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的6月26日,我们今天的行动计划是两个地方。一是寻找元好问终老的地方石家庄的获鹿,一是去石家庄的德明古镇继续寻找元好问在此的活动足迹。</p>  <p class="ql-block">从石家庄市区到获鹿(现在是鹿泉区白鹿泉村)大约是21公里,路比较好走。</p><p class="ql-block">我们为什么要去河北获鹿呢?</p><p class="ql-block">我们出行之前所做的路线规划时大量文献资料记载元好问去世在河北获鹿的白鹿泉。</p>  <p class="ql-block">文献记载是真有一个白鹿泉村的吗?</p><p class="ql-block">古时候的获鹿县就是现在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鹿泉区,我们导航去寻找鹿泉区的白鹿村。</span></p>  <p class="ql-block">鹿泉区 是 河北省 石家庄市 的市辖区,位于河北省中南部,东距石家庄市区15公里,总面积613平方千米,南北最长处42.5公里,东西最宽处21.5公里,呈月牙状与省会毗邻。</p>  <p class="ql-block">鹿泉区原名 鹿泉县 ,始置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因“韩信射鹿得泉”的传说得名。唐天宝十五载(756年)因避讳改为 获鹿县 , 金元时期 曾设镇宁州,明清恢复县级建制,1994年撤县设市,2014年撤市设区。</p>  <p class="ql-block">人口约59.25万人,面积约613平方公里,GDP290亿,重点发展工业、服务业及现代农业。</p>  <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来的白鹿泉村是鹿泉区的小山村,人口不足<span style="font-size:18px;">456人,耕地478亩。</span> 是 鹿泉区 白鹿泉乡 下辖的行政村,位于太行山东麓的 长寿山 区域,距鹿泉城区约5公里。该村由原白家窑村名更名而来,因 汉代 韩信 射鹿得泉的传说得名。</p>  <p class="ql-block">民间流传的故事是这样的。在汉代有一位悍将叫韩信,带兵打战来到这里,全军将士因没有水源口渴难忍,于是乎韩信派一将领立即去找水源,结果没有找到,此时急得韩信火冒三丈,就把这位没有找到水源的将士给杀啦!</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又派一位将领去立即找水源,结果左等右等不回来,韩信便趴在桌子上睡着啦!梦见这位将领告诉他找到水源啦韩信大喜。</p>  <p class="ql-block">当梦醒之后只见一只白鹿来到他身边见到韩信就跑,此时的韩信立即上马追赶白鹿,而白鹿看到韩信在追它就越跑的快啦,说时迟那时快韩信拉开弓箭一箭射中了那只白鹿。</p>  <p class="ql-block">韩信下马拔箭,此时一股甘泉喷涌而出。这就是白鹿泉的神话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到的就是始建于唐代的泉神祠。</p>  <p class="ql-block">这是祠堂立的石碑,记载着此祠堂是唐开元二十四年所建。</p>  <p class="ql-block">看上去这个祠堂是在原来基础上重新翻建的,由于农村极少数村民素质不够自觉村委会疏于管理一家做路摊的农户把它给占啦,而且非常零乱不卫生,大煞风景。</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后续的一种盲区,村民应该趁美丽乡村建设来转变提高素质,维护和管理好这些来之不易的公共设施,创建一个持之以恒的美丽乡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达到产业与文旅融合提高村民收入。</p>  <p class="ql-block">这几年在党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引领下,乡村建设主要围绕四个创新展开工作既产业融合、生态保护、治理模式和城乡统筹四个方面:其中产业融合创新,就是通过现成的农村文化资源高度融合旅游、文化等产业,创建文化旅游,发展红色旅游、推广生态旅游等,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来提高农村集体和村民的经济收入。</p>  <p class="ql-block">我感觉白鹿泉村整体美丽乡村建设搞的不错,值得我们去学习。</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泉神祠参观结束后过太平桥就来到了白鹿泉文化广场。它在长寿山的脚下白鹿泉遗迹的断崖石壁上凿刻了一面长大约29米高3米的石刻<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化墙。文化墙</span>雄伟大气,其中主要章节是介绍金元好问的事迹,其中有元好问的一首诗引起我们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鹿泉新居二十四韵</p><p class="ql-block">土门西边井陉渡,野日荒荒下汀树。榆关石岭都几程,客梦往往迷归路。</p><p class="ql-block">尘埃风雨半生过,尽著筋骸支世故。宁州假馆又两年,未保东来不西去。</p><p class="ql-block">山城百家家有山,觌面呈山谁一顾。卖书买得吕氏园,不谓全山举相付。</p><p class="ql-block">北崖老作土灰色,拥肿形模一夸父。娟娟正有小峨眉,却立不容亲杖屦。</p><p class="ql-block">就中抱犊尤峭拔,望见韩山即攀附。韩王砦头四望阔,全赵米如才数聚。</p><p class="ql-block">眼中麾盖天上来,泜水鼓旗纷偃仆。汉家威灵万万古,石子连冈犹虎距。</p><p class="ql-block">夏秋众壑会鹿泉,浩浩湍声泻馀怒。西南诸峰不知数,荡海鲲䲔尻背露。</p><p class="ql-block">霏烟空翠有无中,百态阴晴变朝暮。灵岩龙泉曾一到,独欠封龙展衰步。</p><p class="ql-block">学仙不爱徐童花,李相书龛心所慕。平生怀抱向山尽,老气崔嵬如有助。</p><p class="ql-block">岩居枯寂朝市喧,喧寂两閒差有趣。得行固愿留不恶,流坎且当随所遇。</p><p class="ql-block">何曾万钱何用许,方丈有山容下箸。管城初无食肉相,黄帽非供折腰具。</p><p class="ql-block">明年高筑野史亭,天已安排看山处。多惭不及谢宣城,标出敬亭天一柱。</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p><p class="ql-block">从土门西边渡过井陉河,夕阳的余晖洒在水边的树木上。榆关(平定)石岭(太原与忻州交界的地方)相隔不知多少路程,客居他乡的梦常常迷失归途。在尘世的风雨中度过半生,尽心尽力地支撑着世间的事务。在宁州(指的是当时的西宁州,即现在的河北鹿泉。)借住又过了两年,还不敢确定是向东还是向西去。就是回老家忻州还是留在鹿泉。</p>  <p class="ql-block">山城中家家户户都有山相伴,面对着山却无人去欣赏。卖了书买下了吕氏的园子,没想到整个山都随之交付。北边的山崖古老呈土灰色,形状臃肿像一个夸父。山上有秀丽的小山峰,却不愿让人靠近拄杖攀登。其中抱犊山最为陡峭险峻,望见韩山就想攀附上去。在韩王寨头眺望四周,全赵的粮食好像才聚集了一点。</p>  <p class="ql-block">汉朝的威严万古长存,石子连绵的山冈像老虎蹲伏。夏秋时节众多山谷的水汇聚到鹿泉,浩浩的湍流声宣泄着余怒。西南的山峰数也数不清,像鲲鲸的脊背露出海面。烟雾缭绕的翠绿山峦若有若无,各种阴晴变化在早晚之间。灵岩、龙泉两寺曾去过一次,只可惜没去封龙山游览。学仙不贪恋徐童花,只羡慕李相的书龛。平生的抱负在山中都已尽显,老气横秋的样子好像有山助威。住在山中清静,与喧嚣的市井相比,清静和喧闹之间各有乐趣。能走当然好,留着也不错,坎坷的命运就随它去吧。哪曾想过要万钱的财富,方丈大的地方有山就可以下筷。管城(笔)本来没有吃肉的相,黄帽(平民)不是用来折腰的工具。明年要高筑野史亭,上天已经安排好了看山的地方。惭愧自己比不上谢宣城(指南朝齐诗人谢朓),不能像他那样标出敬亭山为天一柱</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鹿泉新居二十四韵》创作于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这一年,63岁的元好问一家子已经在白鹿泉西土门村住了两年时间啦。他用自己的卖书钱购得吕氏庄园,取名“鹿泉新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并于次年在此建了一个专门供他读书撰写《中州集》的野史亭。(这只是河北当地的一种说法值得商榷)</p>  <p class="ql-block">老年时候的他时时刻刻都想着回老家忻州,而由于年龄身体收入等客观条件的局限而放弃了这种念头,不过在这里不仅躲避了繁华热闹的井市环境而且还能经常和李冶张德辉一起去封龙书院讲经论道也挺好的。</p>  <p class="ql-block">一代文宗元好问于1257年也就是在河北白鹿泉居住了七年的土门村吕家宅子元好问的《鹿泉新居》与世长辞享年68岁。</p>  <p class="ql-block">通过百度AI查询结果;</p><p class="ql-block">根据现有信息分析,元好问去世后归葬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去世时间与地点:元好问于1257年10月12日(元宪宗七年)病逝于河北 白鹿泉村 享年68岁。安葬于白鹿泉。三年后由他长子牵头(元好问的长子叫元拊。元好问去世时元拊担任奉直大夫、处州知州、兼管诸军奥鲁劝农事)与家人一起把元好问归葬于忻州韩岩村:现有信息未明确记载具体迁葬日期,但提到“辗转三百余里”的运输过程。结合金元时期交通条件推断,迁葬应发生在秋冬之际。</p><p class="ql-block">墓地现状:墓地位于韩岩村,现存“诗人元遗山之墓”碑及石翁仲等遗迹,碑文为弟子按其遗愿刻制。</p>  <p class="ql-block">那么元好问从1238年离开山东冠县一直到1257年在此期间他又到过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据资料记载元好问1238-1257年期间他的足迹应该是:</p><p class="ql-block">1238年,元好问一家离开冠县踏上返乡之路,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他一路探访故友、寻访旧地,直到1239年秋天才返回家乡忻州。</p><p class="ql-block">1245年:元好问在这一年九月游览了平定的冠山,当时山上的寺庙名为大觉寺,有高僧名宗圆。离开平定后,元好问取道皋州(今昔阳县)前往大名(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p><p class="ql-block">1252年:元好问在这一年初冬从真定来平定游览娘子关瀑布,写了一首长篇杂言古风《游承天镇悬泉》。</p><p class="ql-block">1254年:元好问在这一年抵达鹿泉(今石家庄鹿泉区),并在封龙山与张德辉、李冶一道讲学,并称“龙山三老”。</p>  <p class="ql-block">我们根据元好问的《鹿泉新居》诗中描写的地方名称走访了许多当地老者,其中一位妇女她告诉我们说她的娘家就是西土门村的,由于农业学大寨搞水利工程通往西土门的旧路已经不能通过小汽车啦,你们需要绕路,导航就可以。</p>  <p class="ql-block">我们按照导航沿着河北旅游公路一直前往土门村。</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就会到达长寿山景区。</p>  <p class="ql-block">根据导航我们还就是非常顺利地找到了元好问说的土门遗迹啦!</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在《鹿泉新居》诗中提到的土门,即土门关。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西南的东、西土门村之间,地处海螺山、抱犊山之间,是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是井陉古道的东部起点。战略要地十分明显。</p>  <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称井陉塞,是燕赵与秦晋之间的要道。</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称井陉口,是重要的军事关隘。</p><p class="ql-block">王莽时期:称井关。</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称土门关、土门口,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p><p class="ql-block">宋元明清时期:一直保持着重要的交通和军事地位,明清时期设有提督把守。</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华北平原通往山西、陕西的咽喉要道。秦始皇十八年,王翦出兵灭赵,就是由古道先攻占井陉口土门关。汉高帝三年,韩信、张耳东下井陉,擒成安君,即在此地。唐天宝年间,颜季明血战土门关,北宋宋太宗两过土门关,“中原大战”和“晋奉交战”也都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是山西、陕西从古驿道通往华北的必经之路,是重要的商贸通道,有“一京二卫,三通州,赶不上获鹿旱码头”之说,晋商在获鹿旱码头创建东西两处商会会馆,印证着其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名作《祭侄文稿》手迹中两次写到“土门”,此地是《祭侄文稿》故事的发祥地。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诗篇佳作,如杜甫的“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苏轼的“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等</p>  <p class="ql-block">白鹿泉距土门村的直线距离大概不过500米,人们说元好问当年买的就是土门村姓吕的宅基地。</p>  <p class="ql-block">那么土门村的吕姓老宅元好问的《鹿泉新居》究竟在哪里?需要我们辛苦的找找。非常可惜的是我们花老不少的时间最后也没有找到元好问《鹿泉新居》一点蛛丝马迹感到遗憾。</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今天上午寻迹元好问《鹿泉新居》的一个文旅探寻的过程,他究竟客死在哪里没有找到准确答案,你的感觉如何?</p><p class="ql-block">下一站德明古镇继续寻找元好问的遗迹,咱们德明古镇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