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件事:我的感悟

<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8815426</p><p class="ql-block"> 文字/图片/编辑 :姜世珍 霞</p> <p class="ql-block">  在整理跨越八十余载的人生回忆录时,我回溯从三岁多至今的历程,记录下这一生所做、所见、所闻、所行的真实片段。这段回忆让我深刻体会到,对于大多数人(除却选择独身或不生育者),人生有一个普遍的轨迹: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再到成为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看似寻常的历程,实则是人类代代更迭、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在追忆往昔时,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贯穿每个人一生的,有三件至关重要的大事:一是孝敬父母长辈;二是辛勤劳动(无论脑力或体力);三是抚育子女成长。 这三件事,正是构成上述人生轨迹的核心,也是人类世代传承的基石。 </p><p class="ql-block">一、 孝道为先 </p><p class="ql-block"> 父母含辛茹苦,一生辛勤劳碌,将我们抚育成人。随着岁月流逝,他们逐渐老去,精力衰退,行动不便,甚至疾病缠身。作为子女,应不离不弃:生活上悉心照料,满足其所需;言语上温和关怀,常送温暖,令其心情愉悦;行动上及时跟随,排忧解难;精神上多加抚慰,驱散孤独;劳作上主动分担,减轻负担。要常怀感恩与体贴之心,让父母晚年能感受到关爱与安慰,过得愉快、安心,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这不仅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更是应尽的本分。 “以孝为先”,贵在持之以恒的日常关怀与敬重,而非危急时刻的补救。这种源于日常的孝心,比任何灵丹妙药更能温暖父母的心,延展他们生命的宽度与温度。 孝道不分贵贱贫富。无论高官显贵,还是亿万富翁,皆是父母所生所养。若无父母,世间便无这些人物。然而,有些人一旦身居高位,便极少回家探望父母,经济支持亦寥寥无几。父母思念成疾,徒留悔恨:“早知如此,当初何必节衣缩食、含辛茹苦供他读大学……” 晚年盼子心切,子女却总以“工作忙”推脱。父母精神上得不到慰藉,忧思成疾。这样的“成功人士”,实已忘却“以孝为先”的古训,令人扼腕。我身边亦有类似一二例。 “以孝为先”,是前人倡导、后人跟随的美德。当你为人子女时尽心孝敬父母,自然为你的子女树立了榜样。待你年老,你的子女也必将同样孝敬你、尊重你。这便是潜移默化的家风传承,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明美德! “以孝为先”,是礼仪之本,亦是祖辈的训诫,世代子孙皆应铭记于心。 </p> <p class="ql-block">二 、辛勤劳动 </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成年后,都需辛勤劳动。无论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工作,还是经商创业、经营养殖,抑或在农村耕耘土地,都是为了获取相应的回报——工资薪酬、经营利润、粮食收成等。有付出,才有收获。我们将劳动所得,用于上敬父母,下育子女。这是每个成年人不可推卸的天职。 </p><p class="ql-block">三、抚育子女 </p><p class="ql-block"> 抚育子女成人成才,是生命延续的责任,也是爱的传递。将我们的人生经验、处世之道传递给下一代,看着他们成长、自立,是生命莫大的意义。 “辛勤劳动,孝敬父母,抚育子女”——这三件事环环相扣,构成了人生的核心责任,也是推动人类代代更替、社会持续发展的自然规律。</p><p class="ql-block"> 回首我与爱人相伴数十载的旅程,我们共同履行了这三件大事的责任,自感无愧于心。 家风的深远影响。 我更深切体会到,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家风家训、父母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年幼时,我们与父母朝夕相处,他们的言行举止、思想品德、劳动态度,无时无刻不在熏陶感染着我们幼小的心灵,将他们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逐步传递给我们。 </p><p class="ql-block"> 回忆我的成长,父母的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接济贫困、救助危难、孝敬公婆——身患疾病的公婆均享高寿八十余)。这些高尚品质,深深烙印在我们姐妹心中。成年后,我们承袭了父母的勤俭奋发、与人为善、宽厚待人、同情弱者的品性,并将其奉为做人的准则。尽心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体恤他们的辛劳,关怀两家老人安度晚年,是我们从未推卸的责任。这种认真负责、尽心尽责的态度,正是父母言传身教为我们树立的榜样,是我们传承的家风。</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也努力将这些为人的品德与准则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 反观社会,有些家庭家风不正。父母好逸恶劳、游手好闲、贪图享受,甚至为非作歹,对家人邻里不友善,欺压哄骗他人钱财,既不尊老也不爱幼。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子女,必然深受其害,习得懒惰无为、冷漠待人,对父母毫无敬意。俗语说:“屋檐水,点点滴,滴滴无差池”(或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正是这个道理。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孩子的心灵如白纸,幼时接受的教育至关重要。有些父母不懂正确引导,反而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放纵。孩子犯错,不是及时教育引导,而是为其遮掩、包庇,甚至在人前替孩子说谎。这种错误的“爱”,极易将孩子引入歧途,最终导致其碌碌无为、难以救药。这样的父母,在我的家族、亲戚乃至社会上都非罕见。</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娘心》中的一位母亲便是典型。明知儿子(丈夫忙于事业,疏于管教;儿媳亦无奈)在外嫖赌成性、不务正业,她却一味在丈夫、儿媳、亲友面前为其掩盖、粉饰、撒谎……甚至在众人面前恬不知耻地夸赞她的“宝贝儿子”是继承家业的苗子,同时极力打压贤惠儿媳,欲置其于死地。最终,她那被纵容的“宝贝”变本加厉,沉湎享乐,竟将家中店契、房契偷出典当,卷款与情人私奔。这位娇纵儿子的母亲和家人,落得无家可归、一无所有的悲惨下场! 当今社会,类似这样教育失败、贻害子女的父母,不能说没有。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指望他能承担好人生中的三件大事。 </p><p class="ql-block"> 结语 这篇关于“人生三件事”的感悟,源于我对自己一生成长、变化的回顾,也联想到社会发展的脉络。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一代代人都在履行着这“三件事”的使命,循环往复,永续不息。</p><p class="ql-block"> 我的回忆文集,将以此文收尾。殷切期望能启迪后人:勤劳克俭,上孝父母,下抚子女,尽心尽力做好这三件人生大事,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职责。 </p><p class="ql-block"> 谨此寄语后代: 为人子女孝当先, 勤俭持家是本源。 辛劳付出方得获, 言传身教子孙贤。 人生三事铭心记, 前树楷模后承传! </p><p class="ql-block"> 二〇一九年二月二十六日(初稿) </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一年六月二十八日(三次修改)</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三年八月十二日(第四次修改定稿)</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