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总督署,半部清代史

田上草

<p class="ql-block">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区的直隶总督署,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建筑群,它历经沧桑风云的变幻,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 。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总督署,半部清代史",这句评价生动地概括了直隶总督署在清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span> </p> <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初年,将直隶于北京地区的北直隶改为直隶省,辖区相当于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和山东、河南、辽宁的小部分地区。1928年,改直隶省为河北省。</p><p class="ql-block"> 清代的总督是掌管一省或几省的最高军政首脑,作为实职高官,是清代之专有。雍正二年(1724年),直隶总督成为定制。在清王朝八大总督中,以直隶总督为最重要,居总督之首席,多由重臣担任。有清一代直隶总督共74人、99任。著名的直隶总督有李卫、方观承、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p><p class="ql-block"> 直隶总督署是直隶总督办公和生活的场所,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规模崇宏,功能齐全,"细大毕具"。整座衙署分为中、东、西三路,严格按照"前衙后寝"、"轴线对称"、"左文右武"的规制修建,是全国保存较完整的清代衙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直隶总督署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仪门。旧时官衙第二重门称仪门,是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封建时代不同品位的官员相见,有繁杂的礼仪程式,一般与总督品位相当的文武官员来署,总督出仪门迎接共进大堂,下属官员,只能走仪门两侧的东西便门,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p> <p class="ql-block">  甬道正中矗立着一座四柱三间的牌坊--“公生明”牌坊,因牌坊的南面刻有“公生明”三字而得名。“公生明”即取“公生明,偏生暗”之意。</p> <p class="ql-block">  “公生明”牌坊背面,也就是正对着大堂的一面,写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警示为官者要清廉公正。</p> <p class="ql-block">  大堂,又称“正堂”,面阔五间,前有抱厦三间。该堂始建于明朝初年,于雍正八年(1730年)改为直隶总督署大堂。堂内装备肃穆,仪卫森严,是封建社会官衙权威的象征。这里是总督拜牌迎旨、举行隆重贺典和重大政务活动的地方。该堂是按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为背景复原的。</p> <p class="ql-block">  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这里是总督接见外地官员和僚属,复审民事案件,举行一般礼仪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三堂又称“官邸”,面阔五间,中间一间为过厅,东侧屋两间为“内签押房”,是总督平时批阅来文及处理公务的地方。西侧室为总督的书房,是总督温经习字、读书作画的地方。曾国藩于同治八年(1869年)在此屋为莲池书院学子写过 “劝学篇”。</p> <p class="ql-block">  四堂,又称上房,面阔五间,左右耳房各两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并以廊庑相连,是总督及其家眷生活居住的地方。平时外人不准随意入内。</p> <p class="ql-block">  总督署大门前的辕门、石狮子、旗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