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三语:提笔、起笔、顿笔——188 临写《圣教序》之“凝”字

范云峰

<p class="ql-block">一笑三语:提笔、起笔、顿笔——188 临写《圣教序》之“凝”字</p><p class="ql-block"> 家人们早上好!我是清和堂主人范云峰。在书法临习的漫漫长路中,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座等待攀登的山峰,蕴含着无尽的奥秘与乐趣。今日,三语聊聊临写《圣教序》中的“凝”字。</p> <p class="ql-block">  然,“凝”字为左中右结构,整体形态较为宽博。当我们翻开字帖,会发现中间部分有些模糊,这就需要我们格外留意笔顺,这是精准临写的关键第一步。而右侧部分,则堪称全字的精彩之处,犹如画龙点睛之笔,格外提神。其呈现出上密下疏的独特形态,在“捺划”之前的笔划,大多较为平缓,且排列密集,而最后的捺划,斜度较大,与前文笔划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使整个字充满了灵动与变化。</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聊聊临写“凝”字的具体步骤和要点。先看结构分解,左部两点水,首点作为侧点,需凌空取势,以尖锋轻轻入纸,而后向右下按压,稍作停顿后提笔回收,这一顿一提之间,尽显笔法的精妙。接着写第二点提点,起笔略向左探出,顿笔后向右上迅速提笔,其笔锋指向中间部分首笔,巧妙地形成了呼应关系,让整个字的气韵开始流转。</p><p class="ql-block"> 而中部,鉴于原帖模糊,我觉得可参考王羲之其他字中的类似结构,比如“疑”字。笔顺建议为:短竖→横折→短横→竖提。同时要注意,中部整体需收紧,宽度不宜超过右部,以此与左部两点保持疏密对比,使得整个字的结构松紧有致。</p><p class="ql-block"> 右部“夊”变化独特,上密下疏。上部横画排列紧密且间距均匀,笔势略平,恰似“彐”部的写法。捺画更是点睛之笔,起笔藏锋,与上部末笔自然衔接,渐行渐按,至中段后大幅向右下铺毫,捺脚厚重舒展,斜度约 45°,与上部的平势形成了“横 - 捺”的动静对比,让整个字瞬间充满了活力与节奏感。</p><p class="ql-block"> 在关键细节处理上,左右呼应至关重要。左部两点水提笔指向中部,中部末笔(竖提)引带至右部,形成流畅连贯的笔势,仿佛一气呵成。疏密对比方面,右部上端笔画密集,下端留白,捺画需大胆拉长,以此平衡整体重心,使字在疏密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收放关系上,中部紧凑,右部捺画放开,避免因左中右均等分布而导致的呆板,让字充满灵动之美。</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们还要警惕常见误区。若中间部分写得太宽,就会挤压右部捺画空间,使原帖的疏朗感丧失殆尽。捺画若软弱无力,则无法展现出字的精气神,捺画需蓄力后发力,忌匀速行笔,末端可稍作驻笔后平出,避免下垂。对于模糊部分,建议先写竖笔再接横画,这样符合行书“自上而下”的笔势规律,确保书写的流畅与自然。</p><p class="ql-block"> 最后,给大家一些临写建议。可先单独练习右部“上密下疏 + 捺画”的组合,比如“凝”字右部,待熟练掌握后再进行整合临写。若原帖不清,不妨参考赵孟頫、米芾临本中的“凝”字,辅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结构。行笔时要注意“快 - 慢 - 快”的节奏变化,尤其捺画由疾转缓,收笔果断,如此才能将“凝”字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通过以上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凝”字的临摹绝非易事,需要我们在精准把握结构的基础上,强化右部的疏密与捺画的张力,同时始终保持行气的贯通。愿大家在临写过程中不断领悟、不断进步,感受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p><p class="ql-block">范云峰乙巳六月廿七苏州早安!</p>

临写

凝字

右部

提笔

顿笔

起笔

疏密

圣教序

三语

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