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天星沟,情倾三线人一一读郭志梅散文集《天星沟》有感

雪地警犬(白平)

<p class="ql-block">  三线二代、陕西女作家郭志梅将她的专题散文集《天星沟》,寄给我已经好几天了。读后,总想一吐为快。</p><p class="ql-block"> 我和郭志梅相识于2021年6月,部分三线二代在贵阳举办的“忆三线,展芳华”三线文艺活动期间。去年9月,我们再次相逢在贵州”纪念三线建设决策60周年暨第二届中国•凯里三线建设文化节“活动中。其间,她曾馈赠了她的个人散文集《梅园晨心》《晨心飞翔》予我。拜读后,让我感到这是一位“小荷才露尖尖角”,很有潜力的女作家。</p> <p class="ql-block">  和郭志梅接触、交谈后,我发现我们竟有很多“同频共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同为三线二代、同是厂矿子女;一样的生活环境、一样的儿时轨迹、一样的去学工、学农、学军;同样是恢复高考,让我们的人生拐了个弯;同样是文学的诱惑,让我们都成为省级作协会员;都是难以舍弃的三线情结,让我们共同参与了父辈们三线精神的弘扬和传承……</p><p class="ql-block"> 读罢《天星沟》,我深深理解了她对“天星沟”的痴迷和依恋,这里有她的情,有她的爱!有她一辈子也倾诉不完的酸甜苦辣!</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绝对不能用“陈年往事、历史岁月”这些字眼来品味她的“天星沟”。她用四个篇章,16万多字,把她一系列碎片化的动人往事,缀串起来,形成了璀璨夺目的一条珍珠项链,这不但让我们看到了她个人的成长史、听到了她的奋进曲,更让人感到了“天星沟”里那群三线人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多年前,我曾驱车从贵州遵义的务川县翻过一道道山峦去重庆的南川。车过金佛山下,竟与“天星沟”擦肩而过。想想,甚感遗憾。</p><p class="ql-block"> 不过,好在郭志梅的《天星沟》弥补了我这个憾事。她把“天星沟”描绘得十分详实,俨然让我看到了大山深处,美丽的峡谷、溪流旁,镶嵌着的那朵三线之花:一座神圣且又神秘的军工厂,一群平凡而又卓越的三线人!</p><p class="ql-block"> 是的,从郭志梅的字里行间,我悟出:她为什么不惜笔墨,分门别类地写了她的欢快童年、羞涩少年和花样青年;写了她深爱着的父辈和亲人们;写了她崇敬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写了她十分眷恋的这片热土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  我以为:这不是她在单纯地“怀旧”,而是想通过那些火红岁月中,动人魂魄的人和事,烘托出三线建设之艰辛。同时,也彰显出三线儿女的深深情怀。</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三线儿女的根,就是父辈单位的所在地。厂子搬到哪里,哪里就是三线儿女的家。我也和郭志梅一样,多次到父辈曾工作过的矿上“寻根”,也同样面对“残垣断壁、一片废墟”唏嘘不已,心里万分酸楚。可转念一想,“靠山、隐蔽、分散、进洞”的年代,早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不也意味着时代的进步吗?</p> <p class="ql-block">  总以为郭志梅年轻,看罢《天星沟》才知道,她也加入了退休大军。不过,她的新“十迷”,却演绎着她不像个退休人员。她在退休后的时光里,又踏上了新的路径。她这种自加压力、自寻动力的勇气和精神,让我感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平时,在群里我也看过她的不少三线作品,也看到她在宣传三线精神的阵地上,不知疲惫地奔波、呐喊。</p><p class="ql-block"> 当我看到《天星沟》这本散文集里,她亲临六枝矿区,在我牵头建的“1.12纪念碑”前,去缅怀、追思先烈们的图片时,我百感交集,掩卷思忖:</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三线儿女,不就是当年三线人精神境界的再现吗?这样的才女作家,不就是在传承当年三线人奋斗的遗风吗?我不得不为之震撼、为之敬佩。</p> <p class="ql-block">  《天星沟》,虽说是本散文集,但它“形散而神不散”。表面看,很多情节、故事,都是一些零散的往事回忆,但它通篇渗透、凸显的是三线人、三线事、三线情。</p><p class="ql-block"> 郭志梅善于用独特的视觉,敏锐的嗅觉、细腻的笔墨,将“家常话”向你娓娓道来,没有华丽之辞,也没有说教之语,其作品接地气、有温度,让人在她的字里行间,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三线精神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  《天星沟》除了图文并茂、以情动人、以事抒情外,让我感到新颖的是郭志梅的创作技法。</p><p class="ql-block"> 一是封面设计,她和设计人员就下了一番苦功。她将“天星沟”的地形地貌,用形象、艺术的图标,直接置于读者眼前,让人耳目一新,欲探其源。二是将读者的评语,置于书中,形成作品之“旁白”,将趣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给人感观以更强烈的冲击(稍感遗憾的是,留言字体小了一些)。三是《天星沟》一书中,郭志梅还将陈东林副会长的《60年后的回眸:什么是三线建设?》一文,作为书中的插页,呈现给读者,可谓匠心独运,让整个集子增添了不少魅力,其创作初衷、文学和史学价值以及思想、格调一下上了一个台阶,占了一个高地。</p><p class="ql-block"> 我为志梅女士高兴,《天星沟》总算了却了她的一桩心愿。愿她才思不断,新作不断!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