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交大景 感名校魂

一舟(郑永津)

<p class="ql-block">美篇名:一舟(郑永津)</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84027</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6月13日,我们从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五号门进入,开启了对这所高等学府的探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百年校庆里程碑,该碑为1996年交大一百周年校庆时所立。高12.5米,碑体呈三角形,寓意教书育人以德、智、体三方面为根本。周围花岗岩台阶上的浮雕,似乎在诉说着交大的百年沧桑,激励着每一个交大人在新时代继写“储才兴邦”的新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远处的梧桐树下,南洋公学中院静静伫立,英式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散发着古朴韵味。遍布爬山虎的灰瓦,清水砖砌的墙面,简洁的拱券门廊,旧时模样的廊柱,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阳光穿过木格窗,琅琅书声从百年前的教室传来。这里曾是蔡元培、李叔同、黄炎培等先辈学习生活的地方,我仿佛能看见他们在这里激昂文字、追求真理的身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上院重建于1954年,融合了苏联建筑风格与中国古典装饰元素。偌大的空间里,走廊还留着老木地板的回声。走进底楼大厅,盛宣怀的半身塑像静立中央,“交通大学创始人”的刻字被阳光磨得温润。教学楼及社科阅览室传来翻书声,灯光常亮至深夜,偶尔有学术交流的笑声从里面漫出来。这座时代印记的建筑,始终在时光里保持着鲜活的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包兆龙图书馆的玻璃幕墙映着云影。1985年,它由香港船王包玉刚捐资1000万美元拔地而起,以其父之名,承载着知识与希望。18层主楼搭配辅楼,总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气势恢宏,原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题写的馆名,苍劲有力。如今它已变身为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主楼,徜徉其中,似能听见往昔学子的琅琅书声,触摸到那段厚重又温暖的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饮水思源碑前总有人驻足。它是交大的标志性建筑,由1930届毕业生捐建,碑上“饮水思源”四字,由毕业生陈汝善之父题写。底座校徽与“1896”的刻痕已包浆,却比新刻都清晰。铁砧象征实践,齿轮连着学问,就像交大始终说的“学用相长”。路过时,仿佛能听见校友当年的脚步,而这碑早成了根,把感恩与传承,都种进了每个人的心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梧桐浓荫里,执信西斋的红砖墙总泛着温润的光。1929年建成时叫“西新宿舍”,次年便以朱执信之名重唤。4362平方米的空间里,163宿舍最让人驻足——钱学森院士曾居于此,原貌保留的旧窗棂,像还停着当年的晨光。砖缝里藏着岁月,却不见斑驳,反倒把民主先驱的精神、科学巨匠的足迹,都酿成了檐角的风,轻轻拂过每个抬头仰望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2年建成的工程馆,把哥特复兴的挺拔与装饰艺术的精致揉在一起。砖木与石材的肌理里,藏着当年“国内顶尖工程实验室”的底气。杰出的校友钱学森、张光斗、江泽民等人,都曾在此进行实验和学习。如今这里仍是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阵地。走廊不时传来仪器的轻鸣,实验室透出的灯光,正把当年的科创火种,延续成新的光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航运史馆内,像一部立体的航海志。从古代漕运模型到现代远洋巨轮的仿真驾驶舱,从泛黄的海图到实时更新的航运数据屏,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自新石器时期以来的舟船与航运发展历程。每一件展品,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包含现代航运领军人物的传奇故事。几位学生正围着“郑和宝船”模型讨论,他们的眼神发亮,向往着征服海洋的未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华山路三号门出来,正是上海交通大学气势恢宏的正门。1935年落成的明清宫殿式门楣下,绿色琉璃瓦映着天光,兽头铜环上的包浆,是八十多年来无数脚步磨出的温厚。望着“交通大学”竖匾,忽然明白了:先前看过的一切老建筑,仿佛都在这扇门里找到了归宿。那些时光、景致与灵魂,最终都凝在石狮的注视里。离开时回头,门楣依旧——原来所谓的传承,就是让每道旧痕里,都藏着走向未来的力量。</span></p> 谢君垂阅 盼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