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2px;"> 七月初伏的武汉,暑气蒸腾,却挡不住我对艺术的向往。在湖北美术馆,我遇见了周湧的作品展——《复盘》。这是一个将当代艺术与个体生命经验交织呈现的展览,透过画布,我仿佛与艺术家展开了一场关于记忆、现实与表达的对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周湧1962年在湖北武汉出生。1980年,他考上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4年毕业后就留在学校教书。现在,他是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教授,还是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在广东省中国画学会担任理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用水墨语言搞创作,去掉了文人化那套,重新构建当代故事。他把传统年画符号变成能批判现实的图像。而且通过教学,培养新的水墨创作者,是中国当代水墨界又能创新又有教育影响力的重要人物。</b></p> 前 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国当代艺术近四十载的漫漫征程里,周湧仿若一位孤独却坚定的行者,以别具一格的视觉语言,铺就一条回溯内心的创作通途。身为这段发展历程的亲身经历者,他不随波逐流,始终与潮流保持着恰到好处的疏离。于图像叙事的幽微之处,执着探寻个体精神的存在意义,其创作轨迹如同一幅细腻画卷,清晰勾勒出从社会叙事迈向个人内省的艺术演进脉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溯至20世纪90年代,那是周湧艺术探索的萌芽时期。在观念更迭与消费主义初兴的时代浪潮中,他的早期作品便如文化碰撞的舞台,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激烈交织。彼时的他,带着青春特有的激情,大胆冲破学院派既定的表达范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艺术风格尚在摸索中未完全成型,但在对传统符号的巧妙挪用与流行文化的创意拼贴间,已然预演了未来构建个性化视觉体系的无限可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周湧提出“三个有效性”,就是造型、技法、题材得有效,还有“概念化构思法”和“符号化肖像法”,强调写生和有趣造型都得重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3 年,他办了“方法——周湧工作室水墨人物画创作教学特展”,展出师生 60 多幅作品,像邱大尉《梨园日记》、魏艳《骑着羊的丽莎》,体现教学成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周湧的作品很有特点,主题和风格主要靠黑色幽默,还有超现实场景让人记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展览,用了绘画、装置这些方式,讨论消费主义、身份认同这类话题。像《憋出来》系列就是他的代表作,把楚文化符号跟现代视觉语言结合在一起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展厅里,有一组画人物的作品特别显眼。画里的人姿势都不一样,有张开胳膊的,有抱着头想事儿的,还有满脸痛苦的,感觉像是在讲自己心里头纠结和释放的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用的颜色很浓烈但又不过分,黑、橙、灰几种颜色交错着。背景的笔触很粗很有力,人物形象却充满力量,有一种乱中有序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周湧搞创作,主要关注消费社会里大家精神上的困境。他用“复盘”的办法,靠夸张、反讽和超现实的手法,重新塑造日常生活场景,把被异化的现代性给揭示出来。他选的主题不按传统水墨只画山水抒情的套路,直接针对消费文化下的荒诞现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像《丑角系列》用戏曲脸谱说虚伪文人,《假文人系列》讲知识分子身份焦虑,2020到2024年的新作品,像《我和你》《圆桌》,通过超现实群像表达对生命的悲悯和普世关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受法兰克福学派影响,把形式革新当成批判社会的工具。就像《新生活》系列,早期作品揭露了消费主义慢慢侵入家庭的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 </span>到了后来,新创作的作品对都市人精神上那种“撕裂感”,刻画得更加深刻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语言探索这块,他走的是传统水墨 “解域” 与 “再域” 的路。他既不随便把西方当代艺术和水墨嫁接,也不死守传统不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从两方面重新构建水墨语言。一是 “解域化传统”,就是把文人画里像书法用笔、梅兰竹菊这些代表笔墨趣味的东西剥离,让传统笔墨语法从原来的隐喻关系里解脱出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策展人,其实作品还有不少表现特征。但光说上面这些,画面就能构建出像“历史幽灵”那种都市异化场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种场景,有“撕裂感”又有“呼吸感”,很有视觉张力。观众靠直觉,就能借此了解、剖析当下都市人的精神困境,效果很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域化创新这块,主要有这些做法。一是形式融合,吸收西方绘画的一些元素,像格尼的团块造型、埃因霍夫模糊的面部。同时结合咱们传统白描和木版年画的叙事方式,就像《婚宴图》那种多段式构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样形成了 “冷热笔墨” 的对比,背景平涂的是理性的 “冷笔墨”,主体晕染的是情绪化的 “热笔墨”,两者放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周湧在画面上弄出了很强的视觉张力,他的视觉系统藏着不少精神隐喻。像人物群像,脸模模糊糊的(比如《我们》),还有肢体变形的(像《三个梵高》),这些都象征着都市里人的“匿名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还用荧光色和冷灰调对着来(像《红人》《绿色的人》),让消费社会那种刺激感更强。而且他构图很平面,没什么景深,场景挤挤挨挨,看着就“喘不过气”,和现代人生活的焦虑很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4年之后,周湧又回到大写意风格。他把传统笔墨跟西方当代的那种表现形式融合起来。以前有人觉得水墨就只能是中国的,他这做法就挑战了这种观点。他想在本土文化和全球化之间找到平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像鲁虹说的,重要的不是用毛笔和宣纸,而是能不能用水墨建立起当代的美学体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周湧是中国实验水墨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经常在国际重要展览上露面,像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成都双年展这些。他搞的教学体系,对广州美术学院人物画教学往当代转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美术馆出来,太阳还是热辣辣的。可因为刚看完展览,这场艺术之旅让我心里多了份清爽和沉淀,不再像之前那么浮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楚风雅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4日于武昌</b></p>