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苌艺娜,24岁,数学老师,教育格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p> 在数学课堂里种下思考的种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一、从“解题”到“解人”的转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站上讲台时,我的教案里写满了“教学目标”,我以为教会学生“做对题”就是全部。直到一次考试后,班上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女生在下课后找我对我说:“老师,我总怕步骤写错,所以不敢动笔,我不知道几何题该从哪下手去写。”这让我不得不去思考,他们一次次日清题卷面上的红叉,看似是一个又一个错误,藏着的其实是未被看见的思维过程。我开始调整课堂提问的方式:少问“答案是什么”,多问“你是怎么想的”。一道几何题可能有五种解法,但学生卡壳的那一步,才是真正的教学契机。 数学的严谨性常被误解为“唯一正确”,而忽略了对敢于思考的勇气的培养。如果学生开始惧怕下笔,惧怕思考,惧怕写题,那应该才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p><p class="ql-block"><b>二、“错误”是最好的教学素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学期讲“概率”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分组投掷硬币,记录正反面频率。有个特别活泼的学生突然大喊:“老师,我们组连续四次都是正面!这硬币有问题吧?”全班哄笑。我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反问:“如果现在让你赌第五次,你会押哪一面?理由呢?” 争论中,有人坚持“反面该来了”(这其实是一个赌徒谬误),也有人意识到“每次实验独立”。我们顺势讨论了“直觉”与“数学规律”的冲突,甚至延伸到生活中的“幸存者偏差”。于是我们讨论“你曾经因为直觉犯过什么判断错误?”这个问题。数学课的价值,在于把抽象的定理还原成“人类认识世界的故事”,而错误是故事里最真实的转折点。 </p><p class="ql-block"><b>三、当“慢学生”按下暂停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上有个很内向的男生,作业永远只写选择题。找他谈话时,他低着头小声说:“老师,我大题写了也会错,不如不写。”我告诉他,如果一件事还没开始尝试就放弃,那才是真的失败,只要去做,只要你还在努力,结果总会向你走来。一段时间后,他在一次周测里完整写出了一道几何证明题,虽然漏了一个条件,但大体没有什么问题,考完我找到他说:看,你这不是可以做到吗,所以别轻易否定自己。 在速度至上的课堂里,允许“减速”反而能让某些孩子找回方向感。 </p><p class="ql-block"><b>四、用数学的眼睛看生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学习有些新课的过程中,我经常会联系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原来数学还可以与生活有如此密切的联系,譬如学习追及问题那里,我以他们上学忘了带书,家长骑车来送书为例,让学生对此类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学生开始意识到,数学不是试卷上的囚徒,而是观察世界的透镜。知识迁移的发生,往往始于教师主动拆解学科与生活的围墙。 </p><p class="ql-block"><b>五、管理期待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并非所有育人故事都有完美结局。每个班都有极个别学生始终拒绝互动,教育是种树,不是做盆景,尊重每个人的生长节奏比“改造成功”更重要,所以,我想我应该做到,戒骄戒躁,静待花开。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从进入这个行业后,我经常被问:“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现在我会回答:“它不能保证你永远算对,但能训练你在复杂问题面前保持冷静推导的能力这种素养,这或许比任何具体知识都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