就、文化与艺术风貌。</p> <p class="ql-block">  水殿龙舟复原场景。1:1比例还原隋炀帝巡幸扬州的龙舟,四周电子屏动态展示运河两岸风光,配合风、水音效,营造沉浸式体验。</p> <p class="ql-block">  出土的陶瓷、玉器,反映了隋朝经济发展状况。</p> <p class="ql-block">  品鉴隋炀帝诗作,可以解析其文学成就。</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展览的第二个核心板块是“帝陵探秘·隋炀帝陵考古成果展”。通过170余件套文物,展现了隋代的辉煌成就,揭示了隋炀帝陵墓的考古密码,是理解隋唐历史与扬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隋炀帝陵出土墓志是核心文物,出土于主墓室南侧,大部分志文已漫漶不清,但关键信息仍可辨识 ,已识读出的志文为:“隨故煬帝墓誌惟隨大業十四年太歲……一日帝崩於揚州江都縣……扵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荊棘蕪……永異蒼悟……貞觀元年……朔……葬煬……禮也方……” 。 </p><p class="ql-block"> 其中关键信息:</p><p class="ql-block"> 一是墓主身份。明确提到“隨故煬帝墓誌” ,指出墓主是隋炀帝。这成为证明墓主身份的关键文字证据,结合墓葬中出土的帝王才能使用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鎏金铜铺首等高等级随葬品,以及墓内两颗经鉴定为50岁左右男性个体的牙齿(隋炀帝杨广生于公元569年,卒于公元618年,年龄和“牙齿年龄”吻合 ),确认墓主为隋炀帝杨广。</p><p class="ql-block"> 二是墓主去世时间地点。“惟隨大業十四年太歲……一日帝崩於揚州江都縣” ,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表明隋炀帝在扬州江都县去世,这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符合。</p><p class="ql-block"> 三是墓主去世地点。“扵流珠堂” ,写明隋炀帝杨广死后,最初被埋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p><p class="ql-block"> 四是墓主改葬时间。“貞觀元年……朔……葬煬……禮也” ,贞观元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说明在唐朝贞观元年时,对隋炀帝进行了改葬 ,且此次改葬是合乎礼仪的。 这反映出唐朝对于前朝帝王的态度,一定程度上承认了隋炀帝的帝王身份,所以以相对符合礼仪的方式对其进行改葬。</p> <p class="ql-block">  十三环蹀躞金玉带,是国内唯一完整帝王带具,由13件附环玉銙与金扣组成,象征皇权至高无上。</p> <p class="ql-block">  鎏金铜铺首,直径26厘米,兽面纹饰威严,与西安大明宫出土的唐代铺首尺寸相当,印证隋朝宫殿建筑的规制。</p> <p class="ql-block">  2013年,隋炀帝萧后墓在扬州西湖曹庄被发现,萧后冠单独放置在棺椁东侧长约0.6米、宽约0.4米的木箱内,出土时冠饰已倾斜、坍塌、变形、移位,丝织品部分腐烂,花柄残断,花托破碎,花蕊风化,额托、博鬓及表面装饰材料严重腐蚀粉化,饰件间还有粘连现象,整体保存状况极差。</p><p class="ql-block">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杨军昌团队运用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红外光谱、3D扫描等先进检测分析方法,探明了萧后冠的框架结构、花树分布、饰件材质及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 团队首先确立坐标,搭建延时照相系统,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清理,期间先后召开五次专家会。</p> <p class="ql-block">  2016年1月开始仿制,最终呈现出精美的皇后礼冠与十二钗,9月5日,“扬州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项目完成验收。</p><p class="ql-block"> 复原后的萧后冠有2个博鬓,13棵花树以金丝为骨,166片铜花瓣,12枚水滴形宝钿,还有12个小玉人位于每棵花树正中的花蕊位置。 </p><p class="ql-block"> 作为目前考古发现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隋唐时期皇后礼冠,为研究隋唐时期礼冠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其独特的工艺和装饰也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制作水平。</p> <p class="ql-block">  玉璋,萧后墓出土的和田玉璋,长27厘米,是古代礼器“六瑞”之一,彰显墓主人的皇后身份。</p> <p class="ql-block">  隋墓出土的编钟,由编钟架、编钟组成。编钟架为木质,已朽烂。编钟共16件,大小依次排列。铜质,模铸,胎体较厚实,合瓦形腔体。编钟钟高22.3~11.3、鼓径12.7~6、舞径8~6厘米。</p> <p class="ql-block">  编磬由编磬架、编磬两部分组成。编磬架为木质,出土时已朽烂。编磬共20件,大小依次排列。铜质,模铸。编磬长23.4~11.7厘米,形制相同,倨句明确,鼓股分明,底边钝角。均为素面。</p> <p class="ql-block">  帝陵出土的陪葬品,反映隋人“视死如生”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  灰陶双人首蛇身俑,隋代镇墓俑,造型神秘,体现当时的丧葬信仰。</p> <p class="ql-block">  双人首鸟身俑,萧后墓出土的镇墓俑,造型融合人、鸟元素,体现隋唐艺术的奇幻风格。</p> <p class="ql-block">  陪葬们冥皿,青瓷罐、碗、灯等日常用器,反映隋代贵族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俑”的含义本为“偶人”,后世外延并不断扩大,逐渐将动物的形象也包括在内,即动物俑。出土于2号墓的动物俑,计有牛、羊、鸡、猪、狗、骆驼6类。动物俑与其他俑偶、器皿共同为墓主的死后世界服务,承载着墓主下葬时代的各种信息,可以直观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丧葬观念等。</p> <p class="ql-block">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帝王之一,对其功过评述,历来是史学界争议的焦点。</p><p class="ql-block"> 帝陵公园的展陈,以现代史学研究方法,注重从历史语境中辩证分析——他的政策既有突破时代的进步性,又因执行的急功近利导致王朝崩溃。他的改革为后世埋下伏笔,失误则直接葬送了王朝,呈现出“功在千秋,过在当代”、功过交织的复杂面相。</p><p class="ql-block"> 正如历史学家钱穆所言:“炀帝诚不是一个善守成的君主,却是一个有抱负、有魄力的创业者,只可惜他的野心超过了当时社会的负荷力。”</p><p class="ql-block"> 参观隋炀帝陵公园,犹如上了一堂历史课,以往对隋炀帝的浮浅认识有所改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