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迹——都江堰

遇到贵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256年,战国风云激荡,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携子,率众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之畔,挥洒智慧与汗水,筑起一座泽被千秋的水利丰碑——都江堰。这座距成都仅五十余公里的古老工程,穿越两千余载风雨,至今仍在默默灌溉着广袤的田畴,润泽天府之国的沃野。它以年代久远、无坝引水的独特设计,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都江堰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构成,并辅以百丈堤、人字堤等设施,巧妙实现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二八分沙)、以及进水流量的精准控制(宝瓶口与飞沙堰协同作用),彻底根治了千年水患,堪称古代工程科学与自然哲学的完美融合。其设计之精妙,布局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千秋之下,仍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纪念李冰父子的卓越功绩,后人于山川秀美之地修建“二王庙”,香火绵延不绝,寄托着世代百姓对治水先贤的敬仰与追思。庙宇依山傍水,松柏掩映,钟磬悠扬,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段治水安民、造福万代的传奇故事。李冰父子不仅以双手筑起水利奇迹,更以仁心赢得万民敬仰,其精神如江水长流,泽被后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都江堰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以及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共同构成。它肩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七市、三十六县、一千余万亩农田的灌溉重任,同时为成都市五十余家重点企业及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兼具防洪、发电、漂木、水产养殖、林果种植、旅游观光与环境保护等多重功能,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千二百八十载春秋流转,都江堰巍然屹立,未曾停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治水先贤薪火相传,不断探索其最佳布局与工程构造,推动着都江堰技术与制度的持续演进。他们以智慧为笔、以江河为纸,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竹笼”、“杩槎”、“羊圈”、“干砌卵石”等堰工技艺,并形成了严谨有序的岁修制度。这些技术与制度的积淀,孕育出内涵丰富、魅力独具的都江堰水文化,成为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古今。</p> 后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部分文字资料来源自网络,在此向原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