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爱堂

亮晶晶122160

<p class="ql-block">詹氏花园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旧为朱宅,又名“静中院”。1943年,著名实业家詹沛霖为长子詹家驹结婚购得此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詹氏后人多移居海外,詹氏花园一度散为民居。1986年,詹氏花园陆续回到詹氏后裔手中,詹家后裔出资修复并于2005年捐赠给苏州市社会福利院。詹沛霖有三子两女,为体现兄妹五人的亲情友爱与公益慈善大爱,将故宅定名为“五爱堂”。</p> 詹氏花园(清)五爱堂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园趣</p><p class="ql-block"> 每一座园林都是园主的精神家园。诗情画韵的园林景致与品位高雅的厅堂陈设是园主个人精神价值追求的外在表达。对于"心忧天下"、"济世经邦"的文人士大夫而言,宅园合一的园林空间不仅是理想的人居环境,更是传承儒家思想与家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当前,全社会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园亦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p> <p class="ql-block">花园“介圃”,空间虽窄,但园林建筑、花木、叠山、理水要素无一不足,山石远近、碧树参差,小桥横斜,半亭轻灵,让观众饱览园林之趣。</p> <p class="ql-block">苏州沧浪亭的一副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苏州为东南重镇,风物清嘉,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晋唐以降,文人雅士纷纷归隐江湖,寄情山水,营造"虽居城市而享山林之乐"的隐逸空间。明清时期,造园理论日臻完善,园林艺术达到顶峰。园主与匠师遵循"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理念,巧妙布置建筑、山池、花木等要素,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最终形成风格独特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几张照片展现了古时苏州沧浪亭的建造过程</p> 书箱(清) 古盆拓片 颐园图藏墨 <p class="ql-block">国林建筑斗拱</p><p class="ql-block"> 园林建筑斗拱由方形小木块"斗"与短横木"拱",通过精细的榫卯组合而成。早期如元代断梁殿斗拱,兼有结构与装饰作用,是柱、梁之间的垫托节点。晚期如拙政园塔影亭斗拱,则主要起装饰作用,丰富檐下节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国林木作装饰</p><p class="ql-block"> 计成《园冶》云"林园遵雅工精……触景生奇,合情生致"。园林木作装饰多取雅致、吉祥寓意。建筑门窗、栏杆、挂落、罩等构件多见梅花、汉瓶、如意、贝叶、海棠、葵花等图案以及表达"喜上眉梢"、"平安吉祥"、"吉庆有余"、"耕读济世"、"岁寒三友"主题等组合装饰。木质匾额、楹联则有升华主题、画龙点睛之妙,往往引人发思古之幽情,入文化之胜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舫又称旱船,为一种船形建筑,多选址水边,其建筑平面一般分前、中、后三段,且前半部常见三面临水,设平桥与岸相连,仿跳板之意。建筑造型与苏州画舫相似,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尾舱则多为便于眺望的二层楼阁。舫首正面多较为开敞,前舱、中舱的两侧多见矮墙上设连续长窗,而尾舱常以粉墙与前中舱形成虚实对比。拙政园香洲、怡园画舫斋属典型佳例,是园林中以建筑承载东海仙山、浮海槎行等文化主题的佳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野航,拙政园“香洲”西侧匾额</p> <p class="ql-block">通道内悬挂了多张苏州园林的照片,很精美</p> 网师园“月到风来亭” 网师园殿春簃 拙政园“海棠春坞” 西园寺湖心亭 “艺圃”芹庐小院 留园冠云峰 狮子林真趣亭 狮子林秋景 虎丘拥翠山庄 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内景 耦园黄石假山 退思园闹红一舸 网师园云窟 拙政园浮翠阁 拙政园“荷风四面亭” 留园框景 拙政园“小飞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