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位于斗母宫北部,修建于清朝乾隆末年。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道时所辟。十八盘长1000米,垂直高度为400多米,由1597级台阶组成,石壁谷两侧有“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如登天际”诸刻。泰山有3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紧十八”西崖有巨石悬空,侧影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迎客佛</p> <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泰山就已经成为了游览的地方。汉武帝自元封元年(前110)三月起,连续8次登封泰山,并令人刻上石立之泰山巅。唐玄宗于开元十四年(725)登封泰山,次年御制御书《纪泰山铭》,刻于岱顶大观峰石壁上。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来泰山行封禅之礼。唐代诗人杜甫曾游览泰山,并留下了诗作《望岳》。</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三年(1748)到五十五年(1790),乾隆曾6次游览泰山,留下题诗274首,部分保留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主席毛泽东曾于1919年游览泰山。</p> <p class="ql-block">泰山石刻主要有秦泰山刻石、泰山石阙(无字碑)、唐摩崖、“江山多娇”题刻 等。其中秦泰山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 年),已被破坏,仅留下10残字,真伪未有定论。泰山石阙(无字碑) 在泰山极顶玉皇庙山门前8米处,因通体无字,又被称为无字碑。无字碑由石柱、顶盖石和顶柱石三部分组成,为花岗石岩质。石柱高 495厘米,左右二侧面上宽69.3厘米,下宽83.2厘米。一说是秦始皇封禅坛上北边的石阙,一说是汉武帝所立。唐摩崖 刻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为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所制。摩崖高1320厘米,宽530厘米。现存铭文1008字(包括标题“纪泰山铭”和“御制御书”),字径25厘米,隶书。额高395厘米,题“纪泰山铭”,2行4字,字径56厘米,隶书。铭文为唐玄宗李隆基撰书。</p> <p class="ql-block">登泰山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