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明,一个从不服输的歙州汉子

马帮响铃

<p class="ql-block">  汪德明,憨厚朴实,他的一生,遭遇几次坎坷,但从不服输。</p><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回乡知青的身份考入了中专,我们成了共读寒窗两年半的同班同学。因他入党早,根红苗正,被学校推举,先后担任班长和支部书记,他除了学习刻苦,星期天节假日,还到校外揽活,运沙搬砖等苦力活都干过,挣点零花钱,补贴伙食和家用。</p><p class="ql-block"> 1980年7月毕业,他被分配在歙县王村区石门公社茶叶收购站当评茶员。不久因工作突出被提任站长。当时石门不通公路,从歙县县城出发,乘班车先到屯溪,然后须步行50华里山路,才能到达他工作的地方。石门地处山区,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上万亩翠绿的竹林,盛产绿茶和毛峰。到每年茶季,茶农排上长队在公社茶叶收购站等待收购,这个时候,他连吃饭喝水都没有时间。刚开始收购毛茶,是从学校学到的知识,从茶袋里上中下各取一些茶,看茶叶的品相,用杯子泡茶看茶叶的汤色,品茶汁的味道,再确定茶叶等级。程序繁琐,耽搁了茶农卖茶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了品茶的经验,抓一把茶叶,看一看,闻一闻,就确定了等级,基本和确定的等级标准吻合。他的做法不仅赢得了上级部门的首肯,也赢得了茶农的好评。他的工作业绩和为人朴实的作风,也赢得了时任公社妇联主任的一位漂亮姑娘的芳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恋情俩人结为伉俪。</p><p class="ql-block"> 在他家庭和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90年代中期,他所在的茶叶公司改制,他成了下岗职工。为此,他有过困惑甚至怨天尤人,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另找出路,办起了与歙县金马集团配套的摩托车仪表生产作坊,当时摩托车畅销,他的产品供不应求,也捞到了第一桶金,建了一栋三层楼的别墅,在庭院里种树养花,养鸡种菜。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好不惬意。时光荏苒,岁月蹉跎,摩托车市场逐渐萎缩,金马集团被迫改制,他的生意也日渐萧条。他又开始另找出路,在歙县最有名的养鸡专业村黎明村办起了有机肥厂。他把从养鸡户中收来的鸡粪经过发酵处理然后加工成颗粒或粉状出售。从办理注册、环保、资质认证一系列手续,劳心、劳力、劳神,其中的苦楚只有他自己清楚。一开始就遇到了销售瓶颈,他想通过项目招标成为有机肥稳定的供应商,由于招标内幕复杂,加之实力不足,很难成功。于是找各种关系推销,也是困难重重,用户对他的产品评价是,价格偏贵,肥效不显。其实,他生产的有机肥,富含磷、钾,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农民只看表象,认为有机肥没有化肥或猪粪来的快。有机肥厂遭遇了销路不畅,产品严重积压,负债累累,没几年就被迫停产。面临重重困难,汪德明并没倒下,那时他妻子在歙县桂林镇担任副镇长,为了支持他毅然决然提前离岗,和他一起想尽办法还清了债务。</p><p class="ql-block"> 到了退休年龄,他没有闲下来,养花种菜,办忙女儿女婿操持家务,接送两个外孙女上学放学。他还上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看他总是一副忙忙碌碌心不在焉的样子,但他的书法却自成一体,浑厚遒劲,苏轼的《赤壁赋》书法令人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