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韵河声,古渡遗光——黄沙古渡游览记

张顺彬

<p class="ql-block">  车窗外的风渐渐带上了沙的质感,远处的天际线开始变得模糊,金黄的色块在视野里铺展蔓延。当“黄沙古渡”的木牌坊在沙丘间若隐若现时,我知道,这里便是黄沙古渡,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境内的黄沙古渡,一处将黄河的雄浑、大漠的苍茫、湿地的灵秀与田园的静谧集合在一起的神秘境地。站在渡口的高台上极目远眺,沙丘如凝固的浪涛层层叠叠,黄河似流动的血脉蜿蜒东去,湿地的芦苇在风中轻轻摇曳,田园的绿意点缀其间,仿佛天地间最壮阔的画卷在此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沙海初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风过处隐见历史波纹</b></p><p class="ql-block"> 刚踏上渡口的土地,风便裹挟着沙粒扑面而来,在耳畔织就沙沙的絮语。脚下的沙丘柔软而温暖,每一步都陷下浅浅的脚印,又被随后而至的风悄悄抚平,仿佛大地不愿留下过客的痕迹。极目远眺,黄河如一条奔腾的黄丝带,在沙丘的臂弯里蜿蜒东去,南岸的湿地水草丰美,几羽水鸟掠过水面,划出轻盈的弧线,与北岸雄浑的大漠形成鲜明而和谐的对照。</p><p class="ql-block"> 沿着木栈道向渡口深处走去,沙的纹理在阳光下呈现出奇妙的层次。有的沙丘如凝固的波浪,保留着风的形状;有的则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仿佛时光的鹅卵石。导游说,这些沙丘每天都在风的作用下改变模样,却始终守着黄河的古老约定,千万年来未曾远离。我蹲下身,抓起一把黄沙,细沙从指缝间簌簌滑落,带着阳光的温度,指尖残留着细微的磨砂感——这是大漠最温柔的触碰,也是最坚韧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在一片相对平缓的沙地上,散落着几处残碑断碣,字迹早已被风沙侵蚀得模糊不清。向导指着其中一块稍显完整的石碑说,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戍边要塞,石碑上记载的正是当年守军渡黄河、守大漠的事迹。“你看这碑角的磨损痕迹”,他用手轻抚过石碑边缘,“不是人为破坏,是风砂打磨的结果,一年又一年,就像历史在轻轻擦拭记忆。”我忽然想起史书里关于黄河渡口的记载,那些商旅往来、兵戈铁马的场景,是否也曾被这样的风沙见证,又被这样的风沙掩埋?</p><p class="ql-block"> 转过一道沙梁,眼前豁然开朗。一片碧绿的湿地镶嵌在黄沙之中,芦苇在风中摇曳,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几只野鸭在水中嬉戏,全然不顾远处沙丘的雄浑。湿地边缘的木质观景台上,几位摄影爱好者正举着相机捕捉光影。我走到台前,看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而过,河面宽阔处水雾氤氲,仿佛能看见千年前的商船渡口、百代中的战马饮河。河风带着水汽扑面而来,与身后的沙风交汇,在脸颊上留下既湿润又干燥的奇妙触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古渡寻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浪花里传出岁月回响</b></p><p class="ql-block"> 走到黄河岸边,壮阔的景象瞬间攫住了心神。黄河水在这里似乎放慢了脚步,水流平稳却依旧带着磅礴的气势,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诉说着“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远处的河面上,几只羊皮筏子正随波逐流,筏子上游客的笑声顺着风飘过来,与浪花声交织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在古渡口遗址,我停下了脚步。牌上的图片还原了这里鼎盛时期的景象:岸边商船林立,驼队首尾相接,渡口上人流如织,旗幡在风中猎猎作响。岸边的老柳树下,几位老人正坐在小马扎上聊天,他们的皮肤被风沙和日光雕刻出深深的纹路,眼神却如黄河水般清澈。听老人说,康熙皇帝当年西巡时,正是从这里渡过黄河,渡口因此声名远扬。我想象着当年的盛况:御林军沿岸护卫,百姓跪迎两岸,黄河水载着龙旗飘摇的渡船缓缓前行,而岸边的沙丘沉默伫立。时光荏苒,如今旌旗早已散尽,只留下黄河依旧东流,黄沙依旧沉默,只是将这一幕刻进人们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不远处的月牙湖更是令人称奇。这片形似月牙的湖泊被沙丘环抱,湖水清澈见底,水草丰美,与周边的黄沙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传说昭君出塞和亲时,路过黄沙古渡时,曾在月牙湖边梳理秀发,湖水映出她的倩影,连风沙都为她停下了脚步。如今,月牙湖的水依旧清澈,湖边的芦苇依旧青青,仿佛还在等待那位美丽的女子再次归来。“黄沙不解女儿情,化作清湖照月明。千载琵琶声未断,随风犹绕月牙行。”站在湖边,看水中倒影与天上流云相映,听风过芦苇的沙沙声,我忽然明白,昭君留下的不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更是一种跨越千年的温柔与坚韧,这种力量让这片苍凉的土地有了别样的温情。</p><p class="ql-block"> 渡口的陈列馆里,珍藏着许多与古渡历史相关的文物。锈迹斑斑的铁锚、磨损的船桨、旧时的渡口账簿、戍边将士的兵器……每一件文物都带着时光的包浆。最让我驻足的是一幅清代的《黄沙古渡图》,画卷上详细描绘了渡口的布局:码头、驿站、兵营、商铺、驼队客栈一应俱全,黄河上商船、渡船往来穿梭,岸边的沙丘上还能看见放牧的牧民。画中的黄河比现在更为宽阔,水流也更为湍急,画师用浓墨重彩勾勒出的浪涛,仿佛至今仍在画卷上翻滚。</p><p class="ql-block"> “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古人笔下的古渡景象。老船工讲起羊皮筏子的故事。他指着墙角一张制作完成的羊皮筏说:“这手艺在我们家传了三代,一张筏子要用十三个羊皮囊,得选当年的公羊,鞣制的时候不能用化学药剂,全靠草木灰和植物油,这样才能在黄河水里泡上十年不漏水。”老人的手指在羊皮囊上轻轻敲打,发出沉闷的咚咚声,“当年没有机动船,往来黄河全靠这个,筏子轻,吃水浅,再急的滩也能过。”我看着那些紧紧捆绑在一起的羊皮囊,想象着它们载着人和货物,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起伏前行的模样,忽然懂得这看似简陋的工具里,藏着多少先民的智慧与勇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沙水之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体验中体悟刚柔并济</b></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阳光变得热烈起来,沙丘被晒得滚烫。我换上防滑鞋,加入了沙海冲浪的队伍。坐在越野车的副驾驶座上,司机师傅笑着说:“抓好扶手,咱们要乘风破浪了!”话音未落,车子便冲上了沙梁,在起伏的沙丘间穿梭。时而如冲上浪尖,视野豁然开阔,黄河与湿地尽收眼底;时而如跌入谷底,四周只剩下金黄的沙壁,耳边是风的呼啸和自己的惊呼。</p><p class="ql-block"> 在一处陡峭的沙坡前,车子停了下来。这里是滑沙的好去处,长长的滑道从沙坡顶端延伸到底部,几位游客正坐在滑沙板上呼啸而下。我抱着滑沙板爬到坡顶,沙丘顶端的风更大了,吹得人有些站立不稳。向下望去,沙坡如金色的瀑布倾泻而下,底部的人影变得小小的。深吸一口气,坐在滑沙板上轻轻一推,身体便随着沙板向下滑去。风声在耳边呼啸,沙粒飞溅在脸颊上,心跳随着下滑的速度不断加快,却在抵达底部的瞬间,化作满心的畅快与释然。</p><p class="ql-block"> 从沙坡下来,正好遇见一队骆驼从远处走来。骆驼的主人牵着缰绳,驼铃在风中叮当作响,与骆驼沉稳的脚步声形成奇妙的韵律。我选了一头毛色棕黄的骆驼,在主人的帮助下跨上驼峰间的鞍座。骆驼缓缓起身时,身体的晃动让我有些紧张,却在它迈开步伐后渐渐放松下来。骆驼的步伐沉稳而有节奏,每一步都踏得沙地沙沙作响,驼铃的声音清脆悦耳,在空旷的沙地上传得很远。</p><p class="ql-block"> 骑在骆驼背上看大漠,又是另一番景象。沙丘在视野里缓缓移动,黄河的流水声时远时近,阳光透过驼毛的缝隙洒下来,在沙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骆驼主人是位憨厚的本地大叔,他说自己祖辈都是放驼人,从爷爷那辈起就在这黄沙古渡往返。“以前是拉货,现在是拉游客”,他笑着说,“黄河没变,沙子没变,就是骑骆驼的人不一样了”。他指着远处的湿地说,那片水草丰美的地方,以前是渡口的补给站,商旅在这里歇脚,骆驼在这里饮水,“你看现在多好,鸟儿回来了,草也更绿了,沙子也不那么凶了”。</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期待的体验当属羊皮筏子。当我小心翼翼地踏上筏子时,脚下的羊皮囊微微晃动,黄河水的气息扑面而来,带着泥土的腥甜。筏子上的老艄公手持长篙,轻轻一点岸边的卵石,筏子便缓缓驶入河中。起初还有些紧张,紧紧抓着筏子边缘的木杆,生怕跌入水中。但很快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黄河水在筏子周围流淌,能清晰地看见水中翻滚的泥沙;岸边的沙丘在阳光下泛着金光,湿地的绿意如翡翠般镶嵌其间;远处的飞鸟时而贴近水面,时而冲上云霄。</p><p class="ql-block"> “看那边!”老艄公指着左岸的一处断崖,“那是天然形成的‘龙门’,以前商船过这里都要鸣号祈福。”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断崖如刀削斧凿,黄河水在此处形成一道小小的漩涡,水声也变得格外响亮。老艄公说,黄河在这一段最是“性子刚烈”,但过了这道龙门,水流就会变得温顺,就像大漠也有月牙湖这样的柔情之处。我忽然明白,这黄沙古渡的神奇之处,正在于这份刚柔并济——黄河的雄浑与湿地的温婉共存,大漠的苍茫与湖泊的灵动相依,就像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鲜活,在这里达成了最美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暮色归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余晖中下寄语岁月长情</b></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坐在黄河边的草地上,看着夕阳为沙丘和河水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远处的湿地里,归巢的水鸟成群结队地飞过,留下串串鸣叫声。田园里的炊烟袅袅升起,与天边的晚霞融为一体。这一刻,所有的喧嚣都已沉寂,只剩下沙的静谧、水的温柔、风的轻吟。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这里会让人如此沉醉,因为它既有大漠的雄浑壮阔,又有黄河的奔腾不息,既有湿地的灵秀清新,又有田园的宁静祥和,雄浑与柔情在此完美交融,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一位写生的老人正在画板上捕捉这暮色中的古渡。他的画笔下,黄河如一条金色的绸带,大漠的轮廓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柔和,月牙湖像一颗蓝宝石镶嵌在沙丘间。“我每年都要来这里写生”老人放下画笔,指着远方的地平线,“你看这黄河与大漠相接的地方,每天的景色都不一样,但那份雄浑又温柔的感觉,从来没变过。”他说年轻时曾在这里插队,那时候的渡口还很简陋,没有现在的旅游设施,却有着最原始的壮美,“现在开发了,来的人多了,但还好,守住了这份自然的本真。”</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繁星在天空中次第亮起,银河清晰可见,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那些遥远的星辰。黄河的涛声在夜色中更加清晰,像是大地的心跳,沉稳而有力。沙丘在月光下呈现出朦胧的轮廓,如同沉睡的巨兽。湿地里的虫鸣此起彼伏,与风声、水声交织成一首自然的夜曲暮色渐浓,风里带上了凉意。远处的沙丘上,最后一批骑骆驼的游客正缓缓归来,驼铃声在寂静的暮色中格外清晰。</p><p class="ql-block"> 忽然想起白天在陈列馆看到的一句话:“黄河不废,古渡永存。”是啊,黄河奔流不息,大漠默然相守,这里的每一粒沙、每一滴水,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也在孕育着新的希望。曾经的军事要塞、商旅渡口,如今成为人们亲近自然、回望历史的所在,变的是功能,不变的是黄河与大漠的相守,是那份雄浑与柔情交织的独特气质。</p> <p class="ql-block">  黄沙古渡,是历史的回响,是自然的馈赠,是雄浑与柔情的交响。而当我们真正走近它,触摸它,感受它,才能读懂那份跨越千年的坚守与温柔——就像黄河永远奔涌,大漠永远笼罩,在岁月的长河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不朽传奇。这次黄沙古渡之行,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里的沙韵河声、古渡遗光,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成为一段永远难忘的记忆。我期待着再次来到这里,在某个清晨或黄昏,看朝阳升起或落日熔金,听沙与水的私语,听历史与现在的共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