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代:军民融合发展与战略地位的重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象山港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随着中国海军的不断壮大和海洋战略的深入推进,象山港的军事价值与区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呈现出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态势。从昔日的军事要塞到今日的多功能综合基地,象山港在中国海防体系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其发展轨迹也映射出中国海洋战略思维的成熟与创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事功能的持续强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初期,象山港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迅速被纳入新中国的海防体系。这里“西临象山港,南面西沪港,北靠黄大山,地处西沪港之港口,扼港口之要津”,地形隐蔽,水域开阔,极为适合海军舰艇的驻泊与训练。随着时间推移,象山港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海军的重要基地,其“深水避风港的特点,对我国海军舰艇停靠及军事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海军规模的扩大和训练强度的提升,对象山港这样的天然良港需求日益增长。若能拥有更多类似象山港的大型避风港,将对军舰停靠及训练计划产生积极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民融合发展战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代象山港的发展蓝图中,军事功能与地方经济实现了有机融合。一方面,象山港继续发挥其作为我国海军重要军事基地的战略作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区域综合开发,将其纳入宁波市整体发展战略。根据《象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象山县确立了“主副双核,丹石联动”的发展路径,其中石浦镇周边的南部新城规划将象山港区域定位为“整个象山县的核心区域”。这种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保障了国防需求,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象山港区域发展的主要瓶颈。正如观察者所言:“这片区域的发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交通不便利,导致无法吸引外来投资。内陆交通条件也不理想,导致该区域经济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为破解这一难题,宁波市近年来大力推进象山港区域的交通建设。石浦至板桥公路的建成通车,为石浦镇东西向交通出行提供了巨大助力,也改善了区域内的产业联动。更值得关注的是象山港大桥的建设,这座大桥“位于宁波市鄞州区、象山县境内,北起鄞州云龙镇,向南经栎斜、穿隧道至管江,最终跨越象山港连接小蔚庄”。大桥建成后,象山至宁波的路程从120公里缩短至49公里,车程仅需35分钟,极大提升了象山港的陆路交通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当代象山港区域发展展现出对海洋生态的高度重视。《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和利用规划》将象山港大桥西侧划定为“生态引导区”,重点打造国家海湾公园,以保护珍贵的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对海洋渔业的规范管理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环节,象山港网箱养殖数量被严格控制在4万箱以下,并按照《象山港网箱布局规划》设置了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的集中养殖区域。这种发展与保护并重的理念,确保了象山港区域的可持续利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旅游与海洋经济的崛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年来,象山港区域的旅游业和海洋经济蓬勃发展。高泥村等沿海村庄凭借“海上渔排相互连结,渔排上还有房屋,宛若漂浮在海面上的水上人家”的独特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当地政府也积极开发海洋旅游资源,规划形成五大休闲度假旅游区:北仑梅山—穿山滨海风情区、鄞州咸祥海塘渔乐区、奉化湖—松曲岸滨海度假区、强蛟—大佳何海岛休闲运动区、象山黄金海岸度假区。这些旅游项目与传统渔业捕捞、海水养殖共同构建起象山港多元化的海洋经济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来展望与挑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望未来,象山港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根据规划,象山港将被打造成“浙江的‘维多利亚港’”,其发展潜力受到广泛认可。有关部门表示,“将全力推进象山深水良港建设,建成后将成为我军海军基地中等级最高的深水避风港之一”。然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仍需克服投资规模大、施工条件复杂等现实困难。同时,如何在军事功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也将是未来象山港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象山港军港建设的历史启示与未来展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纵观象山港从清末、民国到当代的军港建设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处军事基地的兴衰变迁,更是中国近代海权意识觉醒与海军发展的缩影。这一百多年的历史积淀,为当代中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引发我们对海防战略与海洋经济发展的深刻思考。象山港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走向海洋的一面镜子,映照出过去的挫折与今天的成就,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理与战略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地理和战略角度看,象山港的军事价值源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个“口小腹大”的封闭型海湾,水域面积达563平方公里,水深一般在10-20米,最深处达60米。港内分为多个支港,如西沪港、黄墩港和铁港等,海岸线总长406公里。如此优越的自然禀赋,使其成为“中国军港上选”。孙中山1916年考察象山港后赞叹:“此港为我革命军之重地,洵称天下良好之港。他日国立港成,其利益有何限量!”这一判断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在当代海防体系中,象山港的“深水避风港的特点”使其成为我国海军舰艇停靠及军事活动的重要基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深水避风港的特点,这对我国海军舰艇停靠及军事活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总司令曾二次考察象山军港。</p><p class="ql-block">一、考察背景:象山港的战略地位</p><p class="ql-block">天然良港的军事价值</p><p class="ql-block">象山港位于浙江北部,是半封闭海湾,水深10-60米,三面环山、外有岛屿屏障,避风性能优越,自古为海防要地。清末(1909年)清廷已选定其为“中国军港上选”,孙中山1916年考察时亦认可其战略价值。1950年代,新中国重启军港建设规划,朱德亲赴此地决策,延续历史脉络。</p><p class="ql-block">海防建设的紧迫需求</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军力量薄弱,东海方向面临封锁威胁。象山港作为靠近上海、杭州湾的深水港,可有效控扼东海航道,成为海军基地的理想选址。</p><p class="ql-block"> 二、两次关键考察:决策与验收</p><p class="ql-block">1954年:奠基性视察</p><p class="ql-block">实地勘验:朱德率队勘察象山港地形,确认其符合建设大型军港的自然条件,尤其西沪港支港(今潜艇基地)因隐蔽性被重点规划。</p><p class="ql-block">决策建港:他力主在此建设现代化海军基地,推动“深挖洞,广积粮”战略落地。1969年,海军工程兵进驻西沪港,开启码头、防空洞等“两大工程”建设。</p><p class="ql-block">1974年:国产化成果验收</p><p class="ql-block">高龄亲临:88岁的朱德在海军司令肖劲光陪同下,登舰视察国产导弹驱逐舰与核潜艇演练。</p><p class="ql-block">历史性提问:他关切询问:“这完全由我们制造的吗?”得到“无一进口”的肯定答复后,激动落泪。</p><p class="ql-block">题词勉励:留下“增强革命团结,加速人民海军建设”的题词,成为海军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p><p class="ql-block">⚓ 三、历史意义:从荒滩到“水下长城”</p><p class="ql-block">奠定潜艇部队根基</p><p class="ql-block">朱德考察后,象山港成为核潜艇基地之一。至1970年代,西沪港已建成八座码头及山体防空洞网,支撑潜艇部队长期驻训。官兵口中“黑风口”地标的形成,正是基地艰苦建设的缩影。</p><p class="ql-block">国产装备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1974年视察的国产舰艇,标志着中国打破技术封锁、实现海军装备自主。朱德的激动反应,凸显这一成就对国家尊严与国防安全的双重意义。</p><p class="ql-block">海防思想的延续</p><p class="ql-block">从孙中山“军港上选”的构想,到朱德推动的工程落地,象山港贯穿中国百年海防史。2010年后,该港转型为军民两用基地,仍承担战备任务,印证其战略价值的持久性。</p><p class="ql-block">💎 四、总结:总司令的海洋情怀</p><p class="ql-block">朱德对象山港的关注,反映其深远的国防视野:</p><p class="ql-block">战略眼光:在东海前沿布设“水下堡垒”,为核潜艇力量提供支点;</p><p class="ql-block">技术自主:以国产化装备为海军立魂,奠定大国海军根基;</p><p class="ql-block">精神传承:88岁登舰视察的执着,激励几代官兵坚守海疆。</p><p class="ql-block">如今象山港区立有纪念设施,其建设历程被载入海军史册,成为朱德“红司令”生涯中兼具开拓性与象征意义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教训来看,象山港军港建设的曲折历程揭示了一个国家海防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密切关系。清末虽对象山港的战略价值有清晰认识,但“军费短缺”导致建设迟迟未能全面展开;民国时期则因政局动荡、匪患频发,象山港军港建设屡遭挫折,1930年军港管理处被土匪“抢掠一空”直接导致建设计划搁浅。这些历史教训表明,没有稳定的国内环境和足够的财力支持,再好的战略规划也难以实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象山港的军事功能和区域发展才真正获得了同步推进的可能。这一历史对比有力地证明,海防建设与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 军民融合发展</p><p class="ql-block"> 从发展模式演变看,象山港从单纯的军事要塞向军民融合区域转变的过程颇具启示意义。在当代规划中,象山港区域被明确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块:“东侧为海洋产业区,重点打造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西侧为生态引导区,重点打造国家海湾公园”。这种分区管理模式既满足了军事安全需求,又释放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象山港大桥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使“象山至宁波路程将从原来的120公里缩短到49公里,车程为35分钟”,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这种综合发展思路,既传承了象山港的军事战略价值,又适应了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为类似军事要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态保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生态保护维度看,象山港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们对海洋认识的变化。早期军港建设更多考虑军事和交通功能,而对生态环境关注不足;当代规划则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严格控制近海养殖规模,“网箱养殖数量减少到4万箱”,并对岸线资源实行分类管理,“规划将岸线分为生产岸线、生活岸线和原生态岸线三种用途管制类型”。这种生态意识的增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海洋开发中的贯彻。高泥村等沿海村庄从单纯的渔业养殖向“海上渔排相互连结,渔排上还有房屋,宛若漂浮在海面上的水上人家”的多元化经营转变,也反映了人们对海洋资源利用方式的创新。</p><p class="ql-block"> 未来挑战</p><p class="ql-block"> 面向未来,象山港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在军事方面,随着中国海军力量的持续壮大,“我国海军训练规模逐渐增大,需要停靠军舰数量越多”,象山港作为天然深水良港的战略价值将进一步凸显。有关部门已表示“会全力推进象山深水良港的建设”,这预示着象山港在中国未来海防体系中的地位可能进一步提升。在区域发展方面,如何借助交通条件改善的契机,吸引更多产业和人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