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眼中红军为什么不可征服(一)

海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名:海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1374514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 者:王立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辑制作:海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立华大校授权转载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节,主要讲斯诺对红军为什么不可征服的观察和认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分:扭转历史车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三、斯诺对红军为什么不可征服的观察和认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6年6月,毛主席东征山西返回陕北后,接待了一位来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次接待的作用非同寻常。如果说中国共产党、毛主席还有中国工农红军,此前主要在国际共运圈子里享有盛誉,此后却一下子突破了国内外反动派的封锁,在国内更大范围、西方国家和海外华人华侨中也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这次结成的友情,甚至一直延续到那一代人的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诺是第一个进入红色区域采访的西方记者。他到上海找宋庆龄,通过秘密渠道联系中共中央,在我地下党人员的帮助下,冲破国民党政府的严密封锁,从北京出发到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他为什么要冒这个险?因为心中有若干不得其解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只是他,苏区以外包括世界上的很多人也想知道。</p><p class="ql-block">1936年6月到10月,斯诺到红都保安,与毛主席等进行了长时间对话,还到宁夏南部的豫旺,那是红军西方野战军和国民党军犬牙交错的前线阵地,通过与彭德怀等谈话和观察,记录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斯诺回到北平后,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汇编成《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10月在英国出版,到11月就发行了5版,风行各国,轰动世界。在一部分中共地下党员的领导下,以复社名义在上海翻译出版了中译本,改书名《西行漫记》为掩护,不到几个月,就轰动国内和国外华侨所在地,出版了无数重印本和翻印本。此书不但在许多国家是畅销书,也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通俗读物,在全世界有亿万读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诺拍摄的经典照片《抗战之声》,小号手为红一方面军营教导员谢立全。这张照片曾出现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封面上。】</p> <p class="ql-block">【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斯诺在中译本序文中说:“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语言,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记下的那些鲜为人知的事,直到今天看了都感到新鲜。我们摘要介绍那些有助于深入理解毛主席军事思想、红军队伍建设和中国革命战争发起原因和目的的内容。如果对更多内容有兴趣,可以把书找来看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斯诺进入苏区后,遇到的第一个中央领导人是周恩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征回师后,彭德怀率领红军主力西征甘肃宁夏,苏区东部面临着国民党重兵进攻的威胁。中央决定由周恩来留守东线,指挥东面各军及地方部队抗击进攻敌人。斯诺是从这个方向进入苏区的,所以在安塞县白家坪先见到了周恩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斯诺说,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周恩来,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斯诺评价说:“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斯诺拍摄的周恩来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二天早晨,斯诺到周恩来所在的附近一个村庄的红军司令部。蒋介石悬赏8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在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周对斯诺说:“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我们知道这一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斯诺所没有想到的,他原以为即使允许到苏区,对于拍照、搜集材料或访问谈话等总会加以一定限制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周恩来盘腿坐在小炕桌前,开列了共需92天旅程的各个项目。他说,这是我个人的建议,但是你是否愿意遵照,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我认为,你会觉得这次旅行是非常有趣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斯诺嘴里没有作声,但是心里对那么长时间是有保留的。但后来花的时间比建议长得多,离开苏区时还不无遗憾地说:我舍不得离开,因为我看到的太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斯诺记录了他亲眼见到的红军战士的日常表现,还了解到他们的身世经历,在革命队伍中养成的思想观念和作风,不用说一个外国人感到新鲜,就是今天中国的多数人也感到新鲜。了解这支革命队伍的真实情况,才能更深刻地认识那场伟大革命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斯诺吃饭时,两个服务他的小红军让他感慨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说,没有别的喝的,而开水又烫得不能进口,因此口渴得要命。饭是由两个态度冷淡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了好几号的制服,戴着红军八角帽,帽舌很长,不断掉下来遮住他们的眼睛。其中一个从身边走过时,斯诺招呼他:“喂,给我们拿点冷水来。”那个孩子压根儿不理他。几分钟后,他又招呼另外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时,李克农扯扯斯诺的袖子说:“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正好这个时候,冷水来了。斯诺道歉说:谢谢你——同志!那个少年先锋队员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让斯诺非常感慨。他说:这些孩子真了不起,我从来没有在中国儿童中间看到过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span></p><p class="ql-block">【保安的小红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军是他从未见过的新型的民主的人民军队。在革命队伍内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政治上平等的同志关系。这是毛主席从井冈山时期开始,就明确制定的建军原则,即便见到像他这样尊贵的美国记者也不例外,这让斯诺一下子就感受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斯诺同大约40名通讯部队的红军一起前往中央驻地。只有他、一个外交部(应当是负责对外交往和接待)人员和一个叫李长林的红军指挥员有坐骑。那两个分别骑着是一头骡子、一头驴子,只有斯诺跨在仅有的马上。但这匹马让他担心,为什么?因为弓背像一弯新月,迈步像骆驼一样缓慢,瘦腿软弱发抖,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咽下最后一口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问李长林,你们怎么能够骑着这种瘦狗去打仗呢?你们的红军骑兵就是这样的吗?李长林说:就是因为我们把这种牲口留在后方,我们的骑兵在前线才不可战胜!要是有一匹马又壮又能跑,就是毛泽东也不能把它留下不送前线!我们在后方只用快死的老狗。什么事情都是这样:枪炮、粮食、农服、马匹、骡子、骆驼、羊——最好的都送去给我们的红军战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观察者网-观课堂”,修订发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