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后沟古村,是在2025年初夏的一天。这一天,5月24日,晴空万里,白云悠悠,空气清新宜人。驱车从太原出发,沿太行一号•晋中环城绿道巡游,行至晋中乌金山森林公园,忽见路边一块“后沟村”路标,唤起了多年来一直对后沟古村的向往。其实,十几年前便从媒体得知,作家冯骥才等文化名人致力于榆次后沟古村的保护与发掘,使这座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重现世人面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身居太原,距后沟古村不足50公里,早有探访之意,却因种种缘由迟迟未能成行。于是,决定临时改变行程,在导航指引下,驶向那片心驰已久的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直到抵达后沟古村,方知路标所指并非真正的“后沟古村”,而是乌金山镇的后沟村。真正的后沟古村,位于榆次东赵乡,是被联合国有关组织推荐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的文化瑰宝。它还被国家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古村落代表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最美村镇”等多项荣誉称号。获此多项殊荣,时任山西晋中市榆次区委书记耿彦波和时任中国民协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功不可没。若非耿彦波的慧眼识珠,若非冯骥才对传统村落的深情守护,后沟古村或许早已坍塌于黄土沟壑之间,湮没于岁月尘埃之中。如今,步入这座千年古村,仿佛穿越千年时光,一幅古朴而静美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山谷幽深,林木葱郁,河水潺潺,寺庙林立,古树参天,石径弯弯,层窑叠院,随崖就势,错落有致,宛如世外桃源;古窑洞、三合院、四合院,浑然天成,古朴自然;石雕、砖雕、木雕点缀其间,匠心独具。行走其间,仿佛时光凝滞,历史重现,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后沟古村沙盘可以看出,整个村子卧坐在黄土山崖环抱之中,龙门河水从村中流过,建筑依山傍水而建,避风、避寒,稳妥而安全,风水极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层窑叠院,随崖就势,错落有致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放哨窑哨口瞭望到的古村一角。</p> 冯骥才眼里的农耕桃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沟古村归来,翻阅了冯骥才先生所作的《榆次后沟村采样考察记》,对照手机相册里的存照,仿佛又随冯先生的脚步,重游后沟古村。2002年11月,冯骥才与众多专家应耿彦波之邀前往后沟考察,被这里古朴的农耕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所吸引,他在《考察记》中写道:“一个世外的天地,一个悄然无声的世界,一个顶天立地的大氧吧,喘气那么舒服。身在这个天地里,忽然觉得挤眉弄眼、诡计多端的现代社会与我相隔千里。”正是这次考察,让冯骥才将后沟古村定义为“农耕的桃源”,并亲笔题写“后沟古村”四字。如今,走进村口,便可见他题写的牌匾、石碑以及农耕文明雕塑,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这座古村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过村门,村口处的黄土崖壁立千仞,大山的子孙掩隐其中,使后沟村成为历史上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龙门河水从崖底流过,孜孜不倦地滋养着千年古村。河边树木葱绿茂盛,<span style="font-size:20px;">崖上古窑洞若隐若现</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红灯笼点缀其中,恰似一幅古老的画卷。</p> 信仰共生的神庙系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过一道石桥,就进入村内。只见在村西南的一土台上,居高临下并排着一大一小两座寺庙,小庙是关帝庙,大庙是关音堂。冯骥才先生在《考察记》中写到:“大致一看,便能看出这两座庙宇占位颇佳。它们守住村口,即进出山村的必经之处,并与山村遥遥相对。待登到观音堂前的土台上朝北一望,整座山村像一轴画垂在眼前。庙门正对山村。无疑,几乎山村处处都可以遥拜庙中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的观世音。当年建庙选址的用心之苦,可以想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拾级而上,来到观音堂。拱券山门,齿朵围墙,钟鼓二楼高耸两侧,宛如一座小城。一颗800多年的国槐守护在寺院门外,老干虬枝,葱绿苍劲,见证着观音堂的香火更迭和古村的历史沧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音堂坐南朝北,与村中玉皇殿隔河相峙,俗称南寺,为长方形四合院式寺庙,是一座保持着明、清建筑风格,且保存较完整的砖木结构的寺院,也是古村中面积最大且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观音堂由山门、钟鼓二楼、东西廊房、耳殿和南大殿组成。其始建年代不详,明天启六年(1626年)重建,后又经清康熙、乾隆、道光和清末民国等年代数次扩建维修,始成今日之规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观音堂,惊叹不已。一座民间寺庙做得玲珑精致,实为少见。面阔五间的大殿,其斗拱木雕龙凤喙耍头和镂空木雕雀替,雕工精湛,见证了古代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檐板真金贴绘龙纹和梁间龙纹彩绘依稀可见,为明清两代盛世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驻足大殿之前,雕梁画栋间仿佛瞥见到时光褶皱里闪动的匠人身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音堂山门门廊镂空木雕雀替同样做得精致,一侧为龙,一侧为凤,龙凤呈祥,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音堂东西配殿为韦陀殿和大王祠,佛、道共存,信仰共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音堂院内古柏参天,钟鼓楼掩映其下。冯骥才先生在《考察记》中这样描写:左右一对钟鼓二楼的高顶和一株古树浓密的树冠超越围墙,挺拔其上,极是诱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观音堂,驻立土台向北望去,古村全貌净收眼底,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整座山村像一轴画垂在眼前。村中古戏台、玉皇殿、小广场与观音堂、关帝庙遥遥相对,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关音堂下来,向对面半山腰上的小广场走去。这里有古戏台和玉皇殿,每逢庙会、社火和节日都有演出和娱乐活动,是古村的精神乐园。在冯骥才先生看来,古村从物质到精神,都是有滋有味和自给自足的。有了小广场,这才是农耕文明一个罕见和地道的村落典范,是老天赠给我们完整又完美的农耕村落的标本。跨过一石桥,顺着一坡道缓步向上,不一会儿便来到了小广场。一颗歪脖子唐槐静静地守在广场口,虬枝苍劲,枝繁叶茂,默默地迎接着八方来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广场,一座黄土崖耸立面前,一排平房建在黄土崖前的高台上,现为称作“后沟张府”的饭店和“龙门河客栈”。古戏台和玉皇殿一东一西分立两侧。站在后沟张府前的高台上,环顾广场周围,古村闹社火、唱大戏的热闹场面仿佛在眼前闪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戏台是酬神娱人的场所。前台为卷棚顶,后台为硬山顶,前后衔接自然,造型沉稳大气,吊柱暗悬,斗栏明纹,檐角平缓,耳墙朴实,砖、石、木三雕俱精,卷棚顶弧线优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古戏台始建年代不详,但从其遗存的构件工艺来看,当不晚于清乾隆朝。清咸丰七年(1857)重修,文革初期破“四旧”中遭局部破坏,2005年5月修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戏台对面的玉皇殿,面阔五间,硬山顶,栋梁上的彩绘依稀可见,檐前斗栱精雕细作,是山乡庙宇中少见的精品。大殿共设有三个殿堂,左中右分别是三元殿、玉皇殿、三霄殿,供奉着道教的三元大帝、玉皇大帝、以及财神爷赵公明的三个结义妹妹云霄、琼霄和碧霄。在过去,是社火节时迎送神祗时歇马的殿堂,也被称为“歇马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东文昌阁是专祀文昌帝君的场所,和村西关帝庙形成“文东武西”的坐镇格局,因文昌主科举功名,司人间文运,备受文人士子崇拜。文昌阁是一座上庙下洞的二层建筑,俗称过街楼,其始建时间应在明末清初。后沟古村共有18座依风水而建,按方位而立的庙宇,“东有文昌,西有关帝,南有魁星,北有真武”,囊括了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形成了信仰共生的神庙系统。</p> 随崖就势的独特民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沟古村的历史久远,村中出土的一块唐代大和六年的墓志,向世人揭示了后沟古村至少有1200多年的建村历史。生于斯、长于斯的祖祖辈辈后沟人,依托黄土高原,遵循风水布局,因地制宜,建造了形制独特的民居建筑。这些建筑随崖就势,层窑叠院,错落有致。不仅有石窑、土窑、砖窑、明券窑等形式多样的窑洞,还有明清青砖老房。有三合院、四合院 ,有窑上窑,院中院,共同构成了后沟古村浑然天成的独特风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山势自然生长的窑洞群,是后沟最震撼的底色。层层叠叠的石砌拱形门脸,粗犷而质朴,如大地最本真的呼吸孔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八世纪,后沟古村大姓张氏先人已在此居住、繁衍、生活、生产。吊桥院便是张氏先人“旮旯院“之遗迹。三面环山,一处绝壁,形同簸箕,只能从西崖上开凿的洞门出入,洞内掘有深坑,架设木板吊桥控制交通,故称为吊桥院。是一处充满神秘色彩,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古老宅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行于古村之中,石径弯弯,小巷幽幽,脚下是历经风雨磨洗的斑驳石板路,两侧是沧桑却依然坚挺的黄土崖壁与石基老墙。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斑驳的光影让人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那个宁静而质朴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内古木虬枝,植被茂密,鸟语花香,阡陌交错,鸡犬相闻,互不设防,昼不关扉,夜不闭户。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聆听着晨钟暮鼓,眼望着春种秋收,民情纯朴,源远流长。</p> 自给自足的手工作坊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给自足,是华夏农耕文明绵延数千年的生活底色,亦是后沟古村恪守千年的生存信条。在村西,四座古朴的作坊静静伫立——豆腐坊、油坊、酒坊、醋坊,每一处都氤氲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漫步其间,魂牵梦萦的人间至味恍惚袭来:光绪三年的老磨盘里,醇厚豆香随豆腐飘散;硕大酒缸中,酒液翻涌着扑鼻粮香;醋坊的陶瓮间,高粱发酵的酸香在空气中缓缓流淌。这些生生不息的作坊,不仅是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更是一剂治愈乡愁的良药,让每个寻味而来的人都能在此找到心灵的归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冯骥才先生组织专家对后沟古村考察后认为,后沟古村是一座坐落于黄土高原上的传统经典村落,保存着中国北方汉民族的耕作生活方式、宗法制度的宗族家社、信仰共生的神庙系统、防患未然的仓储制度及防御体系、因地制宜的排水系统、自给自足的手工作坊、耕读传家的私塾教育,是现代保存完整的中国古代农耕活化石。今天,置身于这方古意盎然的土地,望着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禁对耿彦波和冯骥才的远见与担当肃然起敬,也更加珍惜这一农耕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灿烂瑰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