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4年5月25日带着神往,带着期盼,当我踏上莫斯科红场的那一刻,鞋底与那些被千万人摩挲过的玄武岩相遇时,我触到了俄罗斯历史的温度。这些来自十五世纪的石板,如同被岁月装订的书页,在克里姆林宫朱砂墙、圣瓦西里大教堂的糖果色穹顶与古姆百货新艺术主义立体的环抱中,铺展成一部立体的民族史诗。从 15 世纪起便是俄罗斯历史的舞台,每一道石缝里都蛰伏着沙皇加冕时的金粉、十月革命时的硝烟,以及胜利日阅兵式上落下的彩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广场中央,目光不自觉地投向克里姆林宫的方向。脑海中反复浮现的,是 1941 年 11 月 7 日那个风雪交加的清晨 —— 纳粹德军兵临城下,斯大林却毅然决定在此举行阅兵式。受阅的士兵们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步枪上的刺刀映着凛冽的光,脚步声与《共青团员之歌》的旋律交织成不屈的战歌:“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共青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万众一心保卫国家。我们再见吧,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心中默唱着这段曾经无数次让我热血沸腾的歌词。那一刻,红场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个民族以血肉之躯筑起的精神堡垒。耳边仿佛响起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的旋律,那低沉的、带着压迫感的节奏,是围城时的饥饿与寒冷,是炮火中不屈的呼吸,最终在激昂的高潮里,绽放出对胜利的坚信。这便是我对红场最深的 “膜拜”:它见证过最绝望的时刻,却始终站立着希望。彼时我无法预料十年后的那场俄乌冲突,也无法说清谁是谁非,这两年的阅兵依旧,只是没有了当年的悲壮。</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部分同伴红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 尖顶上的红星早在1935年便替代了传统的双头鹰,据说每颗重达一吨,在那个年代吊上去颇费了一番周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场北侧,无名烈士墓的长明火在黑色大理石基座上静静燃烧,火焰被护罩拢着,无论风雪都不曾熄灭。这簇火自 1967 年点燃至今,映照着墓碑上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 的铭文。两名身着礼服的士兵肃立两侧,每小时一次的换岗仪式精准如钟表。当新岗士兵迈着正步走来,靴底敲击地面的声音短促而有力,与旧岗士兵交接时的举手礼利落庄重,整个过程没有多余的声响,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清晰地诉说着 “铭记” 二字。我站在警戒线外,看着那团跳动的火焰,想起无数为苏维埃、为祖国倒下的战士 —— 他们或许是红场阅兵时奔赴前线的年轻人,或许是斯大林格勒巷战中与阵地共存亡的士兵,他们的名字消散在历史里,却让这片土地永远记得:和平从来不是偶然。此刻我忽然有了一个困惑:在罗马、在雅典、在华沙、在开罗、甚至在台北的中山纪念堂都有卫兵守灵的经典仪式,表达了对无名英雄的无比崇敬,而我们天安门前那高耸入云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没有卫兵守护与换岗执守的仪式?思忖片刻,猛然顿悟,天安门前有更为庄严的升旗仪式,当96名仪仗队员在升旗号的呼唤下迈着整齐的步伐越过金水桥,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伴着五星红旗高高升起时,也是吸引无数中国人神往的时刻,我们的先烈前赴后继英勇牺牲,为的就是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我们的升旗仪式更加庄严肃穆、大气磅礴,这样的升旗仪式不同样是对先烈的敬意吗?如此一想瞬间恍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无名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场的西侧庄严肃穆地静卧着列宁墓。我的眼前幻化出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里那位一只手插在口袋里,身体前倾,一只手指向前方的鲜活形象。耳畔似乎响起他坚定决断的铿锵:胜利属于苏维埃!还有瓦西里喃喃地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这座由红色花岗岩筑成的建筑简洁而厚重,与周边的圣瓦西里大教堂的繁复华丽形成奇妙的呼应 ,我不觉在想—— 宗教的虔诚与革命的理想,是否在这片广场上达成了一种跨越时代的平衡?墓前的卫兵同样身姿挺拔,他们的守护,既是对历史人物的敬意,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回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庄严肃穆的列宁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视线越过广场,朱可夫元帅的雕像在远处的马涅什广场上巍然矗立。这位二战中功勋卓著的元帅身披军大衣,右手前伸,仿佛仍在指挥千军万马。从红场望去,他的身影与克里姆林宫的尖顶、圣瓦西里的金顶构成一幅错落的画面,让人想起那些在他麾下赢得胜利的战役,想起红场阅兵时他骑着白马检阅部队的身影。他是历史的注脚,更是红场精神的延伸:勇气、智慧与担当。</span></p> <p class="ql-block"> 苏联卫国战争的英雄,世界著名军事家朱可夫元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当我沉浸在历史的沉思中时,一阵清脆的笑声打破了凝重。一群穿着运动服的年轻女孩举着相机,在红场中央兴奋地合影,她们和我们在一个宾馆下榻,昨晚偶遇时已拍下他们矫健的身影,她们是来莫斯科参加艺术体操比赛的选手,脸上青春的朝气在飞扬,裙摆上的亮片在阳光下闪光。她们的笑容与广场的庄严肃穆似乎有些 “违和”,却又奇异地和谐 —— 这不正是那些牺牲的烈士们想要守护的未来吗?和平年代的欢笑,本就是对战争最好的回击。</span></p> <p class="ql-block"> 头天傍晚为艺术体操运动员们在宾馆外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转身时,又看到广场边缘的长椅上,一位老者正捧着书安静阅读,阳光透过教堂的尖顶洒在他身上,书页翻动的声音轻得像羽毛。他的恬静与不远处的长明火、朱可夫雕像遥遥相对,构成了红场此刻最动人的画面:战争的记忆从未褪色,但生活总要向前,在铭记中拥抱和平,在历史的底色上,描绘新的篇章。</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的俄罗斯导游</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糖果色穹顶的圣瓦西里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姜老张老伉俪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邰毅、桑俊夫妇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程琳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然,我也立此存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红场我们将去克里姆林宫参观。回望这片广场,它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一段活着的历史 —— 它让我明白,所谓伟大,不仅在于抵御过多少风雨,更在于能将风雨化为滋养,让后来者在它的怀抱里,既懂得敬畏过去,也敢于拥抱未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克里姆林宫,去看权力与宗教的变迁与共存,且待下篇展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补记于2025年7月18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