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仲夏时节,正赶上今年端午假期第三天,我一时兴起,又来到了已经来过N次的灵岩寺,一个既熟悉又有一点陌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说起灵岩寺,之前近50年间我至少来过四次。除了参加集体活动外,就是陪外地来的亲戚,唯独这次是一个人说走就走自由自在的游览,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些许不一样的感觉。而且算起来距最后一次来,倏忽已经过去了20来年,旧地重游,各处走走看看,心之所想目之所及,变化着实不小。</p> <p class="ql-block"> 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辖区内,在东岳泰山西北余脉的群山中,民间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的说法。灵岩寺名气很大,是古代“天下四大名刹”之一,始建于东晋前秦时期(357年),历代多有修建或毁后重建,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悠久,古迹众多,风景秀丽,环境清幽,佛教文化氛围浓郁,是济南市在全国排得上号的少数名胜古迹之一。</p><p class="ql-block"> 1982年,灵岩寺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与东岳泰山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天王殿,也叫一天门,大致看了看四大天王,感觉面目并不怎么狰狞可怕,倒是多少有些熟悉可亲了,也许是这些年看寺庙多了的缘故。接着又看了大雄宝殿,也叫二天门,殿宇面积不很大,但塑像精致威严,令人肃然起敬。这两处古迹保护维修得都很好,不是印象中比较破旧的样子了。</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灵岩寺最重要的古迹是千佛殿及里面的宋代彩塑罗汉,还有辟支塔以及历代高僧的长眠之地墓塔林,所以这次先从东边别的地方看起,然后再转到那边去。</p><p class="ql-block"> 所谓“五步三泉”,是在一处数十米高的山崖下横向排列的三处泉眼。涓涓细流从岩峰中溢出,四时不竭,汇入下面的水池中。水池名镜池,三泉自西向东依次名卓锡泉、双鹤泉、白鹤泉,其中卓锡泉为“七十二名泉”之一。这几处泉水的出现和命名与传说中的法定禅师的神奇故事有关。灵岩八景之一的“镜池春晓”说的即是此处。</p> <p class="ql-block">上图:五花殿遗址,记得以前来时破败不堪,经过维修还建了护栏。</p><p class="ql-block">下图:远望千佛殿,平淡无奇,谁能想到里面竟藏着无价珍宝呢。</p> <p class="ql-block"> 信步来到了千佛殿前,别来20多年,不知道那些漂亮的罗汉还好吗。千佛殿的匾额是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庄重挺拔,功力深厚。殿前立着三块名人碑刻,左边是梁启超的“海内第一名塑”和贺敬之的诗,右边是刘海粟的题词: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些赞誉之词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灵岩彩塑鲜明的艺术特色及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彩塑罗汉像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塑造的,原先列于鲁班洞上方的十王殿中(已废),清末移放于千佛殿。</p> <p class="ql-block"> 大概是为了保护彩塑,千佛殿内部没有人工照明,因而光线较暗,阳光透过门窗折照进室内,已经变得十分柔和,再映射到东西北三面的台座上,对泥塑的色彩没有伤害,这也正是虽历经900余年,依然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仔细端详这些塑像,确实不同凡响。他们均呈坐姿,身高1~1.2米,神情状貌,喜怒哀乐,俱形于色,无一雷同。有的静默打坐,有的正吟诵佛经,有的切切私语,有的高谈阔论,似与僧友争辩佛理……这些塑像摆脱了一般佛教塑像的固定模式,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艺术上达到了中国泥塑遗存的顶峰。</p><p class="ql-block"> 查阅有关资料,罗汉身上服饰用朱砂红、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波紫等天然矿物颜料涂饰 ,永不褪色。每个罗汉不同肤色、袈裟、袍袖、手帕、缨穗以及花边图案等等设色无不和谐精当,连细微之处也卓见天巧,令人赞叹不已,不愧为国内彩塑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上下图:寺院庭院中的钟鼓楼等建筑,红墙绿树,掩映成趣,让人心静如水,不忍离去。</p> <p class="ql-block">上图:千佛殿东侧御书阁院门,门洞上方长出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树。</p><p class="ql-block">下图:御书阁题刻。传为唐太宗李世民所题,但无确凿证据,现存碑刻为明代重刻。</p> <p class="ql-block"> 看罢千佛殿和御书阁,绕到后边去看辟支塔,一路上欣赏远处的山景。但见蓝天白云之下,绿树葱茏之上,一座巍峨突兀的石峰拔地而起,傲然耸立,甚是壮观。</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灵岩山。古书云,朗公和尚在泰山西北岩下说法,听者愈千人,岩石为之点头,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遂名灵岩,寺院因山得名。又因为山形近方正,俗称方山。山半腰建有红色佛龛,内有摩崖石刻大佛一尊,我多年以前上去看过,雕刻精美,法相庄严。又和驴友从后山爬上过山顶,经过一线天等险要处,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辟支塔始建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北宋淳化五年(994年)重建,嘉佑二年(1057)竣工。是一座八角九层的楼阁式砖塔,高54米,造型挺拔,雄伟与秀美兼而有之。其楼阁式结构在中国古塔中独树一帜,列入《中国古塔名录》。</p><p class="ql-block"> 塔名”辟支”源自梵语“辟支迦佛陀”,意为“缘觉”或“独觉”,象征无师自悟的佛教圣者。</p> <p class="ql-block">上图:慧崇塔:建于唐天宝年间(712~755),为灵岩寺高僧慧崇的墓塔,高5.3米,阔3.74米,是一座方形单层重檐亭阁式石塔,雕刻装饰十分精美,俱有六朝、隨代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下图:墓塔林:是唐至清历代灵岩寺高僧的墓地,共有167座石塔及墓碑若干,墓塔形制包括鼓形、钟形等多种,高低错落,大小不一,排列成肃穆森然的塔林,为国内名列第二的石制墓塔群。</p> <p class="ql-block">上图:在遗址上重建的地藏殿。</p><p class="ql-block">下图:袈裟泉:后来恢复的水景,印象中以前没有这处景点。</p> <p class="ql-block">上图:网络照片,金秋时节的灵岩寺全景,天高云淡,绿意盎然,远山近塔,色彩斑斓,景色迷人。</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游览,自由自在,想走就走,想停就停,想上哪上哪,想多看一会就多看一会,不用迁就照顾别人的喜好和感受,挺好。</p><p class="ql-block"> 想起前些年跟团去黄山和千岛湖,因为此前已经爬过黄山,挺消耗体力,就想不跟团上山了,利用一天时间去附近其他地方看看,晚上保证回酒店归队就行了,给导游商量得到同意。于是独自去了宏村徽派古村落和道教齐云山,感觉就很好。同样跟团游,比那些人多逛了两个地方,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地,被称为“画里乡村”,齐云山号称“白岳”,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一般的团是不去的。</p><p class="ql-block"> 这次灵岩寺之行,感觉相当不错,一是景区整洁,环境优美,管理比以前提升不少,不仅文物保护得很好,还恢复了一些景点,而没有恢复的遗址也标识得很清楚,便于游人探寻;二是不像外地有的寺院,追求热闹和经济利益,商业气氛太浓,破坏了佛门净地应有的氛围,喧宾夺主,甚至搞得不伦不类,令人不爽。</p><p class="ql-block"> 夏日灵岩,清爽时光,随性而来,尽兴而归,快哉!快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来自网络,仅致谢意!</p><p class="ql-block">诚挚感谢亲朋好友、微友美友浏览观看、点赞雅评,支持鼓励!</p><p class="ql-block">原创作者:泉畔清音</p><p class="ql-block">20250720 于济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