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山》,苏州行

钱章喜

<p class="ql-block">午后,猛烈的阳光洒在大地上,带着几分燥热,却也挡不住我和老伴游览的热情。我们从留园出来,在一家餐馆,炒了肉沫茄子、青菜蘑菇,蕃茄炒蛋,付费82元后吃了午餐,休息了一个小时,来到留园公交车站,耐心等候5、4、38、40路公交车的到来,因这几路车均可直达虎丘山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虎丘山风光》</b></p> 首次乘坐苏州公交 <p class="ql-block">不一会儿,38路公交车缓缓驶入站台,我们即上了车,车内乘客不多。异地乘车,付费成了大问题。因我没准备现金,只得打开支付宝,用二维码朝票箱扫码,就是扫勿进。师付说,你要用支付宝的公交码才行,我说我就是用公交码扫的。师付又说,你要先开通。我又说,我不知怎么开通。师父又说,你们先坐下,安全第一。就这样,我们乘了4站,到虎丘山终点站时,师父对我们说,你们外地老年人,这趟车不用付了。我俩感到很不好意思。事后,我才知道,到苏州乘公交,需开通苏州公交码才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虎丘塔》</b></p> “吴中第一山”牌楼 <p class="ql-block">下车后,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花香和草木的气息,让人精神为之一振。</p><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步道前行大约10分钟,眼前便出现了“吴中第一山”牌楼。这座牌楼为三间四柱式,气势恢宏,庄重典雅。牌楼上镶嵌着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题写的“吴中第一山”牌匾,字体刚劲有力,与古朴的牌楼相得益彰。其背面镌有“虎丘名胜”四字,点明了此地的独特地位。</p><p class="ql-block">虎丘山虽仅高34.3米,但却有着“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古迹遍地,风景秀丽。“吴中第一山”牌楼就像一位历史的守护者,静静伫立在景区入口,见证着虎丘山两千五百多年的沧桑变迁。从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葬于此地,到东晋王珣兄弟舍宅为寺,再到唐代白居易修建七里山塘街,宋代苏东坡留下“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名言,无数的历史故事在这里交织,为虎丘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不禁让我沉浸在这千年古韵之中,更感受着吴地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吴中第一山牌楼》</b></p> 虎丘塔 <p class="ql-block">穿过这座牌楼,仿佛踏入了一幅历史画卷,我们继续沿着步道前行。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花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们招手。远处的虎丘塔隐约可见,它宛如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地矗立在山间,见证着岁月的变迁。</p><p class="ql-block">由于天气实在太热,阳光像火舌一般舔舐着大地,我和老伴商量后,决定化40元(20元/人)坐上了景区电瓶观光车。坐在车上,凉风习习,吹走了身上的燥热。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虎丘塔下。</p><p class="ql-block">虎丘塔,又名云岩寺塔,是苏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始建于五代后周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塔高约47.7米,共七层,呈八角形。从外观上看,虎丘塔的塔身已经有些倾斜,但它依然坚固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坚韧和不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组照《虎丘塔》</b></p> <p class="ql-block">阳光漫上山阶时,我正站在虎丘塔下。这座倾斜的砖塔像位佝偻的老者,披着千年的苔痕,在晚风中微微摇晃。檐角的铁马早已锈成暗红色,却仍固执地叩响黄昏,每一声都像是从北宋的窑火里飘来。</p><p class="ql-block">塔基嵌在青灰色的岩石里,砖块的纹路里还凝着当年工匠的掌温。仰头望去,七层塔身如被时光揉过的纸卷,向西北方向弯出温柔的弧度。据说它从明代就开始倾斜,却始终没舍得倒下,像吴地人骨子里那份绵里藏针的韧劲。砖缝间钻出几株瓦松,把浅绿的根须扎进宋元的月光里,倒比任何碑文都更懂岁月的重量。</p><p class="ql-block">我绕塔而行,指尖抚过斑驳的壁面。某处砖角有个浅浅的凹痕,有人说那是太平军攻城时留下的弹痕,我却更愿相信是哪个宋代的孩童,趁匠人不注意偷偷按上的手印。塔门半掩着,昏暗中能看见盘旋的石阶,像被抽走芯的竹节,通向被岁月封存的秘密。传说吴王阖闾的剑池就在塔下,两千五百年前的寒气顺着砖缝渗上来,鼻尖能闻着松针的清香。</p><p class="ql-block">阳光射在塔身上,塔影被拉得很长,斜斜地覆在千人石上。我忽然明白,这座塔哪里是在倾斜,分明是在俯身倾听——听山塘街的桨声,听评弹艺人的三弦,听每个踏过石阶的人,心里藏着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组照《虎丘塔》</b></p> 剑池 <p class="ql-block">观摩虎丘塔后,我们前往剑池。剑池也是虎丘山最著名的景点,它位于虎丘山的山脚下,是一个狭长的水池。传说这里曾是吴王阖闾的墓葬所在地,剑池之名也因此而来。</p><p class="ql-block">站在剑池边,只见池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银光。池边的石壁上刻满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字,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的“剑池”二字。这些题字笔力雄浑,气势磅礴,为剑池增添了一份浓厚的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我沿着池边的小径漫步,想象着当年吴王阖闾的威武和霸气,以及那些埋藏在池底的宝剑和珍宝。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这些传说依然在人们的心中流传,让剑池充满了神秘的色彩。</p><p class="ql-block">站在池边,抬头可见虎丘塔斜倚天际,低头能赏潭水倒映山影,耳畔松风与水声交织。两千多年的时光仿佛在此凝固,剑池如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吴地的兵戈往事与山水柔情,让每一位驻足者都忍不住俯身,想从荡漾的波光里,读懂那些沉在水底的千年故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组照《剑池》</b></p> 断梁殿 <p class="ql-block">离开剑池后,我们来到了断梁殿。断梁殿是虎丘山的第二山门,建于元代至正四年。这座殿宇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外观古朴庄重。</p><p class="ql-block">最令人称奇的是其“断梁”设计——主梁并非一根完整的木料,而是由两根短梁相接而成,接头处巧妙地架在前后两根柱子上,形成“挑梁”结构。这种不用整根横梁的建造方式,既节省了材料,又通过力学原理分散了重量,展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建筑技艺与智慧。</p><p class="ql-block">殿内梁柱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仍能看出当年的细腻工艺。殿门上方悬挂着“虎丘山”匾额,字体苍劲有力,与殿宇的古朴气息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走进断梁殿,只见殿内供奉着佛像,香烟袅袅,让人感到一种庄严和肃穆。殿内的墙壁上绘满了壁画,这些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描绘了佛教的故事和传说。</p><p class="ql-block">断梁殿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观,更见证了虎丘的岁月流转。它静静矗立在山门前,像一位沉稳的老者,迎接着往来的游人,将古代建筑的精妙与吴地文化的深厚底蕴,无声地传递给每一个驻足观赏的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组照《断梁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视频《虎丘山》</b></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渐渐西斜,金色的霞光洒在大地上,给整个虎丘山披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我们沿着来时的路,缓缓地走出了景区,坐在返回住地的地铁上。这次游览虎丘山,又让我领略了江南园林的秀丽风光,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谢谢大家的阅读与观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