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矿生活的发展与变迁

大自然的箫声

<p class="ql-block">  我打小生活成长的厂矿,是三线建设时,由东北地区整体搬迁至宁夏来的,其居民都是同一个工厂的职工和家属。主要是东北的老厂过来的,很多的职工们和他们的父辈以及子女,三代人相互都是发小,打小就在一块撒尿和泥,一起长大、上学同班、长大一个厂里一块工作。还有一部分职工是由天津包头山东湖南贵州过来,共同参加三线建厂的,全厂职工也算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厂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饮食上也都一样,早中晚三顿饭时间一致,地点都在自己家中,饭菜内容都是馒头稀饭和没有油星的菜。特别是冬季就是老三样白菜土豆萝卜。吃肉基本上是两个情况:一是家有退役的大公鸡和老母鸡宰了吃肉;二是到了腊月宰二师兄,开始准备过年的时节,除夕夜家家户户都是一大桌菜,可以放开了吃肉。饮食上都能这么的高度统一,除了作息时间一致的因素之外,主要还是工资多少也基本一样,就那三瓜俩枣的,得要养活着五六七八口人呢,总之是因为穷和物质的匮乏。六十年代厂区小青年们结婚,新郎穿身新蓝灰衣服,新娘一身红衣服。把分配的房子刷个大白,从后勤领两张桌子、四把椅子、四张凳子,把宿舍的俩单人床一并,铺上新床单,两条新被子、两个新枕头、两个脸盆放一块,墙上贴着红双喜字,再装一个大镜子,新房就布置好了。条件好的两家一起吃个饭,条件不好的就给邻居、同事散点瓜子和喜糖,就办妥了。等到了七十年代条件好些了,结婚开始有讲究了。请木匠打一套家具,有圆餐桌、五斗橱、带底座的雕花木箱子,主要是要有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这几大件是成家必备,都是家中重器,你还别说这些也是非常实用的,。七十年代中期自来水和暖气都通到家中,默许各家各户种个小菜园子,种杂粮、捞鱼虾、饲鸡豕、养鸭鹅。到了秋冬季节厂里也发水果和海产品,厂区居民的生活逐渐改善,餐桌上开始丰盛起来有了肉食。小孩子们下午去上学的路上,也能买一根五分钱的冰棍吃,那可是纯纯的老冰棍,现在还想念这口呢。有的孩子攒几天的钱,可以买一毛钱的豆沙冰棍和一毛五的牛奶冰棍。其实那时物产不丰富用的是糖精和炼乳,豆沙冰棍是口感最好性价比最高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八九十年代开始改革开放,生产力解放,经济发展。打破由供销社商店统购统销的垄断模式,街上有小饭馆小卖部营业,从做早点买小百货烟酒开始,经营规模不断发展扩大。商店、饭馆、游戏厅、台球室、理发店鳞次栉比,农贸市场升级为集贸市场,市场上瓜果蔬菜、鸡鸭鱼肉、服装鞋帽、五金日杂应有尽有,集贸繁荣,物产丰富,供销两旺。我们教政治经济学的老师说:这是国有经济为主、集体经济为辅、个体经济补充,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协调发展。人们的饮食方式发生了大的变化,先是没有人早起做早饭了,路边摊位上油条豆浆包子稀饭各种小菜,在上班、上学路上就把早饭解决了。下了班的人们晚上不想做饭的就进了饭馆,各种评比考核的先进集体,除了荣誉锦旗之外,还有丰厚的奖金。于是化整为零以班组为单元聚餐,另外工会经常组织活动,各种比赛的奖金都用于会餐,于是厂区的餐饮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厂里效益好,年终各种福利充足,地处大西北却有川陕橘子广柑,山东海湖水产也是年年都有。过年从正月初三开始排队请客吃饭,同学同事天天聚,老几位中午才坐一起吃完,晚上又在一桌喝。一直到正月十五,甚至到二月二。给长辈拜年送礼,成箱的糕点牛奶果品礼物转圈流转,给张三家送出去的礼物,过几天从李四那又流转回来。年轻情侣开始大方的牵手压马路了,马路压久了就开始准备结婚,开始扒父母的皮了。这时可不是前些年的那几大件了,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还得有金戒指金项链大金镯子,还得打一套转角组合家具,梳妆台、大沙发和带席梦思的双人床,婚宴的酒席五六十桌都是少的。尽管单位上响应政府号召,大会小会上领导们讲话要求,婚事新办,喜事简办,倡导旅行结婚。往往是酒席摆完再去旅游,老大婚事这一通下来,爸妈们都累的心力交瘁。过两天老二又领着女朋友上门了…… 上大学的老三和上高中的老四也快毕业啦。那些有几个男孩的家庭,父母们脑袋都是嗡嗡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厂区是人情社会,今天张三高升,明儿是李四生日,后儿王麻孩子百天,大后天王五又乔迁,都离不开办宴席。每逢周末更是各种饭局,实在没有饭局了,还有各班组约酒,上次没喝过败下阵来,这回咱们班的酒仙和不倒翁出差回来了,得再约一下扳回一局。约战就在上次的什么楼二楼最大的包间,喝不倒几个都不尽兴,并在约战前就放出豪言壮语:到要看看高家庄的地道能盛多少水(酒水)。</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快乐很简单,简单的生活就快乐。厂子弟们小富即安,虽然没啥大本事、可也没有啥野心,厂圈相对封闭,与厂外很少有交集。圈子不大狐朋狗友就常聚,好喝的酒友都是酒蒙子,心里有酒瘾,肚子里有酒虫。不去不去又去了,不喝不喝又喝了。喝完回家挨骂了,骂着骂着睡着了。早上睡醒后悔了,晚上有酒又去了。小聚一盘花生米几个下酒菜喝个小酒,平均俩人一瓶微醺就好。大聚十几号人,酒按人均一瓶准备,喝下来得有好几个喝醉喝倒的。街区有特色美食的饭馆都有几个拿手菜,川菜湘菜鲁菜东北杀猪菜的生意都好,有一家饭馆对联就写着:座上不乏豪饮客,门口常扶醉人归。餐馆越发的红火,最抚人心是烟火嘛。工作了一天的人们有了消费休闲的需求,各街区在华灯初上时分开始有夜生活,夜市油然而生。盛夏时节就是撸串喝啤酒,花毛一拼盘,烤串一撸对瓶吹,冰啤酒都供不及。</p> <p class="ql-block"> 厂二代的潇洒生活,随着他们的孩子成人,到了论及婚嫁之事,再也洒脱不起来了。大学扩招后,学渣也能上大学,学渣能上的大学学费都高,学杂费就十几万。上个大学就把父母咔哧一层皮,不是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不能穷孩子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嘛。工作后挣那点工资还不够他自己花呢。年龄大了结婚是得买房吧,掏空三代人六个钱包在一线城市也就够交个首付,以后房贷还得还几十年。老三线家庭的厂子弟之间的婚嫁之事,是没有彩礼之说的。他们三四代人都工作生活在一个单位,不是同学就是同事或是邻居都知根知底。女方没有要什么彩礼,男方如果给了彩礼,女方家长不但全数返给了两个孩子,还等额的再另外陪嫁一份,双方家庭共同给小家庭的启动资金。后来工厂招了许多本地的工人,入厂这些本地人按照他们婚嫁习俗是要彩礼的,而且越来越高,彩礼高的离谱,有卖女之嫌。对此我们都很不理解,很不以为然,视为一种陋习。彩礼对于父母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高额的彩礼也给家庭的未来埋下不好的隐患。这些厂子弟当年他们父母结婚就要了半头猪,而他们结婚却要了父母半条命。现在轮到厂二代自己了,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可他们的孩子结婚几乎要了他们的整条命。于是厂矿里的父母们都希望能在厂内老三线家庭联姻,不赞成自己的孩子找祖籍是本地的人家。可是婚姻是讲究缘分的,哪能人为的划定范围呢。况且孩子们大学毕业后天南海北的,你也遥控不了了。现在长大了这一代孩子可是00后,他们是最独特的一代人,早早就看清了现实,当再拼命努力的奋斗,也没有结果的时候,就选择躺平。不努力工作挣钱,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有;不买房不买车,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有;不愿早结婚,自己啥都有一个人过得挺好的,不想背负别人的命运;不愿意生育,抚养孩子太累,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再说家里既没有王位又没有矿要继承的。对他们说到以后要养儿防老呢,那么养儿到底能不能防老,看看他自己也就知道了。这些00后把职场、民政局、幼儿园、车市、房地产都整顿了。</p> <p class="ql-block"> 三线的厂子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没有家乡的概念,厂的社会独立而封闭,他们把厂当做家,厂提供了生活的所有,职工餐厅、职工医院、子弟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游泳馆、游乐场、山顶公园、电影院。我也是一样,长大后去上大学就离开了厂里,屈指一算已有四十多年了,这里还是经常出现在梦里的地方,这里有我的童年,每处场所都有经年的故事。几年前我带着媳妇回去一趟,回到我长大的地方四处走走,大树已参天,建筑还都在,老建筑斑驳的墙体,恍然的就跟老电影的镜头一样。厂矿还是那个厂,却已物是人非。建厂初期过来的老三线人已经不多了,厂二代也多数退休,他们退休后又跟随孩子,去给带孙子孙女了,路上间或遇到些许几位还在上班的,也是快要退休的。为了响应建设宁东工业开发区号召,新建的分厂又搬迁走了一部分,老厂关停并转了一部分老系列,老厂区曾经繁华的街道已冷冷清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