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故事,你的未来

一中风采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会一中2025届高考学科尖子生学习经验分享(三)</b></h1> 在刚刚落幕的 2025 年高考中,我校学子再创辉煌,多位同学以优异的学科成绩脱颖而出,成为了校园里的闪耀之星。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学科达人的天地,倾听他们对学科的独到理解,揭秘他们的专项突破方法,汲取深耕学科的智慧。这些不仅是他们钻研学科的珍贵经验,更是我校注重学科特色培养、激发学生潜能的有力证明,也将为备战高考的学弟学妹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化学尖子:罗莅</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罗莅同学与化学余丽英老师合影</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习心得</b></h1> 化学是我热爱的学科,满分背后,我认为动手实验和深度理解是关键。分享几点具体心得:<br> <b> 1. 实验是理解的金钥匙:我特别喜欢做实验。</b><br> 课堂上: 认真观察老师演示,弄清每个步骤的目的和现象背后的原理。有条件时: 积极参与分组实验,亲手操作、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即使没有实验条件,也要在脑中“做实验”:看书或做题时,想象物质混合、反应发生的过程和现象。这能极大加深对概念(如离子反应、化学平衡移动、官能团性质)和规律的理解,让知识“活”起来。<br> <b> 2. 吃透课本,夯实基础: 课本是根基!反复研读,尤其关注。</b><div> 基本概念和理论: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化学键、平衡原理、电解质溶液等,务必清晰准确。方程式与反应规律: 不仅要会写,更要理解反应条件、现象、本质(如复分解、氧化还原)。总结常见物质(金属、非金属、有机物)的性质和转化关系(“价类二维图”很有用)。实验原理与操作: 教材实验的目的、步骤、关键操作、注意事项、误差分析必须烂熟于心。<br> <b>3. 精练真题,总结套路。</b><br> 真题导向:深入研究近5年高考真题,感受命题风格、重点和难度。明白常考什么(如实验探究、工艺流程、反应原理综合、有机合成)。<br> 分题型突破: <br> 选择题: 注重细节(如化学用语、概念辨析)、排除法。<br> 实验题:紧扣实验目的,分析装置作用,规范表述现象和结论,重视安全与误差。<br> 原理题: 熟练运用平衡常数K、速率方程、电化学公式,注意逻辑推理和计算规范。<br> 流程/有机题: 关注信息提取与迁移,利用已知反应规律推断。<br> 建立错题档案: 记录错题、错误原因(审题不清?概念模糊?计算失误?)、正确思路及涉及知识点。定期回顾,避免再犯。<br> <b>4. 满分经验小贴士:</b><br> 审题务必慢而细: 圈划关键词(如“正确/错误”、“一定/可能”、“过量/少量”)、数据、条件。化学题信息量大,漏看一点可能全错。<br> 书写规范清晰:化学式、方程式、专有名词、计算步骤、单位都要规范,避免笔误失分。<br> 计算严谨保准确:注意有效数字,用好计算器,关键步骤写在卷面。<br> 难题敢于拆解: 综合题往往由多个小问题组成,一步步解决,能拿的分绝不丢。<br> <b>总结:</b><br> 化学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能点燃兴趣。核心是理解反应本质,构建知识网络,精练真题反思错题,注重细节规范。保持好奇心,享受探究物质变化的乐趣,你也能在化学世界里游刃有余!<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地理尖子:汤宇斌</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汤宇斌同学与地理冯佩珠老师合影</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习心得</b></h1><div> 地理知识点繁杂,学习需注重方法与积累。课堂上要紧跟老师节奏,及时记录重点,对概念形成初步认知;课后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查漏补缺,为后续学习筑牢基础。遇到疑难问题要主动请教老师,切勿因羞怯错失解惑机会。<br> 记忆知识应灵活变通,可结合地理现象或分板块记忆,比死记硬背更高效,也能在解题时快速调用知识。<br> 解题有技巧:选择题要紧扣题干信息,避免主观臆断,二选一时反复研读材料细节;材料题先明确问题,再带着问题读材料,圈画关键信息,作答时分点、写满(不超区域),尽可能覆盖得分点,多写不扣分但少写必失分。人文地理题要关注对人类活动、健康的影响,体现人文关怀;形成过程类题目需构建逻辑链,准确使用地理术语。<br> 每日可安排约40分钟学地理:15分钟完成作业,25分钟查漏补缺、刷题巩固,培养题感与答题技巧,时长可灵活调整。<br> 考试心态很重要:成绩不理想者,要明白平时考试都是演练,应借此查漏补缺,向优秀同学请教方法,坚信能触底反弹;成绩优异者,需保持谦虚,瞄准更高目标,减少非智力失分,借好胜心持续进步。<br> 备考建议提前7 - 21天:多做题保持题感,尤其是选择题;大题要完整作答并订正,学习答案的术语与逻辑,有余力者可构建答题逻辑链、积累术语。基础薄弱者早复习,重点记概念和术语,保证选择题得分,大题尽量作答不空白。<br> 地理学习非一蹴而就,需平日重基础、考场沉着冷静,以积极、谦虚、踏实的态度求学,方能不断进步,取得佳绩。<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政治尖子:林曼</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林曼同学与政治庾洁英老师合影</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习心得</b></h1> 每天花15分钟看书、背诵。制定详细计划,循环背诵。了解知识点在试题中的呈现方式,精准联系材料与课本。<br> 准备活页本。记录知识清单、思维导图、答题术语和答题模板,其次记录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及其修正,较为陌生的正确选项也要记录。<br> 积极扩展课外时事,增加时事术语积累。(一般在经济题/国际题效果比较显著)<br> <b> 应试技巧:</b><br> 推荐的考试时间分配:选择20分钟,大题几分的题就用几分钟去答。推荐的答题顺序(大题):先哲学、逻辑,再法律、文化,最后国际、政治、经济。(不要错位答题)<br> <b> 备考策略:</b><br> 一般老师会整理知识清单,最好结合自身情况再整理出新的知识清单(平时做题先不看书本罗列出知识点,再看课本验证,最后完成题目),书本中的小字、链接部分也要重视,多读,最好也背下来。(如果背不下来,也可以多做题,多用几次就有印象,但是一般不推荐)<br> 如果时间充裕,且希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可以自己出题。如果临近高考,则重视做高考真题,可以不用详细作答,但一定要写关键词。做完题后看选择题的选项怎么改才正确,积累到活页本,积累大题的答题术语,总结答题模板。平时重视看书,考试前一个星期则重视看活页本上的笔记。<br> 列举每本书重点(仅本人意见):<br> 必修一:一般不考大题,多看几次即可。<br> 必修二:考试难点,书本、试题答案的术语、时事中的术语都要重视,在充分的知识积累基础上会考验联想能力。<br> 必修三:主要是背诵,也需要积累试题中的术语。依法治国板块比较难。<br> 必修四:理解性背诵。且要重视背目录,很考验知识范围的记忆。<br> 选必一:背万金油答案基础上,根据材料联系课本术语。<br> 选必二:很细节,小字、链接都会考,不太需要背诵,但要注意记忆与时间相关内容。<br> 选必三:逻辑思维要理解,而且可能会考较偏的概念,但是如果考推理类较简单,不太需要背诵,只要理解。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会考小切口,要背诵,而且要注意知识范围(与必修四相似)。<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生物尖子:何炯业</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何炯业同学与生物刘锦昌老师合影</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习心得</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size: 17px;"> 一、笔记系统:构建“生命网络”</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7px;"><b> 1. 三色图谱笔记法</b></span></h1> 黑色笔:记录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点(如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 <br> 红色笔:标注过程关联("H₂O光解→e⁻传递→ATP合成")以及进阶知识点及易错常考知识点 <br> 蓝色笔:链接现实应用("大棚种植补红光提高产量")补充图表以及课外或偏难怪知识点。 <br> 案例:遗传定律笔记页右侧留1/4空白,粘贴经典系谱图并标注"突破口特征"(如隔代遗传必标♂) <br><b> 2.错题透析本 </b><br> 原题切片:实验组缺少空白对照;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错误<div> 思维盲区:忽视变量控制原则; 混淆营养级同化量/摄入量</div><div> 生物模型还原:绘制"三线表"模板; 构建食物链能量金字塔<br><b> 二、实操突破术 </b><br> <b> 1.信息题"三维解构法" </b><br> A[题干关键词圈阅] --> B[转化为生物学术语] <br> B --> C[定位教材知识模块] <br> C --> D[套用标准答题逻辑链] <br> ``` <br> 例:见"反馈调节"立即联想"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模型<br> <b>2. 遗传题"五步破壁术" </b><br> ① 判显隐(看系谱突变体)→ ② 定基因(伴性/常染)→ ③ 写基因型(特殊个体优先)→ ④ 画棋盘格 → ⑤ 验概率 <br><b> 三、心态稳压策略 </b><br> <b>1. 考前焦虑转化 </b><br> 将紧张感具象为"神经递质传递":在草稿纸画突触结构图,暗示"焦虑激素正被酶分解",分散注意力 <br> 建立"生物钟调节公式":考前7天合理安排复习(上午9-11点攻坚计算题,下午3-5点记忆概念) <br><b> 2. 考场应急方案 </b><br> 遇陌生题型默念:"新情境必藏旧知识",立即搜索题干关键词的教材原型(如"植物激素"→生长素两重性) <br> 实验设计题卡壳时,强制套用万能框架: <br> 分组原则(等量/随机)→ 变量控制(自变量操作+因变量检测)→ 预期结论(支持/反对假设)<br> <b> 终极秘籍:</b><br> “生物高分不在死记硬背,而在建立知识超链接。当我将胰岛素调节机制与糖尿病治疗新闻关联,把减数分裂过程想象成染色体舞蹈——那些曾令人窒息的考点,突然都有了呼吸的频率。最终让我逆袭的,不是熬夜刷题,而是用生物思维重新理解了生命'本身。”<br></div> <b>拍摄:钟丽清、郑贝芬、丁英英<br><br>编辑:林玉合、彭爱玲<br><br>一审:吕翠香、张淑平<br><br>二审:高柏均<br><br>三审:谭琼念</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