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探访潞王陵</p><p class="ql-block"> 飒风</p><p class="ql-block"> 新乡市北,凤凰山麓,坐落着潞简王陵。这里埋葬着明万历皇帝唯一的同母弟朱翊镠,以及他的正妃与次妃。这座陵墓,堪称明代藩王陵寝的“孤例”——它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其建筑规制完全仿照万历皇帝在北京的定陵营建,因此享有“中原定陵”之誉。或许正因曾长期被豫北监狱占用,这处远离喧嚣的“禁地”,才得以在历史动荡中奇迹般地完整留存。陵墓与监狱,皆属极阴之所。于是,我特意在入伏时节的午时时分,阳气最盛之际,踏入这片沉寂的幽冥之境。</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潞王陵是4A级景区,但是兴许是过于小众,步入大门,偌大的园区近400亩,不见游人,也难觅工作人员的身影,非常的空旷,唯有历史的回音在寂静中低徊。门口一座巍峨的“潞藩佳城”石坊,是陵园的门户与起点。其后,神道两侧肃立着16对石像生,蔚为壮观:石兽14对,石文吏1对,控马官1对。这些庞然大物皆由整块青石雕琢而成,虽历经数百年风霜雨雪,轮廓依旧清晰,鳞甲、犄角、羽翼、须髯等细节纹饰宛然如新。它们姿态各异,或威猛,或恭顺,或沉静,无不栩栩如生,无声地守护着通向地宫的漫长甬道。</p><p class="ql-block"> 神道尽头,陵园主体分为两区:潞简王墓与次妃赵氏墓。两墓规制相仿,原由门楼、祾恩门、祭碑群、祾恩殿、棂星门等恢弘建筑群构成。可惜,除石构部分外,木质殿宇楼阁皆毁于兵燹——或言清朝捻军所为,或指民国匪患所劫,如今唯余残存的台基与柱础,诉说着昔日的宏伟气象。其中,雕刻精美的石五供(香炉、花瓶、烛台)尤为引人注目,体量硕大,其上繁复的花草纹饰,是那个奢华时代最后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祾恩殿遗址之下,便是陵墓的核心——地宫所在。如今地宫门户洞开,内中珍宝早被明清两代的盗墓贼洗劫一空。然而,仅凭残存或征集来的汉白玉构件,其温润如玉的质地与精绝的工艺,依然令人惊叹其价值连城。由此亦可窥见,这位藩王在封地期间聚敛财富之巨。</p><p class="ql-block"> 藩王制度,实乃明代政治的一大痼疾。明成祖朱棣以“靖难”夺位,得国不正,深恐其他藩王效仿,又不愿背负骨肉相残之名,遂将藩王变相圈禁。他们虽被剥夺了军政实权,却享有超高的物质待遇,终日在封地内穷奢极欲,成为帝国财政的沉重负担。史载,潞王朱翊镠其人跋扈嚣张,生活奢靡无度。仅其婚礼一项,便耗费各色金3869两、青红宝石8700余颗、银10万两、珊瑚珍珠24000余颗,甚至挪用军费高达90万两!就藩之后,更是变本加厉,强征土地,鱼肉百姓,迅速沦为地方一霸。他于1614年去世,年仅47岁。彼时,天灾频发,民怨沸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大明江山已是风雨飘摇。仅仅三十年后,清军入关,他的子嗣(小潞王)南逃杭州,最终投降,难逃被处决的命运。昔日泼天富贵,终究化为过眼云烟;无限风流,皆成过眼烟云。徒留这占地广袤的空寂陵园,如同一座石质的纪念碑,凝固着早已消散的煊赫。</p><p class="ql-block"> 而历史留给潞王最辛辣的讽刺,莫过于他的谥号——“简”。细察其一生:横行霸道、婚礼奢靡、贪婪敛财、就藩铺张、荒淫无道、激起民愤,其陵墓规模更是公然逾制。如此一个劣迹斑斑之徒,身后竟得“简”字为谥!《谥法》有云:“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这简直是天大的欺世盗名,滑天下之大稽。这荒唐的谥号,不仅是对逝者的粉饰,更是对历史评判的莫大嘲弄,也让后世那些欲盖弥彰者有样学样。</p><p class="ql-block"> 曲终人散,当离开这座诺大的空院子时候。砖石沉默、草木无言,唯有风声掠过荒草,间或几声夏虫的嘶鸣。那曾经象征王权无上威严的殿宇楼台,如今只剩断壁残垣;那曾经深埋地下、企图永享富贵的幽深地宫,早已被掏空洗劫。监狱的高墙虽已不再是禁区的边界,却仿佛一道历史的隐喻,将潞王生前的跋扈与死后的虚妄,一同牢牢地囚禁在这方寸之地。所有的喧嚣、所有的贪婪、所有的僭越,连同那个被强行冠上的“简”字谥号,最终都归于凤凰山下这片深沉的寂静。只有那些历经沧桑、细节如初的石像生,以亘古不变的姿态,似乎无声诉说一个道理,所有巧取豪夺,到头来不过是场被雨打风吹去的幻梦。</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