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味道】童年的舌尖记忆

诗画江南

<p class="ql-block">作者:诗画江南</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25078358</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部分选自本人影集,部分来自网络。</p> 我的外婆生于清朝末期,从小当童养媳不认识字,大半辈子生活于艰苦环境,她虽然没有文化却能干,想出各种办法做出各种可口的饭菜,让全家人吃饱吃好。我童年的大部时间都呆在外婆身边,吃着她做的饭菜长大,外婆给我留下了一生难忘的舌尖记忆。这是晚年的外婆: 我的童年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比较清苦的,我们这里农民的现金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售农副产品或年终生产队分红,对多数农家来说,平时是没有现钱的。我的父母都在县外工作拿工资,外婆与务农的小舅一家住在一起,母亲每月给外婆五元钱生活费。在那个年代每月十元钱不是小钱,他就可以保障一个人有不错的生活,这笔钱外婆自己舍不得花,而是用于补贴家用,也成了一家日常开支的来源。这是外婆抱着我(右)和我表弟: <p class="ql-block">  虽然每月有几元钱可以购买食物或油盐酱醋,外婆家在村里已经算是条件不错了,但要安排好一家人的伙食仍需要精打细算,要依靠外婆的手艺。外婆会做霉菜梗,她从地里砍来成熟的苋菜杆,削净切段浸泡,第二天装坛密封发酵。两三天后霉菜梗制成,加盐蒸熟后就是一道非常可口的菜,如果放上点猪油味道更鲜。外婆会做甜面酱,黄豆煮熟制成酱饼,晒干后砸碎加入酵母装盆,发酵几天后酱饼变成了甜面酱,既可直接食用也可作为调味品。外婆干活时我总围着转,她唠唠叨叨把制作流程、原理告诉我,好像这样就能把我教会。幼小的我模糊记住了这些食品的制作过程,记忆更清晰的是它们的美味。外婆还会做漂亮美味的团圆馃,那是用米粉做的包子,一般都是咸菜豆腐馅,这是我们最爱吃的点心。</p><p class="ql-block">  我们兄妹几个放假来到外婆家时,她会想尽办法让菜肴丰富些,尽量让我们吃饱吃好。那时候平时难得吃鱼肉,水蒸蛋算是经常上桌的荤菜。现在我们要用两到三个鸡蛋做一碗水蒸蛋,外婆却能用一个蛋蒸一碗,那味道让我们垂涎。蛋少人多不够吃,小舅定了一条规矩:一碗饭只能勺一汤匙蛋,不能多勺。有时我为了多吃蛋,硬撑着多吃一碗饭。这是童年的我和弟弟妹妹:</p> 我们兄妹几个放假来到外婆家时,她会想尽办法让菜肴丰富些,尽量让我们吃饱吃好。那时候平时难得吃鱼肉,水蒸蛋算是经常上桌的荤菜。现在我们要用两到三个鸡蛋做一碗水蒸蛋,外婆却能用一个蛋蒸一碗,那味道让我们垂诞。蛋少人多不够吃,小舅定了一条规矩:一碗饭只能勺一汤匙蛋,不能多勺。有时我为了多吃蛋,硬撑着多吃一碗饭。(下图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许多老百姓节俭一年就是为了过年能吃好喝好,从农历腊月二十开始,外婆就要开始准备过菜肴。她要将许多荤素菜提前烧好,装在大砵头里备用。两条长凳架一块门板搭起的案板用来集中摆放烧好的菜,有白鲞烧肉、油豆腐烧肉、八宝菜等。当闻到烧熟的菜发出诱人的香味时,我们小孩的双脚就不由自主地往灶头旁迈,外婆会夹一小块肉或其它什么好菜放到我们的嘴里,让我们提前品尝过年的味道。外婆很爱我们,但对我们管教严格又是左邻右舍公认的,那时我觉得“老虎外婆”这个绰号是最适合她的。烧好后集中摆在案板上的美味菜肴,我们不会去偷吃,外婆定的规矩绝不敢触犯。(下图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春节前后都天寒地冻相当寒冷,熟菜放很长时间都不会坏,要吃时从砵头里挟菜到碗里,在烧饭时一起蒸上,既省事又省柴火。鸡、肉、鱼之类的荤菜数量不多,哪怕端上桌来也不是可以放开肚子吃的,有客人的话要让给客人吃,没有客人我们也只能吃一小块一点,得留着下次招待客人。也许是因为不能吃得尽兴,所以外婆做的菜对我们来说味道越加好,想着都要咽口水。下图为外婆家的百年老街:</p> 长大后我与外婆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少了,偶尔才能吃到她做的饭菜,那熟悉的味道最合我的口味。后来生活条件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可以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却发现已经没有特别垂涎的菜肴了,在餐馆面对众多山珍海味,最想吃的却是霉菜梗,待这道菜挟到嘴里,发现远不及外婆自制的更有味道。这是我在外婆家寻找童年的记忆: 1984年夏的一天傍晚,妈妈接到舅舅打来的电话:我外婆不行了!我跟母亲心急如焚赶到村里,老人已到弥留之际,她认识我们却无法说话,混浊的目光盯着我们也许是最后表达她对晚辈的爱。当在场的长辈宣布外婆已经仙逝时,我这个大小伙子哭成泪人,此刻我明白:外婆的离去对我来说是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后我永远再吃不到外婆做的饭菜了。(下图来自网络与本文无关) 谨以此文表达对外婆的怀念和对童年的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