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札记(79)

半缘君

<p class="ql-block">哲学札记(79)</p><p class="ql-block"> 《人性论》是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大卫·休谟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休谟曾就读于爱丁堡大学,对哲学和文学兴趣浓厚。早年从事过商业活动,但发现不适合后便离英赴法,在法国居住期间(1734 年到 1737 年)撰写了《人性论》。当时休谟还不足 30 岁,该书是他对哲学深入思考的结晶。不过,《人性论》出版后起初反响不佳,被认为是“死胎”,没有引起当时人们的关注。 第一卷“论知性”:这是该书最重要的部分,主题是认识论。休谟的认识论是经验主义的。他认为:知识源于经验,把人的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印象是生动、强烈的感觉、情感等初次出现于心灵中的东西,像我们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等。观念则是印象的摹本,是较模糊的印象再现,比如我们回忆起的某种声音。简单观念来自简单印象,这是知识的起源。 在因果关系上,休谟认为因果关系不是必然的逻辑联系。人们看到一个事件(因)后总是预期另一个事件(果),这是基于习惯和联想。比如我们看到太阳升起就认为大地会被照亮,这不是理性上必然的,而是长期观察形成的习惯联想。 对于知识的范围,休谟认为通过经验和观念的联系,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事实的知识和观念关系的知识。不过,事实知识是或然的,像“明天太阳会升起”,而观念关系知识是必然的,如数学知识。但人类认识能力有限,不能超越经验范围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休谟的认识论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休谟坚定地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这一观点进一步强化了经验主义的立场。在哲学史上,经验主义一直强调经验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休谟的认识论为此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支持和论证。他对印象和观念的区分,以及观念来源于印象的论断,使经验主义的知识起源理论更加系统和细致。这为后来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影响了后续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向。例如,后来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在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时,深受休谟经验主义观点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经验在知识形成中的具体作用和机制。 休谟对经验的深入分析促使哲学家们更加关注经验的本质、来源以及经验与知识的具体关系等问题。这推动了哲学家们不断反思经验的可靠性、局限性以及如何从经验中获取更准确、更可靠的知识。这种对经验的深入思考也影响了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等,使这些学科在研究方法上更加注重对经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质疑具有革命性意义。他认为因果关系并非是一种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而是基于人们的习惯和经验所形成的一种主观联想。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哲学中对因果关系的固有理解,使哲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因果关系的本质和基础。例如,康德在受到休谟的启发后,对因果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重新构建,提出了先验因果性的概念,试图在休谟的挑战下为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寻找新的基础。 休谟的因果观对科学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科学研究中常常依赖因果关系来建立理论和进行预测,休谟的观点促使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们重新思考科学理论中因果关系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在科学方法上,引发了对归纳法的反思,使科学家们更加谨慎地对待从经验观察中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推动了科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休谟的认识论中充满了怀疑主义的色彩,他对人类能否真正认识世界的本质、能否获得确定性的知识提出了质疑。这种怀疑主义精神激发了后世哲学家对知识基础的深入怀疑和反思。哲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哲学中所认为的那些确定性的知识和真理,思考知识的边界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例如,20 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者虽然主张通过逻辑分析和经验验证来确定知识的可靠性,但他们的思想中也受到了休谟怀疑主义的影响,对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无法通过经验验证的知识进行了批判。 休谟的著作对康德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使康德意识到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康德在休谟的启发下,开始对人类的认知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为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寻找新的基础。他提出了先验哲学的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一些先天的形式和范畴,这些形式和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使得知识具有了客观性和普遍性。可以说,如果没有休谟的影响,康德的哲学思想可能不会发展到如此深刻的程度。 康德的哲学将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对世界本质的探讨转向了对人类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的研究,使哲学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认识过程和思维方式。这种转向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哲学更加注重对人类认知的研究,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