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像南方人喜欢煲汤一样,北方人喜欢熬粥。过去,喝粘粥,吃窝头(或饼子),就咸菜,是北方人餐桌上必备的食品。据专家介绍,喝粥有七大好处: 1、容易消化; 2、增强食欲,补充体力; 3、防止便秘 ; 4、预防感冒 ;5、防止喉咙干涩 ;6、调养肠胃; 7、延年益寿。有这诸般好处,人们自然就会喜爱有加了。</p><p class="ql-block">所谓粘粥,乃用玉米或高粱磨成颗粒较粗之糁子,上锅熬制而成。为液体,可稠可稀。为了丰富它的味道,可以适当加入或红薯,或蔓菁,或胡萝卜,或南瓜,或小枣,或绿豆等等。粥本身的清香与所加各物的独特味道融合在一起,香味扑鼻,逗人食欲。熬粥也是个技术活,有人熬出来的粥又黏又稠,有人熬出来的粥则稀稀拉拉,满是粥疙瘩,锅底糊了,粥疙瘩里面还是生糁子。母亲的办法是,提前将糁子用温水稀释开,再倒入滚开的水中。改用小火细熬,等滚几个开儿,粥就熬好了。喝粥大多为早晨或晚上,中午间而有之。尤其是寒冷的冬季,一碗粥喝下去,从头暖到脚,浑身通泰。老年人最为喜欢。母亲在世的时候,恨不得一天三顿粘粥。老人胃功能弱,喝粥能够保暖,胃里也舒服。</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里,关于喝粥,有许多有趣的印象。我姐妹多,每到吃饭的时候,姐妹六个围着桌子一圈,挤得满满的。母亲曾经形容过当时的情景,说只看见一圈乱摇乱动的小脑袋,只听见一阵吱溜吱溜的喝粥声。母亲定了许多规矩,比如喝粥时不能用嘴围着碗边来回转,不能呼噜呼噜的大声嘬。我当时有个毛病,喜欢用一只手托着碗底,将胳膊扬的高高的,另一只手用筷子去挟咸菜。托着粥碗的那只手,稍微有点不稳,粥就会洒出来,碰巧撒到妹妹的身上,被烫的哭起来,母亲就会对我一顿斥责。下次再看见我单手举碗,就会下令纠正,不纠正就会被骂。</p><p class="ql-block">最为有趣的是大家抢粥嘎巴。熬粥的时候,锅底会有一层粥嘎巴,又劲道又香甜,是我们争抢的对象。吃饭的时候,每个人都使劲的喝粥,一边喝完了好去抢那粥嘎巴。有时喝得急了,粥很烫,烫的眼泪都出来了。碗里的粥还未喝光,就一边喝着一边向锅台那里跑,就是为的那点粥嘎巴。谁抢到了,就会坐到桌子旁故意慢悠悠的吃着,嘴唇呷吧得山响。母亲看不过了,用筷子照着脑袋就是一下子。抢到粥嘎巴的这位这才老实了,规规矩矩的喝起粥来。当然,一般抢到粥嘎巴的那位就是我,因为我在家里是唯一的男孩子,人称“千顷地里一根苗”,是“圣宝蛋”。我就仗着这个优势,生抢硬夺,姐妹们都不与我一般见识,我抢到的机会自然就多;当然,脑袋上挨母亲的筷子也最多。</p><p class="ql-block">进城之后,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不喜欢喝粥,小时候实在是喝得太多了。但上了岁数之后,却重新对喝粥又感起兴趣来。尤其是头晚喝醉酒之后,第二天一早还难受得要命,这时喝一碗热腾腾的粘粥下去,心里暖呼呼的,浑身也不那么难受了。一顿响屁过后,肠道通畅,人立马精神了许多,便精力充沛的出门做事去了。</p><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现在的大多年轻人对喝粥不感兴趣。儿子就是这样,说是粗粝的糁子粥拉嗓子。所幸女儿还有一点“人文情怀”,居然可以陪着老人们喝粥。也许这就是这种传统美食不致湮灭的希望所在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