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嘉玺家谱

郑和善泽宇辉煌

<p class="ql-block">岁月如流,人生易老。我的长辈们已先后离我而去,如今尚健在者已不多了。我辈也先后进入老年。打开尘封的记忆,点点滴滴,桩桩件件,恍如昨日。对这些往事,曾有过记载,惜毁于“文革”。为了牢记先辈所经历的往事,现就我们这一房有关历史,简述于后。我们家和我们的国家、民族一样,经历了许多的苦难,走过了辛酸坎坷的道路,也可以说是血泪斑斑,处境凄惨。不堪回首啊!听老辈人说,由于张献忠剿四川后,四川人烟稀少,我们的先人——邓氏婆婆由湖南永陵县迁来四川,从无到有地建设,划地为“通德老庄”,从此在这里繁衍培有后代,并定下了子子孙孙取名的字辈为:“元朝之大国,世德作嘉士,文明应时开,绍先光祖志,天锡毓鸿才”共25辈。</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曾祖父郑作育,有六个儿子:嘉雾、嘉玺、嘉乾、嘉高、嘉亮、嘉福。曾祖父郑作育有一位弟弟叫郑作烈,因无子女,就把郑作育的二儿子嘉玺过继给他为子,这就是我的祖父郑嘉玺。过继这家的又有6大房人。这样,我们郑家就是一个大族。</p><p class="ql-block">祖父的生父是郑作育,养父是郑作烈。他是木匠,家境十分清贫,但都能勤奋劳作,省吃俭用供祖父读书。因此,清朝时祖父毕业于政法学堂。</p><p class="ql-block">祖父名下,老房子有几十挑田土,柏树山还有几十挑田土,还算是有自己田土的人家。因缺劳动力,自己只栽种老房子的田上,柏树山的就租给已故的胡氏祖母的后人栽种。直到1949年解放,所以,土改时我们的成分是“小土地出租”。</p><p class="ql-block">我的家在隆昌渔箭乡是望族,出了很多文人、学子,先后有五代人都从事教育工作,为祖国培养各种人才,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实可谓“书香之家”、“教育世家”。</p><p class="ql-block">祖父郑嘉玺(号印文),曾任渔箭乡团总(乡长)之职,厌于当官,苦于政务,几年后弃政从教,开办私塾,造福一方,造福后代。祖父的古文造诣深,从事古文学教学,讲解通俗易懂,治学又严谨,远近闻名,当时深受方圆几十里的学子们的尊崇,纷纷前来住宿求学,因此,老屋左边一幢房子,就成了教学基地。住宿学子皆由我祖母、母亲做饭,洗衣及打扫清洁卫生,因二老爱生如子、厚道、真诚,深得学生和家长的称赞。</p><p class="ql-block">祖父首创的私塾,对渔箭乡在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周边乡镇文化素质的提高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隆昌县县志撰文称祖父为“东方古文化教育传播第一人”、“东方私塾的创办人”。</p><p class="ql-block">大概是1937年夏天,满山遍野的庄稼,一片丰收的喜人景象。可是,天公不作美,一场无情的冰雹,将地里的小麦等粮食作物打得满山遍地,颗粒无收。老百姓遭此天灾,怎能死里逃生?我们家十几口人,遭此灾害,生活困难到了极点。平时祖父办学教书,不为谋利,以服务桑梓为目的,所以我们家正常岁月,仅能温饱而已。祖父因此气病了,不久去世,享年50多岁,安葬于郑家祖坟地。祖父病故,天灾人祸一并无情地袭来,从此家庭面临崩溃,日子就非常悲惨了!一代文化的传播者,一位私塾的创始人,就此仙去了,真是可惜、可叹啊!</p><p class="ql-block">祖父生前娶祖母唐氏,育有二子:大儿郑士仁(号宅安,我的父亲)、二儿郑士伸(我的二叔)。后来祖母病故。再娶祖母胡氏,死于分娩,膝下无子。又再娶第三祖母黄氏,闺名良琼,育有子女四人:大姑郑士琼,二姑郑士俊,四叔郑士伟,五叔郑士杰。</p><p class="ql-block">祖母黄良琼,出生于1893年6月9日,渔箭乡叶家沟小屋基。祖母非常善良、能干、勤劳,很能吃苦耐劳,特别坚强。祖母32岁时祖父去逝,她一直寡居。我父亲在外工作,祖母和母亲支撑着一个大家庭,其艰辛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祖母虽是继母,对我父亲,二叔及其子女,如同亲生。祖父健在时,祖母侍候、照顾他,为他料理一切,非常用心、周到,祖父病故后,父亲在家,祖母同样照顾父亲,实属难得。</p><p class="ql-block">祖母与我母亲虽是婆媳,犹如母女。她们风雨同舟,患难相顾,她们虽是妇女,但相当于男劳动力,共同承担繁重艰辛的农活,栽秩打谷,挑拾下力,样样都干。生士杰(五叔)后,因过重的体力劳动,子宫脱出,终生未治。(解放后,经济条件允许时,想为她做手术,医生说她年纪大了,不同意手术)。</p><p class="ql-block">1952年,士伟(四叔)调隆吕二中任校长,祖母进城与四叔一起生活,以便彼此照顾,但她还牵挂着亲人,不时回渔箭老家与儿子(我父亲)儿媳(我母亲)及孙辈团聚。</p><p class="ql-block">我的祖母、父母的美德,为我们郑家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孝悌传家,是我们后人辈辈代代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1961年,国家遭受三年特大的自然灾害,到处都是饥饿而死去的人,祖母也因饥饿而病故于隆昌二中家中,并葬于二中佛堂宿舍右侧小路旁,因当时无条件送葬到渔箭祖坟地上,待日后适时迁回渔与祖父墓相邻。</p><p class="ql-block">祖父母的子孙们各家的历史,我按长幼顺序,依次记叙。</p><p class="ql-block">郑士仁(大儿。我的父亲)出生于1902年3月26日渔能老房子。隆昌中学十一班高中毕业,就读于成都茶叶专科学校。毕业后,大约是1936年在隆昌石碾小学教高年级语文。1937年又由其同学推荐到资中农业推广所作农业指导员。一年后,在荣昌中学作语文教员。1938~1939年回渔箭小学任校长兼任乡国大代表主席。从1943年起,先后在隆昌中学、隆昌女中任教语文、植物,直到解放。在这期间,父亲以他微薄的薪水,要供四叔、五叔及我上学,自己连换洗衣服都没有。父亲对我且不说了,对四叔,五叔都一样,这很难得,有很了不起的爱心,值得我们尊敬。</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政府广招各种人才,父亲将毕业文凭及有关材料寄去应聘,久未回音,从此他就在家从事农业劳动,做小组记分员。</p><p class="ql-block">1961年三年灾荒年代,家境穷困,饥饿又有病,在祖母去逝后几天——1961年七月父亲病故于家中。安葬在渔箭祖坟地上。祖父母的长子,四叔五叔的长兄,我的父亲,就这样在穷困和饥中悄悄地走了!但是,他的美德始终令我们敬佩,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唐嗣风(大儿媳,我的母亲)她小名叫大妹。后因喉头上长了一个包,绝大部分人称之为“包包大嫂”。出生于1902年正月十一日荣昌荣隆乡龙滩子唐家老院一个贫农家。母亲16岁就嫁到郑家。在我知事时,祖母和妈妈就已经承担起了整个家中的各种事物。繁重艰辛的农业劳动,及其他整个家中的各种事物。她一生都非常辛苦。毫无怨言:对人处事和睦友善,又乐于助人。在农忙时节,播种、插秧、收获庄稼全部都由她和祖母承担。在生活最困难时,家中有上顿无下领的情况下,或青黄不接时,妈妈走几十里路到荣吕安富镇。将家中稍稍值钱的东西拿去典当换钱,再买点粮食回来,为全家充饥保命,这样悲惨地度日。我和四叔、五叔的青少年,就是在这样贫困中度过的。</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因妈妈搞农业生产很在行,被选为生产队长,又因她操劳过度,再加上心脏病缠身,于1959年7月病故于家中,安葬在祖坟上。</p><p class="ql-block">一位我敬爱的母亲,一位对我们家有很大贡献的老人,辛苦操劳一辈子,没有得到任何享受,又从未有半句怨言,就这样悄然逝去,但子孙后代绝不会忘记她的美德,她的奉献和贡献。我为有这样的母亲感到骄傲!</p><p class="ql-block">郑文光(父亲的独生子),我1925年农历8月22日辰时出生于渔箭老房子。四岁时在祖父的私塾启蒙。小学在渔箭、石碾就读。隆昌中学33班毕业后,1943年下期到成都考入济川中学高8班(川大附中)半年后,因经济困难,这时四叔五叔和我三叔侄都在读书。我们三人的学费,生活费都要父亲承担。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我利用暑假在成都先后考了中央工业学校职业部机械科及西康国立机械专科学校,均被录取。因中央全部公费,最后就到该学校机械系读了一年。1945年暑假害伤寒病和经济困难,家中无力供给,催促回家,从此就未返校了。1946年到解放,都在渔箭小学任教。解放后参加了征粮副匪,清匪反霸,土改各项运动,就调到渔箭中心校当教导主任。1958年调西南师范数学专业学习,结业后调隆昌二中教初中数学并作班主任工作。后因爱人生病,无人照顾,就申请回渔箭,任渔箭小学数学教师。1971年,渔箭小学开办初中班,从此我就教初中数学,直到退休。1985年、1986年均被评为先进教师。曾当渔箭乡人民代表三届。(文光为人忠厚老实、工作勤勤恳恳、教学水平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优秀之师。)</p><p class="ql-block">李家群(妻子)1927年10月15日子时出生于隆吕五坡乡老糟房,随家人迁至石碾乡下街经商。她在石碾乡女校小学毕业后考入隆昌楼峰中学女生部(现隆昌二中)毕业,考入隆昌师范女一班毕业。解放后就正式分配工作,参加了各种运动,50年到石碾小学任教,一年后调渔箭中心小学,教语文兼班主任及语文教研组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等工作。她爱生如子,工作极端认真负责,深受渔箭老百姓的爱戴和尊敬。她先后多次评为市、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在家,是一位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可称模范。1981年退休,渔箭小学开办幼儿学前班,反聘为幼儿园园长,工作成绩突出,幼儿家长纷纷要求在她那班,儿童已达80多人几年后,因病在家休养。2001年,突然人很消瘦,在人民医院检查为肺癌。千方百计寻医求药,终因身体太虚弱,与2003年3月4日辰时7点35分病逝于隆昌人民医院,享年76岁。一位忠诚于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一位贤妻良母,就此结束了她虽平凡却是有意义而又朴实的一生。</p><p class="ql-block">郑毅(字明非,我的长子)共产党员。1954年农历8月29日而又朴实的一生。(国历9月25日)上午已时出生在隆昌人民医院妇产科。小学就读于渔箭中心校,16岁下乡当知青五年整,75年考入隆昌师范读书,77年毕业,分配到五坡小学教初中班数学、化学等学科,后调石碾区教办任数学教研员,辅导全区各校数学教师的业务,指导培训教师。他一心为公,几年间,将落后渔箭小学办成了内江市、隆昌县名列前茅的示范小学,又被称为隆昌县东大门第一个乡镇示范学校。从1980年调渔箭中心小学任副教导、教导、副校长、校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多年,其中先后被评为省、市、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先进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十佳校长等;数届县、乡人民代表以及党代表。为人忠厚老实,对工作极端负责,成绩显著,深受渔箭广大师生、家长、群众的信赖和好评。</p><p class="ql-block">郭祖丽(儿媳)1952年9月18日出生在荣昌荣隆镇家中。初中文化,下乡当知青后返城,经商,曾任荣隆镇供销社甜食部业务经理,现已退休在家。 </p><p class="ql-block">郑然(孙儿,又名应康)1981年农历10月18日上午9时辰时,出生在荣隆镇医院妇产科。在渔箭中心校读小学,隆昌二中读初中、高中,大学考入四川西华大学建筑工程装潢系毕业,现就职于成都新加坡“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是助理设计工程师。他为人忠厚、工作踏实、非常负责,且有一定能力和水平,深受领导信任,现在几乎全部将公司交他管理。</p> <p class="ql-block">郑荃(女儿,又名明朗)共产党员,1956年11月25日晨7时出生在渔箭小学家属院。渔箭乡中心校读小学、初中,隆昌三中高中75级毕业,曾在渔王家店村任教初中班数学。78年到二中玻璃厂任职,先在厂搞技术工作,又调办公室工作,1981年因爱人家群退体,茶儿由原来的集体所有制转为全国所有制,成为国家正式工作人员,就调二中教导处、政治处、资料室工作,直到2006年退休。茶儿对工作很有责任心,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得到好评,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她对父母很有孝心,对长辈、同辈、晚辈很有爱心,对间志、朋友很热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女儿。</p><p class="ql-block">邓忠富(女婿)共产党员。1957年11月23日辰时出生在隆昌大北街家中,在大北街小学毕业,隆昌二中读初中、高中,是高76级毕业。70年代后期在二中玻璃厂做技术工,后参加重庆硅酸盐培训班结业后,在二中玻璃厂任副厂长,对生产科负责,评为助理工程师。因工作成绩特别突出,从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的国家干部。近年调二中后勤处工作。他的技术特别好,工作能力强,又能克己待人,关心工人的疾苦,群众关系好,深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爱戴。他的确是一位好干部。</p><p class="ql-block">邓皞(外孙,又名“皓”,字恭荣)共产党员。1983年元月25日下午四时,出生在隆昌人民医院妇产科。小学在大北街小学就读。初中、高中在隆昌二中就读。2000年考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四年毕业。现就职于台湾公司,做电脑软件工作。他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出色,在高中阶段评为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工作上,领导也很赏识。</p><p class="ql-block">郑重(三儿,字明了)1958年9月7日下午4时出生在渔箭小学家属院。小学在渔箭中心校就读,隆昌三中读初中、高中,76级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五年。1981年县里招聘教师,一举考到前三名,经短期培训调渔箭小学任教初中化学课。又在内江师范学院化学专业学习高等教育,又自教化学。1986年照顾夫妻关系调荣昌双河镇中学教化学。几年后调荣昌县文教局作理化专职辅导员,中学一级教师、曾荣获教学成绩突出,以及教学优异课一等奖,还多次荣获重庆市、荣昌县先进个人、文明职工等称号。</p><p class="ql-block">黄俊慧(三儿媳)1958年农历2月29日在荣昌盘龙镇出生。隆昌三中高76级毕业,又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专科毕业,1976年参加工作,在工作中,成绩显著,各方面表现好,曾被评为县区先进教师,从2003年起,担任荣昌县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郑梦梅(孙女,梦玫、应可)1986年农历8月25日(阳历9月28日)出生在荣昌保健院妇产科。下午申时,因三儿和儿媳无力照料,从小就送回老家由我和家群抚养。五岁多就开始读小学,四年级时就转学到隆昌大北街小学,毕业后考入隆昌二中初中部,此期间加入中国共青团,这段时间都住在女儿郑荃家。女儿很有爱心,视如亲女,和我们共同抚养教育成人。初中毕业后考入隆昌师范五年制英语班(内江师院代培),入校后第一学期就任团支部书记及英语科代表。孙女为人忠诚老实、和蔼待人、能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克己奉公、友爱同学同辈、尊敬师长,深得同学的爱护,老师的信任。2006年毕业,在渔箭中学教初中一年级英语,2007年8月考聘为隆昌县全民所有制的小学教师。</p><p class="ql-block">郑雅(小孙女,应来)1987年农历6月23日(阳历8月17日)出生在荣昌保健院妇产科上午卯时,小学在荣昌双河镇中心学校后转入荣昌玉屏街小学毕业后,考入荣昌中学初中、高中毕业,读书期间都是班干部,共青团员。2006年改入北京师范大学物流专业学习(在珠海分校)学习两年后到北京本都学习现是大三学生,是物理科代表,普通话培训辅导员。</p><p class="ql-block">郑文永(弟,父亲的养子)1944年出生于荣昌荣隆乡周家。他是大姑(郑士琼)和大姑爷(周先荣)的独生儿子(排列第二)。解放后,因周家十分困难,加之姑父早故,在特困难的情况下,大姑就把他抱回娘家,目的是希望娘家的兄弟们把他培养成人。他原名叫周墨池,后改名为郑文永。当时,他是抱给我父亲的,因父亲是长房,但父亲未工作,很难培养,就把他交给四叔四婶。从初中起他就到隆昌二中和四叔四婶一起生活。初中毕业考上隆师校。文永酷爱学习,品行又好,可是品学兼优,升普高上大学是绝对没有题的。不幸当时,文教局个别领导的极“左”思想,加之,她丈夫是县委书记,在文教系统,一手遮天,她认为文永不是四叔四婶的亲生子,以家成份不好(小地主,实际是错划的)和他一个耳朵失聋(小时候洗澡进水患中耳炎,医治无效)为由,不准升普高,而录取在隆昌师范。隆师毕业,又以同样理由,不予以分配工作。只好四叔私人介绍他到云顶乡,界市乡夏布社作会计工作,后又进城在油篓社工作。因“文革”外出串连,染上肝炎,并发展为肝腹水,刚40岁,病逝于隆昌县人民医院,葬于荣昌六妹家旁边。临死时他说:“今生未报三位老人(大姑生他,四叔四婶养他)的养育之恩。”实际上文永是极“左”路线的牺牲品,多心痛,多可惜啊!</p><p class="ql-block">唐贤玉(弟媳)1953年出生,父母早故,是孤儿。与文永结婚后,先后在夏布社、藤椅社工作,2003年退休后,随女儿去重庆文理学院定居。</p><p class="ql-block">郑理(侄女,文永的独生女)共产党员。1979年出生后,初中、高中就读于隆昌一中。高三阶段,四叔四婶对她读书就开始帮助。大学考入西南农业大学。在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在华中农业大学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她很聪明,像她父亲一样很会读书,是双优生。这期间她的必需的学费,主要由浪宇和四婶供给。弟媳和她自己也打工,也挣些生活费,五叔五婶也有小帮助,能够敷用,顺利学成。研究生毕业后,应聘到重庆文理学院任教、省级普通话测试员。2007年评为优秀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谢让金(侄女婿)1978年在隆昌双风镇出生。因品学兼优,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在西南大学科研所工作。现在是西农的在读研究生,2007年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让他连续攻读博士,是一位好青年。</p><p class="ql-block">郑士伸(二叔)据说只读过私塾,学了不少古文,他的书法特好,曾任国民政府庆符县文书多年,后因肺结核病回家,病故于家中,时年只有38岁,葬于渔箭祖坟山上。</p><p class="ql-block">吕如霜(二婶)出生于荣隆乡凉灰垭一个贫农家。二叔早逝后,家中生活困难到粗粮都日不饱腹的程度,她坚决要改嫁。当时同宗的老人们劝她“辛苦点,日子会好起来的”祖母也一再劝她:“几媳,你不要走,我们吃啥你也吃啥,等孩子长大,日子会好的”。她说:“娘,儿不是嫁汉,我是嫁饭。”一家人都哭了,希望她不要走。最终她丢下一个女儿(风仙),身怀一个遗腹子,哭着走了!嫁给五坡乡一个姓郑的男子,谁知此人竟与儿子同辈的,从此她就回到贫困的娘家,直到去逝。其遗腹子就由我祖母和母亲带回,养大成人。他就是我的弟弟郑文华。</p><p class="ql-block">郑风仙(我的妹妹,二叔的长女文华的同胞姐姐)小学文化程度,50年出嫁,与石碾乡柏林寺水库的肖慈富为妻,在家务农。因脑病去逝。肖慈富是贵州的铁路工人,他们育有三个儿子:肖祥哲、肖祥光、肖祥宾。肖于2007年病故于贵阳铁路局家中。</p><p class="ql-block">郑文华(弟弟,二叔的独生儿子)1939年出生于渔箭老房子,小学文化,从事务农,于1999年8月(农历七月初一)病故在家中,葬于祖坟上。</p><p class="ql-block">谢清容(弟媳)1949年农历2月28日出生在油房乡家中。娘家十分贫困。文华弟去逝后,她一直寡居,独身一人在家务农,不依赖三个儿子,自力更生的精神令人佩服。</p><p class="ql-block">郑明友(侄,文华的儿子),1968年12月2日出生在渔箭老房子家中,初中文化。现在隆昌二中玻璃厂,是磨制工。夫妇二人以工资为生,温饱没问题。</p><p class="ql-block">李玲(侄媳)1969年7月21日出生在隆昌五坡乡家中,初中文化程度。现在隆昌二中玻璃厂当辅助工人。</p><p class="ql-block">郑发(侄孙,字应武)现在是隆昌中心街小学六年级学生。</p><p class="ql-block">郑云(二侄儿,文华的儿子)1972年2月7日出生于渔箭老房子家中,小学文化。现在是隆昌二中玻璃厂吹制工。</p><p class="ql-block">杨邦聪(侄媳)1972年3月19日出生在隆昌太平乡麻柳湾家中。初中文化,现在是隆昌二中玻璃厂辅助工人。郑珺(侄孙女,字应璐)隆昌大北街小学六年级学生。郑宇(三侄儿子,文华的儿子)1978年8月出生于渔箭老房子。小学文化程度。未婚。现在在隆昌二中玻璃厂作辅助工。</p><p class="ql-block">郑士琼(我的大姑,小名“小素”),1920年10月18日出生在渔箭老房子,小学文化程度,出嫁到荣昌荣隆乡周家花房子周光荣为妻。周家原是中农,曾对我家有很大帮助。他家原本是中农,后被人陷害划为“破产小地主”。大姑一生辛苦劳累,是一位贤妻良母。生育有七个子女:大女周顺华、二儿周墨池、三女周明华、五女周清华、六女周顺英和七女周顺琴。四子早亡。姑父早逝,大姑要把几个子女拉扯大,实在不容易,所以从小把唯一的一个儿子抱回娘家,就可想而知了。</p><p class="ql-block">周先荣(大姑父)一直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为人诚恳热情。1960年灾荒年代病故,葬于周家花房子附近。</p><p class="ql-block">郑士俊(我的二姑)1922年出生在渔箭老房子。初中文化程度,出嫁在荣昌龙集乡冯家。后作小学教师。为人忠厚老实。1960年自然灾害时,因饥饿昏晕,放学回家,同姑父一道跌于坡坎下而死,冯伯茂(二站父)一贯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与二姑一道跌死之后留下二女,大女冯健英、二女冯高菊,均由堂姑妈抚养成人。姐妹俩都嫁人成家,温饱没有问题。</p> <p class="ql-block">郑士伟(四叔)共产党员,1926年农历腊月初四出生于渔箭家老房子,渔箭小学毕业后,就读于隆昌中学初36班,后考入重庆广益中学高中部。因家中经济困难,无法供给上学,一学期后,转回隆昌一中高一班。毕业后,就是解放前两年,在顺河街小学任教(半职)。解放后,任油房街小学校长。1950年下期调川南文教部训练班学习一年结业。回隆昌后,参加了一系列运动的领导工作。1951年下期调隆昌初一中工作。由他代表人民政府接收几所有名的私立中学(含高中)正式命名为隆昌初一中。后办高中,改为隆昌二中(直到现在)。他接管私立中学,创办隆昌五中,振兴隆昌三中,“文革”后,整顿隆昌一中、后又开拓一中,和师生们艰苦奋斗,使隆昌一中成为全省的首批重点中学。在这些学校担任校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在此期间两次(两年)调省教育学院学习结业他从事教育的领导工作42年整。无论在哪所学校,不管过去的基础好坏,他都会把它办的有声有色、成绩突出。因为他把他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心里只装着他的老师和学生,装着全县的老百姓。他公而忘私、呕心沥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为隆昌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政工干部,无数次被评为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高级德育教师。</p><p class="ql-block">1980年退休后,以他为首的领导组织成立了“隆昌县中小学离退休协会”担任理事长。经多方面争取,由县财政每月给每位离退休人员10元活动经费(全年120元,全川仅此一县)。有了经费保证,就能开展各式各样的生动活泼、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老人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1999年8月,和四婶一道出国,在加拿大(妹妹家)、美国(弟弟家)住了半年。2000年元月返回。2000年2月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治疗无效,于2000年3月6日病故于华西医大脑外科,安葬在成都“风凰故园”贵区3号基地。一位隆昌人民称颂的、德高望众的教育家,一位忠诚奉献、公而无私的好领导,一位我们深深热爱敬佩的长辈(人们这样评他),就这样匆匆忙忙地驾鹤西去了!四叔:您几十年太辛苦了,您好好安息吧!我们会永远铭记您的。</p><p class="ql-block">张爱华(四婶)共产党员,1928年农历8月21日出生于资阳南津乡。1945年资阳县立女子师范校毕业,1948年冬内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1949年在资阳南津乡小学和内江一小工作。解放后任一小教导工作、工人夜校校长。此期间参加了土改。1951年调川南文教干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从1952年到1956年上期在内江二中任团委书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这几年中曾到内江市委宣传部作政治辅导员,成都英语训练班学习后到内江师范教语音(普通话)。这期间连年评为先进团干、优秀辅导员。</p><p class="ql-block">1956年5月与四叔结婚,由组织主动照顾,9月调隆昌二中工作。在这期间(1959年-1964年),在职读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函授本科毕业。1978年调隆昌一中工作。1986年首批评为高级语文、政治教师。1988年退休。在隆昌二中工作20多年,就任20多年工会主席、教研组长、政治学习辅导员、工人夜校校长(100多人)、教工团支部书记,调隆昌一中后,任教研组长、高中部党支部书记。在这两校,连年评为市、县先进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各种荣誉在身,她从不骄傲,始终勤奋工作。深得师生好评和爱戴。四婶的确是一位德高望众的优秀教师。</p><p class="ql-block">她孝敬祖母,看重我父亲,对农村的大姑二姑尽力照顾,对晚辈们有爱心,无论晚辈们的婚姻、升学、就业都尽力帮助。由于四叔长期担任领导工作,无暇照顾家庭,她是里里外外一把手,非常辛苦、操劳,但她的为人处事,深得家人的敬爱和佩服,她对郑家很有感情,无论长辈或晚辈都深深地爱她!</p><p class="ql-block">郑雪燕(妹妹)1958年5月6日出生于隆昌县人民医院,小学就读于大北街小学,初中、高中时在隆昌一中学习,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一年半。1977年恢复高考,首批考入华西医科大学(当时是四川医学院),毕业后因成绩优异(按成绩留校)留校工作。工作期间就读华西医大血液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国际医学学者奖金,(经过考试,亚洲只录取她一人)实属难得。前往美国芝加哥学习“医学教育”一年,获结业证书。1980年到在国内是副教授,主任医师。在美国被评为客座副教授。1986年定居加拿大温哥华,在加拿大任副研究员。在中国、美国、加拿大都有无数篇有创新和科研价值的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多次参加国际研讨会,在会上发言,均获得好评。2004-2006年参加加拿大国家考试,考上医生,在指定的医院学习和工作两年,又经过考试,正是获取医生执照,从2006年6月起,正式作为加拿大的医生,工作至今。</p><p class="ql-block">肖川(妹夫)共产党员,1957年10月21日出生,华中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四川省省医院工作,任设备处处长、基建办公室主任。第一院长助理。1999年元月到加拿大温哥华,2000年上期考上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现在温哥华总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处工作,是工程师。他是一位很可信赖、很能干、工作十分出色的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肖寒(外甥)1989年2月22日上午9时出生在成都华西医科大学妇产科,随父母定居加拿大温哥华,小学、中学都在温哥华上,现己考入UBE大学理科就读。</p><p class="ql-block">郑浪宇(弟弟)共产党员,1960年7月10日在隆昌出生。隆昌一中高78级毕业考入西南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时并获学士学位。以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条件,分配到成都铁路局组织部工作,这是很不容易的事。1984年7月参加中国铁道部高级党校理论班学习结业。2002年11月-2003年2月参加清华大学铁道部公司治理和资木运作高级研修班学习结业。1989年评为经济师,1996年评为高级经济师。从1983年分配到成都铁路局,先后在政治干部部、组织部等部门工作。从1988年起从事经营管理工作。</p><p class="ql-block">我弟弟为人处事正直、善良又宽厚,是一个很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聪慧、能干、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去实践,工作学习双优。在没有任何人事关系的条件下,凭借领导的看重,相信和依靠自己的力量,从无到有地开创和组建并管理成铁下属的几个公司,先后担任“四川华铁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法人代表、董事长等职务。他有开拓进取、敢想敢为精神,又有忘我的全心全意的工作态度,还有廉洁奉公的品德。他的公司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一般到先进,注入了他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用了多少智慧,但让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奉献的价值、人生的真谛。他被评为全国优秀先进工作者、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我为郑家有这样优秀的后代,我有这种优秀的弟弟感到骄傲、自豪。</p><p class="ql-block">赵玉华(弟媳)1962年5月20日出生。小学就读成都市铁路四小:初高中就读于铁路局一中。1979年考入西南交大电机系,198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分配到西安铁路局运输学校任教,后调西南交大监理所工作至今。在任教上,表现出色,曾获教学奖:工作上能干、肯干,深得领导和群众好评。在家庭中,对四婶有孝心:对浪宇弟关心;对巧儿有爱心,是一位贤妻良母!</p><p class="ql-block">郑巧(侄女)1989年7月4日出生于成都市外国语学校妇产科。小学就读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有名的学校),中学就读于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06年到加拿大温哥华继续读高中,2008年将上大学。在温哥华住雪燕家中,由他们管理一切事情。</p><p class="ql-block">赵星星(侄儿)1991年12月9日出生。小学就读于成都市青羊北路小学。初中就读于成都美视国际学校。2007年升高中时成绩好,仍考入原校就读。</p><p class="ql-block">郑燕里(弟弟)1963年8月15日上午9时出生在隆昌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小学就读于大北街小学和中心街小学。初中、高中就读于隆昌一中。初中读了两年,高中读了一学期,1978年跳级考入四川大学数学系。他特别聪明、智商很高,在川大成绩也特别突出。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并同时考上留美公费学生。1983年到美国攻读学位,1990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州数学博士学位。随即在大学任教,评为教授。曾任明尼苏达州大学中国学生联谊会主席、会刊编辑、美中友协明州分会会长、中美贸易咨询家。多年来经营美国AEI国际实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进出口贸易和房地产管理。</p><p class="ql-block">安白蒂(弟媳)美国人。1962年7月24日出生。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她是千分之一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她的毕业典礼是单独为她举行的。后又在密西根大学读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明尼苏达州大学及其他大学、中学的汉语教授。她虽然是美国人,但她对中国的文化(包括一些好习惯)非常热爱,与我燕里弟是同学相知而结婚成家的。</p><p class="ql-block">郑明秀(侄女)1996年9月11日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现读小学。学习成绩特别优异,游泳已选到州一级比赛,是一个非常聪明、活泼、漂亮、全面发展的小姑娘。</p><p class="ql-block">郑明瀚(侄儿)1998年元月26日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他的长像不像混血儿,像纯粹的中国人。聪明、学习好、很朴实可爱。他是四叔的长孙,非常宠爱他。</p><p class="ql-block">郑明楠(侄儿)2002年12月17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从小就教他说通话,说得很标准。长得很帅,也相当聪明、可爱。</p><p class="ql-block">郑士杰(五叔)共产党员,1929年农历10月25日出生于隆昌乡,在渔箭小学,隆昌中学读书时,成绩都是班上稳稳的第一名.1950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中城镇、双风等小学任教,富顺师范任教导主任。由于读书时有名气,工作又好,所以1952年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修科学习毕业。1953年调四川教育厅中教科工作。1955年5月以来先后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文教办公室、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高等教育局、省教育委员会、省教育厅工作,副处级干部(副处长),正处级调研员。多年来,从事普教、高教、成教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工作。1990年退休,被省教委返聘,到1996年才完全退休,在家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我五叔工作学习都特别突出,隆昌仅有一个名额保送到北师大学习,他当之无愧地选送了。毕业后,又能顺利地分配到省一级教育单位工作,实属不易。工作中,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任劳任怨,深得领导群众好评,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他是我们郑家优秀的后代,也是我们晚辈们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张胜强(五婶)1934年农历3月10日在富顺城出生。1958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在成都师范专科学校、成都市教育局教研室工作。以后长期在成都市锦江中学工作,教语文、任教研组长,评为高级教师。1990年退休后又返聘回原校工作两年。199年由成都市中山学校(院)聘为(职高)语文教师,直到2000年才完全退休在家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张俊峰(妹妹)共产党员,1959年11月5日出生于富顺县城1988年7月四川大学物理系(应用物理专业)毕业。1978年参加工作以来,在成都科技大学物理系、四川联合大学物理系、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任试验员、试验师、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担任大学实验物理课程的教学工作。</p><p class="ql-block">郝小玉(妹夫)共产党员,1955年出生于重庆市。1982年9月西安公路学院(今为长安大学)汽车运输专业毕业,并获学士学位。1982年工作以来,在四川煤炭厅、四川省产品质量检查监督厅(院)、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工作,任科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所长、副院长,至今仍为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p><p class="ql-block">郝明嘉(女)共青团员,1988年出生于成都市。2006年考入四川大学新闻系读书。</p><p class="ql-block">郑东黎(弟弟)1963年4月5日出生于成都市。1984年7月四川工业学院(今为西华大学)水机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1984年7月在四川省农机研究所(院)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其间公派到日本进修考察三年。从1996年至今,在成都市海外旅游公司特种旅游部工作,担任部长。</p><p class="ql-block">杨玲(弟媳)共产党员,1966年出生于成都市。1995年成都市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先后在成都市八中、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省文化产业职业技术学院任干事、科员和副处长。</p><p class="ql-block">郑丹阳(侄)1994年6月6日出生于成都市。2006年至今在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读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