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因为从事职业的原因,习惯于每日一早读报。今天,《嘉兴日报》平湖版刊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关注,文章的题目是《乍浦与澉浦》,说的是嘉兴的二个千年古镇乍浦与澉浦的人文地理故事。这二个地方我都去过,澉浦古镇还是我的出生地,过去也写过不少介绍这二个地方的小文,这篇短文引起了我的共鸣。记得小时候就听老人讲,我的家乡是个好地方,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东方大港”之说。今天,我就结合我过去写的文章,说说“东方大港”乍浦与澉浦的人文地理故事。</p> <p class="ql-block"> 嘉兴地处江南水乡,境内河网密布。乍浦和澉浦又地处沿海。这个地方,古时候凡内河通海之地,地名取“浦”的较多。在明宣德以前,乍浦和澉浦是隶属海盐县同一管辖的沿海古镇。千百年来,两镇都以水得名,向海而生,因港而兴,有着“江浙门户”和“海口重镇”之称。据有关资料介绍,乍浦之名源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古时嘉兴郡内东注之水,其下流皆会于此而灌入海,故曰“浦”。乍浦里蒲山和外蒲山之间为“浦门”,是当年内地各港出入之门户,海上驶来的商船、番舶,必须驶进蒲山,方始见到“浦门”,含“乍见”“浦门”之意,故得名“乍浦”。澉浦“唐建镇、宋通商、元兴曲、明筑城”,也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古镇。澉浦镇对外交往渊源流长,早在明代时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它是中国最早产盐的地方,有鲍郎盐场为证;它是宋元时期海舶贸易极其繁盛的港口,有招宝塘为证;它还是大明以来的军事要地,有澉浦旧城垣为证。</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这二个地方都是我国的贸易重港和产盐盛地,加之河网密布,水利交通发达,非常适合发展都市经济。据历史记载,在元朝时期,澉浦港略胜乍浦港,港区相连,这里“番船萃焉”,东北抵乍浦,商船间至。后澉浦港因海岸与钱塘江口岸线的退缩,海侵加剧,港口淤塞,加上战火荼毒,澉浦港最终在明代海禁中日渐老去。又有史料记载:乍浦和澉浦两镇在宋元时皆为关卡口岸,明遭倭寇侵袭荒废;清初,乍浦港开放海禁后,再度兴起,万商云集。后鸦片战争,乍浦港又遭到严重破坏,因而封港。辛亥革命后,当时的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先生,曾二次到这里视察,并规划在乍浦、澉浦间建设一个“东方大港”。后来,他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开辟“东方大港”乍浦来取代上海港。现在孙中山先生所规划的乍浦港,已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和大宗商品中转交易的重要港口,澉浦也建设了临港工业基地和海河联运码头。</p> <p class="ql-block"> 讲完乍浦与澉浦这段“东方大港”的历史,我再跟大家说说它们其它的人文地理故事。乍浦是杭州湾畔的一座千年古镇,它依山傍海,不仅有着如诗如画的山海风光,还分布着不少老街深巷。在这里,人们可以近距离触摸千年历史的沉淀,寻味慢时光里的记忆与情怀,脚下便是诗与远方漫步老街深巷。历史上,乍浦古镇人文萃起,大族纷出,同时也形成深厚的海居文化。无论是百姓从事的渔商事业、居聚的古宅会馆、行走的水街石桥、供奉的妈祖神灵、传承的诗歌事记、入口的海味鱼鲜等都带有特有的海洋文化,营造出滨海古镇独特的海居文化。这里是乍浦古镇的汤山公园,旁边是“浙北的最后一个渔村”,也是乍浦小海鲜美食一条街。在这里,人们还可遥看雄伟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千百年来,乍浦因港而兴,成为浙北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门户。它是嘉兴对外交流的窗口,也在无意间促成了众多中华文明瑰宝的海外之旅。《红楼梦》便是其中一个。一部《红楼梦》,半部沧桑史。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没想到,这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也因水传播,走出国门,飘向海外,成就了一个中日文化交流的美丽故事。这里还有个九龙山,位于古镇东南方,其山海有致,兼蓄山青、海阔、林幽、境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具有山、海、岛、滩齐全,天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相间,现代工程和历史遗迹并存的特色,旧时曾有“乍浦八景"、“雅山十景"、“陈山八景”之说,被国家林业部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即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p> <p class="ql-block"> 汤山靠海边一侧还留有南湾炮台,它位于山湾村汤山之上,面临大海,气势雄伟。 据民国十二年《平湖县续志》记载:“光绪二十年甲午中东一役,海军战败,南北震惊,沿海各省相率戒严,邑之乍浦镇为浙西第一门户,旧设营汛半已就裁,巡抚廖寿丰阅视各海口要隘,亲莅乍镇择险设防,当檄乍浦镇兼统领寅宇全军及嘉协水师营务处杨美胜添筑南湾炮台一座,秋间开工期年而成,安设阿姆斯脱郎洋炮一尊。沿海筑起长围扼要之处开挖地道,树以松木栅其海涂上,则间插竹签,并于全家湾龙王堂等处设有地雷数具暗中埋伏……..又拨练兵百名分驻邑城,遥相策应,盖自英人入寇后数十年来乍镇海防以次为最重要,如今的遗址上现有混合土(糯米、明矾、石灰、砂等)浇筑炮台2座,配有机械装置后膛铁铸大炮1尊,总重约16.7吨,炮身上铸有“光绪戊子年(1888年)江南制造总局”铭文,除炮台表面风蚀剥落、铁炮部分构件损缺外,基本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位于乍浦镇南城河金安桥北侧的古城墙遗址。据光绪版《平湖县志》记载:“乍浦城,县东南二十七里,明洪武十九年(1386)信国公汤和置乍浦守御千户,所累土筑城,城形正方,永乐十二年(1414)都指挥使谷祥使用石甃。城周九里,陆门四,北水门一”后经明、清历朝修葺,现存城墙为清同治(1862~1874)年间修筑。现存乍浦城以护城河围护而成的面积为2380亩,周长4950米,与县志记载的内容吻合。如今,在古城的西、南共保存有三段总长约200米的清代城墙,其中,西侧两段为土坯,总长约110米,高出周围地表约2米:南侧一段东西长200米,宽约15米,高出周围地面约4米。据有关资料介绍,过去古镇大城外还建有多个瓮城。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简单地说是指围在城门外的小城,也即是大城外的小城,高与大城相近,它的形状或圆或方。乍浦古城的完整建筑,应该在明朝时期,瓮城也当同时诞生。可惜的是,乍浦的东南西北四个瓮城都已被毁,南门瓮城是最晚拆除的。瓮城在乍浦人的记忆中,是几百年的盛世感觉。</p> <p class="ql-block"> 澉浦镇地势险要,历来是海防要地,长山、葫芦山、高阳山俯视杭州湾,为滨海天然屏障。澉浦故城东南有黄道关,是杭州湾重要关隘;西南有谭仙岭,地处盐宁两县交界处山岙中,是古代通往杭州的陆上要道。澉浦镇属平原孤山丘区,平均海拔3.94米,负山面海,中部为冲积平原,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说。澉浦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景秀丽。古镇群山环抱,景色宜人。离古镇不远的南北湖是浙江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浙江十大“最佳休闲度假胜地”之一。湖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风光独特。湖中一道鲍公堤将湖分为北湖和南湖两部分。它是中国唯一集山、海、湖为一体的风景区,人文景观丰富,拥有鹰窠顶、谈仙石城、蝴蝶岛、云岫庵、白鹭洲、白云阁等诸多景点。南北湖又名永安湖,有浙江的“小西湖”,面积约1800亩,有名胜二十多处。南北湖的群山为天目山余脉,由环湖十一峰、三湾六山、滨海六山等诸山组成。南北湖西北多山,东南临海,形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区内植物种类丰富,其中有一定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高等植物达200余种。</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以一线潮为特征。澉浦的海,天天有涨潮和退潮。澉浦的海是钱塘江的出海口。由於其出海口呈喇叭状, 加止月亮的吸引, 便形成了天文潮,世界著名的钱江潮源就形成于此。潮水搬运的泥沙沉淀下来便形成了滩涂。海水在涨潮和退潮时势虐着滩涂, 滋养着鱼虾。钱塘江的潮水来势汹涌,常常激起惊涛拍岸, 迂廻反转,从小见到的海水尽是浑浑的, 黄黄的, 夹带着泥砂,这些泥砂很细, 因而在澉浦的海滩上从未见过沙滩。澉浦过去有四个城门,东南西北各一个。古镇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城门洞门口还设有吊桥,如果保留下来的只有西门和北门,还是多次修复重建留下来的。我读中学时经穿西城门洞而过,现在西门重建的城墙应该在原址,北门估计是现在重建的。据有关资料介绍,古镇自明洪武十九年(1386)筑城,澉浦古镇的城门与城墙已有638年的历史。当时,随城墙筑起四门:东门“延春”,西门“肃武”,南门“靖溟”,北门“拱辰”。根据明代《续澉水志》记载,澉浦城墙周长九里三十步,高二丈四尺五寸,有四个旱城门,一个水城门。护城河周长二千一百丈,深一丈六尺,阔十六丈。规格超过了当时的县城城墙,十分高大气派”。</p> <p class="ql-block"> 海盐县,隶属于浙江省嘉兴市,是浙江最早的建制县之一,始建于秦。在海盐,朱氏可是这里的名门望族,至今还留传着不少朱氏前人的故事。在海盐的绮园风景名胜区建有朱氏文化展示馆,在该县的千年古镇澉浦镇,有“网红村”朱家门、田板屋等,这里保留着不少朱氏家族的遗迹。我的老家在千年古镇澉浦的凤凰山下的孙湾里。孙湾位于凤凰山西面,相传是因东吴大帝孙权族人居住之地而得名。孙湾的房屋以前都沿溪流而建,桃橘映水,衬托青山,如诗似画。离我老家不远的澉浦六里小集镇边上有个朱家门,现在是嘉兴地区的“网红村”,这里还保存着不少朱家老宅。朱家门七十八号是这里的网红点,据考证这座老宅建成于1948 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300 多平方米,合院式风格,南设风火墙,门楼高大,门楼上有浮雕,雕工细致。整个宅院格局完整,面阔 5 间,前出廊,左右设厢房,风火墙与正屋间有天井。前些年,撰写《大宋帝国三百年》大作家金纲老先生便隐居于此。朱家门古村落因堰而成、因堰而盛,形成并繁盛于北宋。根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澉浦已成为对外贸易的通商码头,但由于澉浦地势高,平均海拔比六里高出两米多,且东南临杭州湾,西南靠南北湖群山,没有直通澉浦的航道,因此,为便于通航于南宋时在现朱家门片区西侧修建了一座堰,由于该堰位于海盐澉浦城西北六里,故名六里堰,原名“甪里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