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到底怎么说,孩子才会觉得‘我是被爱的’?</p><p class="ql-block">《生命喜悦的祈祷》里关于“宝贝”的篇章,突然明白:真正滋养孩子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那些藏在话语里的“心理逻辑”。今天我们就从“说”和“做”两个层面,聊聊这些祈祷语能给我们的育儿启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先和大家默念几句书中的祈祷:“宝贝,你哭的时候,我们在;你笑的时候,我们也在,你的所有样子,我们都爱。”“你不需要和任何人比,你的节奏就是最好的节奏。”“你是独立的生命,我们陪你,但不替你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话为什么动人?从心理学角度看,它们精准踩中了孩子成长的三个“心理支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一,把“爱”和“行为”拆分开——这是安全感的源头</p><p class="ql-block">发展心理学里有个“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概念,说的是“爱一个人,是爱他本身,不是他的表现”。但现实中,我们常不小心把两者绑在一起:孩子考好了,全家庆祝;考砸了,语气瞬间变冷。这时候孩子会觉得:“我的价值,取决于我做得好不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祈祷语里“你的所有样子我们都爱”,其实在说:“你调皮时,妈妈会纠正你的行为,但不会收回对你的爱。” 我见过一个妈妈,孩子打碎了碗,她蹲下来先摸了摸孩子的头:“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没吓到吧?” 然后才一起收拾。后来这个孩子特别敢尝试,因为他知道:“做错事不可怕,爱不会因为犯错消失。”</p><p class="ql-block">金句在这里:“好的爱,像大地托举万物——不挑品种,只给支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尊重“慢”的权利——这是自我认同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很多父母焦虑“孩子比别人慢半拍”,但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内在成长时钟”。祈祷语里“你的节奏就是最好的节奏”,其实是在保护这个时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曾遇到一个总被催“快点”的孩子,画画时一笔没画好就急得哭,说“妈妈说我太慢了”。后来妈妈学着用祈祷语的逻辑沟通:“你今天画得比昨天多涂了一种颜色,妈妈看到你在慢慢尝试,这就很棒。” 三个月后,孩子不仅画得更专注,还会主动说:“我想再试一次,这次会更好。”</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接纳“慢”的力量:当孩子不用追赶别人的节奏,才能长出“相信自己”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三,把“舞台”还给孩子——这是独立人格的基石</p><p class="ql-block">“我们陪你,但不替你活”,这句话藏着对“主体性”的尊重。很多父母说“我都是为你好”,却忘了孩子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就像有个孩子想学街舞,妈妈觉得“太野”,逼他学钢琴,结果孩子弹了三年,连五线谱都记不住。后来妈妈妥协了,孩子跳街舞时眼里的光,是弹钢琴时从未有过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心理学里“自我决定理论”说,人只有在自主选择时,才会真正投入。祈祷语教我们的,就是做“舞台边的鼓掌者”,而不是“抢话筒的导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聊到这里,想问问大家:你最近一次对孩子说“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就因为你是你”,是什么时候?如果有点模糊,不妨从今天试试——不用刻意,也许是孩子打翻牛奶时,也许是他考砸了垂头丧气时,蹲下来告诉他:“没关系,你还是爸爸妈妈的宝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育儿不是雕刻一块石头,而是浇灌一株植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要做的不是规定它长多高,而是给它阳光和空间,让它长成自己该有的样子。” 《生命喜悦的祈祷》里的每句话,都是给父母的“浇灌指南”:爱要真挚,更要懂方法——因为被正确爱过的孩子,才能带着底气,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会说话”的父母,更成为“会爱”的父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